住的后悔没住的羡慕?白岩松:住校伤害真的大,再苦也不让儿子住

去年疫情爆发的时候,有新闻报道,光滞留英国的海外的小留学生就有1.5万。这些小留学生年龄在10-17岁之间,平均年龄14岁。

当我从新闻里看到这些年幼的孩子,穿着防护服在机场排队等待回国的时候。

我在想, 这些过早寄宿过早留学的孩子,亲子之间难道不会缺失些什么吗?

如果换做是你,你愿意这么小就送孩子出去留学吗?

先不说遥远的留学问题,就是几乎每个家长都会面对的问题。

当你的孩子上学后,你会不会让你的孩子住校。

记得我女儿去上幼儿园的时候,那个幼儿园的老师介绍,他们幼儿园接收过最小的孩子年仅8个月。

我大吃一惊, 什么样的家长会花一大笔钱将8个月大的孩子送到幼儿园来托管。

孩子真的感觉有点可怜。

而著名的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在一个节目里被问道:“会不会让孩子住校”的问题时。

当时白岩松的孩子正在北京的某一所中学就读,白岩松的回答斩钉截铁:就算打死他也不让孩子去住校,哪怕他和家人要付出很多!

他说道:孩子小的时候,他和妻子工作不管多累多忙,他们都会每天去学校接送孩子上下学,目的就是能够有更多的时间来陪伴孩子,了解孩子,关注孩子的成长,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

为什么白岩松反对孩子住校

从白岩松的话语来看,我们可以知道,他们是害怕孩子住校后,失去了陪伴孩子成长的机会。

还有一点就是,住校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将会对孩子造成难以言表的伤害。

很多心理学家在接诊病人的时候,都会发现一些成年人情感和婚姻等心理问题,都可以追溯到他们的早年的寄宿经历,甚至还有幼儿园的寄宿经历。

有专家表示:

“寄宿制在前苏联、前东德、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较为普遍。当时提出的口号是解放妇女,让她们参加到革命和工作中去。

中国50、60年代不少寄宿幼儿园和学校,大部分是为当时的干部子弟办的。

这些家庭的孩子几乎是在一种封闭的状态下成长,极度缺乏社会知识,尤其是家庭观念和情感知识方面。”

所以那些五六十年代经历过寄宿生活的老年人,其实直到今天仍普遍地感到家庭生活繁琐复杂,难以适应。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如果是在幼儿园就进行寄宿。按照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成长发展八阶段学说,学龄初期(3~6岁)的发展任务是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这一年龄段的孩子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孩子就会形成主动性。

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

当儿童的主动感超过内疚感时,他们就有了有“目的”的品质。

这一时期,除了学校,父母的引导和陪伴,尤其是父亲的引导至关重要。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学龄期(6~12岁)孩子的发展任务是:处理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这一阶段,孩子在学校如果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

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

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有“能力”的品质。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人格会逐渐成长进步,这些过程中,如果父母能够陪伴,那么孩子不管在学校有好的或者坏的情绪。都可以在父母那里获得释放。

而如果孩子过早离开父母寄宿,这一过程就会削弱很多。

哪怕是每天都通电话,每周都回家,但还是不如在一起的陪伴力量更显著。

最后,孩子慢慢的不再给父母讲自己的事情,彼此慢慢的疏离。

而父母因为忙着赚钱忙着奔波,也很少主动联系孩子。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帮助,情感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最后有一种缺爱怨恨的心理。

英国首富威斯敏斯特公爵7岁时就被父母送进寄宿学校,此后10年他都在怀疑:父母为什么那么恨他!所以他说:自己的孩子,坚决不住校。

2016年《家庭心理学》杂志上有一项对362名以色列少年的研究,发现能够从家庭获得陪伴、解决问题、情感支持的青少年在面对巨大压力的时候比较少陷入抑郁。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最好的寄宿学校也不能代替父母"。

那些幼儿园小学阶段都不适合送孩子去寄宿。那么是不是到了初中高中就可以了。

实际上,幼儿园和小学最不该寄宿,初中也不该。

对于孩子来说,初中阶段的三年是最重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孩子的身心都会发生许多的变化。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敏感、焦虑、困惑、好奇都会交织在这个时期里,父母在身边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一旦父母离席,没有提供相应的帮助,孩子多半都会走弯道上!

孩子到了高中阶段,寄宿制对他的负面影响会小很多。

所以,当孩子人格基本成熟,需要离开父母,培养独立精神之后,再考虑送他寄宿或者留学才是更好的时机。

住校的所谓好处通常都是表面现象

住校的好处,很容易看到,很具体。

而住校带来的不好影响,很多是思想上、内心的东西,不容易描述清楚!

有人研究为数不少的小学时代就寄宿的学生,并没有发现他们身上有着高过于他人的独立性和生活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集体主义的观念、与人交流沟通的本领也慢慢消失了”。

而且这绝不是个别的现象。

其实很多能力也不是只有让孩子住校过集体生活才能培养的。

只要家长给孩子们多一些锻炼的机会,提供引导和帮助,一样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住不住校,家长应根据实际理性选择

1、从孩子的性格上来说。

如果孩子性格活泼开朗,适应陌生环境的能力强,那么家长可以考虑让孩子住校。

在住校的过程中,孩子能够比较早的体验集体生活,也能够提高社交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学校也能够帮助孩子更合理的规划学习时间。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如果孩子性格内向,那就不建议让孩子住校。内向的孩子更需要呆在家长身边给他们关怀。

对于由爷爷奶奶照顾的留守儿童,或者将孩子寄养在亲戚家的孩子,寄宿制学校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尊重孩子的选择。”

2、从选择的学校来说

首先,如果学校好,那么住校问题不大。如果学校不好,就要慎重考虑。

第二,看学校的住宿管理是否严格,管理严格,就可以考虑。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管理不严,就要慎重。这个可以向往届的住宿生家长了解。

3、看孩子的自控力。只要孩子自身管理能力强,就可以考虑。如果孩子管不住自己,就要慎重。

4、还要看家长对孩子是严格管理型还是随意放任型,如果家长对孩子管理严格,就可以考虑。

如果家长不管,总觉得管孩子是学校的责任,那最好不要住校。

学校再好,管理再严,家长不严格教育,孩子再没有自控力,也要慎重考虑让孩子住校。

有位网友A说得特别好:

孩子寄宿并非不可,但必须满足一个前提条件:“孩子的心灵不可寄宿”。孩子寄宿于学校本身不是问题所在,关键是众多家长们把自己孩子的心灵也寄宿在了学校,不理不问不孵化,缺少了许多亲子的心灵营养的供给,导致亲子心理的长期隔离,代沟之隐患早早埋下,于是,亲子之间的心灵区隔的断桥效应不可避地会发生。家是孩子最初和最好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任和最重要的老师。父母们在事业中的任何成就都不足以抵消对孩子教育的失败!

住校生涯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特殊的一段时光,但绝大部分孩子的这份回忆都不是那么美好。

学业的压力,想家的情绪以及和同学之间的矛盾,有可能同时爆发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所以家长们在让孩子住校之前,一定要慎重考虑,提前做好准备。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