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的协商性订正让我看到学生放飞自我的表现,内心很想让他们重新订正一下的,但是碍于说话要算话,我就忍了。我这样安慰自己,虽然少订正了几道题,但是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想法也是不错的。但是怎么改变这个局面呢?我想是不是可以找找场外支持——家长。
上次的尝试,直接在校内完成了,所以家长并不知情。这回我可以让学生带回家,签个名再交。在第一栏注明考试等第,扣分情况,以及学生自己制定的订正目标分数,然后旁边是家长签名。这样家长就清楚知道自己孩子的情况了。
我脑补了一下画面:学生扣了30分,他只订正2分,家长签名时眼睛一瞥就发现,怎么才订正2分?好好问问怎么回事,为什么其它不订正?不会?然后就督促孩子多订正一些,怎么想都是个不错的主意。然后第二次尝试开始了,结果是这样的:
扣了28,原先想订正8分,后来直接改成2分了,家长的大名就签在旁边这是谁签的名?我爸。你爸有没有问你什么?没有啊!他没问你为什么只订正2分?没有啊!好吧,我打勾,完成批改。心想,这是个别的,下面应该会好一点。再来一本:
扣了35,原来以为一题是5分,后来发现是6分,反正就是只订正1题。这是谁签的呀?我妈。你妈有没有问你为什么只订正1题?没有啊。你给她签名,她有没有说什么?下次考好点。(天上能掉下好来?)
全部批完,情况和第一次基本一致,只有2,3个孩子在家长的干预下多订正了一些,其余的没有任何变化,也就是说我想找的场外支持,找了个寂寞。意料之外又是意料之中。意料之中是因为之前已经听上一任老师说过,例如放学留学生下来义务补习,门口等的家长不耐烦了,把老师一顿骂。意料之外是因为看一眼发现少了那么多分,问一下是人之常情啊。虽然不可理解,但也能理解。
之前我工作单位面对的家长群体比这个市平均水平还要高,接近90%的大学本科率,拥有的时候也没觉得家长有多么给力,失去才知道原来你们这么棒。
数据客观地体现了差异,这些是我们的劣势,如果一味强调劣势而不加以改变,那将会强者恒强,弱者恒弱。所以我们需要一种工程师思维,就是在已知条件不足的情况下,以已有条件不足,资源有限为前提,努力改变。
要改变的是教学和作业,不要尝试去改变家长,因为家长不是你的教育对象。 这一届学生我从5年级开始接班,经过半年的努力,从一开始的作业8人左右不交,到现在只有1人不完成,其余都可以自觉自愿地完成学校所有数学学习任务。这半年间,我没有联系过一个家长,没有放学留过一个学生,都是我和学生在学校内的努力。 他们的学习状态越来越好,好到我现在可以腾出时间和空间去处理最后一个顽固分子。怎么做到的?真的是一个巨大的工程,从全面打造健康的学习生态开始,关键这个生态还不是从0开始,而是要先拆再建,就像装修房子一样,不是新房装修,而是老房装修,先拆除再创建。有个孩子作业干干净净,基本全对,考试徘徊在及格边缘,对他的重建就是,交一份不完美但真实的作业。现在他的作业就是和她的学习水平非常匹配的状态了。
家长靠吸引,不是老师去布置任务给家长,而是吸引他们。给力的家长是学生学习的有利支持,但不是必要条件,没有支持也不影响老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 如果老师一开始的定位就是建立在和家长互相合作的基础上的,那么一旦没有了合作,你的教学怎么持续? 有些老师作业收上来错很多,就打电话联系家长。你联系他干什么呢?让家长检查作业,错了顺便教会孩子。万一家长不会呢?你不是强人所难?有些老师以班级中回家作业检查好的家长作为标准,最好每个学生都是有人指导作业的。可是数据显示那么高比例的家长自己的受教育水平都没到初中,他自己都不会。有一次我问一个青年老师,这个孩子数学怎么样?她说,目前还行,但越来越差了,因为他家长思路混乱。我一下子愣住了,还能这样预测学生学习的?还有时候问,这几个学生学习不合格大概什么原因?智商正常的,主要家里没人管。这个是我听到最多的答案。
如果一个老师只是程序性地完成教学任务,那么这样的教师真的可以被人工智能取代。但我相信更多的老师不会被取代,因为这是一个需要情感,需要真诚,创造性地工作。把教学中的任何困难挫折当成是你的挑战,越挫越勇。医生治好一个个疑难杂症才成为了名医,老师教好一个个特殊学生才是专业性的体现,更何况有些特殊生还是由于不良教学造成的。
所以,家长给不给力放一边,有,暗自欢喜,没有,也不抱怨,用工程师思维做好自己能做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