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到一个热搜#幼升小家长有多拼#。
原来是最近热播剧《陪你一起长大》的话题。剧里一直以来佛系,并被老公洗脑夫妻二人是学霸,孩子将来不会差,在买了学区房,但因落户时间不合规定,将无缘家门口公办第一梯队小学时,彻底“苏醒”了。
她和闺蜜组团请教牛娃妈,幼升小之路看齐“别人家的孩子”,为了选上去好学校抓住一切机会,卯足劲儿抢推优,争名额,打探各路消息。
很多没有孩子,或者孩子还小的看过这剧的评价都是:
太夸张了吧,哪有这么拼啊?!
假模假式的,能不能不这么悬浮?
但上了幼儿园,尤其是大班之后,坐标一二线城市的家长都这样评价:
简直不能再写实了,说的就是我和我家娃啊!
我家为孩子上个幼儿园都操碎了心,别说小学了,学区房、课外班哪一个敢怠慢!
不得不承认,优质教育资源的大环境还是要尽量争取的,但抛开家庭给予学区房这类外部客观条件,到底什么才是“幼小衔接”更需要做的呢?
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提前学”,有的孩子还没上一年级呢,把三年级的都学完了。说实话,完全没必要。这两年因为“提前学”导致的入学后没兴趣、三年级出现断崖式成绩下滑的案例已经不胜枚举了。
最近和CC学校几个高年级尖子生的学生家长聊天发现,比起抢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底层能力:能听得懂、能坐得住、能讲得出。
这对于刚上小学的孩子来讲至关重要,它的深远影响,甚至超过学区房和幼小衔接班,而且越早培养越好。
能听得懂
去年疫情期间,CC的幼儿园搞了一些幼小衔接的在线课程。
这倒是有一个好处,就是家长能看见班上所有孩子的状态。有的娃,全程跟着老师的思路走,那听课效率杠杠滴,有些娃刚开始3分钟热度,听着听着就跑偏了,一会儿戳橡皮,一会儿玩铅笔,最后连老师留的啥作业都记不住……
学霸和学渣,正在以肉眼可见的距离见分晓。老母亲们哪里还淡定的了?娃不上道,老母亲只好亲自上阵:盯,提醒,桌下暗中踢脚,即便如此,娃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但,C妈想说的是 ,你以为上课走思的娃缺的是一个盯着他的人吗?并不是,这样的娃真正缺的是“倾听的能力”。
很多人觉得倾听还要啥能力?听力没问题就行了呗!事实并非如此。是否“听到”属于听觉的范畴;而“听懂”是把听到的信息传递到大脑对听到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属于理解能力的范畴。
这跟咱们常说的“阅读理解”的能力有点像,读是读了,得能明白才行。
我们常说,开小差是专注力不行,但到底什么是专注力呢?恐怕很多人的理解是有偏差的。
有的人觉得孩子看书、玩玩具很投入是不是专注力就没问题。其实专注力是一个多感官的概念,一个人的注意能力包括视觉注意、听觉注意、触觉注意等。
其中听觉注意能力是很容易被忽视的,但实际上“听”可以说更重要,尤其在开始以授课的形式学知识之后,比如幼儿园中班开始,最明显的是小学之后。
CC上小学第一天,班主任就说,听比说、比写都更重要!在学校中,倾听是一项做得最多的事情,学生在一天当中,一般有大约50%的时间用于倾听,基本上80%的知识获得都是从“听”而来。
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听觉是个体获得信息量仅次于视觉的知觉,因此听知觉能力对个体的学业状况影响很大!
一个不习惯“听”的孩子,到了上小学,突然要他整节课40多分钟都认真听讲、不开小差,还要听清、听全、听懂,会非常难。
所以,学龄前一定不要忽视对孩子“专注地听”的能力培养。多带孩子玩一些听指令做出反应,听要求做事、听故事后重复概要等等。
这些并不难,但需要家长带着觉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进行。
能坐得住
“坐不好”引发的一系列直观问题,大家都知道,比如扭扭歪歪容易驼背哈腰,低头含胸容易近视等。
却不知,还有更严重的一点是影响注意力。
跟高年级尖子生的家长聊天发现,这些学得好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能坐得住,不仅有定力,坐姿还都标准。跟CC的老师求证之后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注意力集中,能跟着老师整堂课下来的孩子,也同样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腰板挺得直;不集中的就复杂了,什么姿势都有。
美国纽约瑞吉欧的校长曾联合体育大学共同研究,结果发现,坐姿不端正,会使肺部不能完全打开,呼吸就会变浅,身体也就得不到充足的氧气供给。
氧气输入少,随之而来的就是血液循环不良,大脑的氧气加速消耗完,从而就会造成注意力无法集中。简单点讲,坐姿端正是集中注意力的客观条件。
所以日常要帮助孩子注意他的坐姿,从小就养成一说学习就坐好的习惯,到真正进入学校时也就自然能保持了。
比起“坐姿不端”,“坐不住”的孩子让人更头疼。
之前就有妈妈吐槽,说孩子简直就是多动症,别说坐端正,能坐住就谢天谢地,屁股上跟长了草一样。关于“坐不住”也有一个误区。
我们常常以为坐不住的孩子是因为动得多,实际却恰恰相反,越是坐不住、坐不好说明孩子缺乏肌耐力,特别是核心肌肉耐力不足,这很有可能是因为他们动得少,所以肌肉不足以长时间支撑自己挺直腰背。
针对这类孩子,最关键的不是一味地要求不要动,要坐好,反而要给他们更多“运动”的机会和环境,比如跑跳、攀爬以及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体育运动。
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锻炼大块肌肉群,为“坐得住”打造一个良好的身体条件。
能讲得出
能够满足讲得出,一定有两点,第一他听明白了,第二他能表达出来。我们常说,先有输入后有输出。学习上会更为明显。孩子讲得出,才说明他学懂了。
所以C妈非常鼓励平时让孩子讲给你听。CC大班的时候,有时候老师教完较难的知识,我辅导CC作业时,都会先装傻,让她讲给我听。
“为什么12-8=4呀?我觉得明明等于5呀。”
CC就会把她的解题思路讲给我听,“12分成10和2,10-8=2,再加上剩下的2,不就是4吗?”
”哦哦哦,原来是这样呀~“
很多时候,做为大人的我们,太懂了,所以不自觉想要“塞给”孩子的,太多了。但孩子真的懂了吗?输出才是输入最好的验证。
所以,没事多让孩子讲给你听,不管是解题思路、绘本故事,他能把你讲明白了,说明他真的会了,他讲不明白,你也很快能知道问题卡在哪。
除了一目了然的学习之外,是否能“讲得出”还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小学生活。不得不说,小学跟幼儿园是有很大区别的。
比如社交,幼儿园是一言不合就找老师,而小学是优先自己解决,大问题再找老师。
再比如学习,幼儿园老师会把作业留给家长,而小学是留给孩子。
那么问题就来了。
老师的指令都能听懂么?
和同学发生矛盾时能有理有据的争吵吗?能在老师面前说清来龙去脉吗?
每天的作业能做到不遗不漏吗,能明白老师的要求吗?
这些都不是上了小学就会水到渠成的,前期还需要家庭养育打好根基。所以,学龄前的孩子,不止要给他多读、多看,还要让他多讲、多说。
学习上:让孩子复述刚刚讲过的绘本或故事,提炼出重点以及核心内容;
生活中:不想做某件事、不高兴或者小朋友发生矛盾时让他理清前因后果,以及提出解决方案等。
不要觉得孩子小,说不清、搞不懂、提供的方案不佳,一切娴熟的能力都是在千万次试验和练习中成就的,正所谓熟能生巧。
幼升小是每一个孩子的必经之路,当我们被大环境裹挟着向前,被所谓的“幼小衔接”搞得焦虑不安时,不妨静下心来想一想,什么才是学习的地基?地基打不稳,楼盖的再高也不过是暂时的辉煌,风雨一来,很容易就倒塌了。
学习,到最后,终究完全是孩子自己的事,如果不具备这些底层的学习能力,所有外部支援都只是空中楼阁,所有父母的焦虑也都是镜中花、水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