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的亲子关系,是孩子一生的灾难。
在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6》中,杨烁曾一度遭到广大网友们的声讨,因为他对待儿子杨雨辰不仅太过严厉,还毫无耐心可言,动不动就是责骂和训斥。
杨烁这样的态度和行为,使儿子和他在一起时,总是满脸愁容,身体紧绷,畏畏缩缩,在精神上时刻处于一种如临大敌的状态,做什么都要先看看爸爸的脸色。
可想而知,杨烁和儿子杨雨辰的亲子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已是极差了。
那是什么原因导致杨烁与儿子的亲子关系如此紧张呢?
在后来的一对一采访中,杨烁说起他对爸爸的看法。他说自己从小就是被爸爸打到大的,他跟他爸的关系就是二人见面分外眼红。
“分外眼红”,杨烁用这四个字来评价与父亲的关系,由此可见他们父子间亲子关系的紧张与不可调合了。
而由于拍戏,常年在外,杨烁和儿子相处的日子也是屈指可数。杨烁极少花时间和精力,以及缺乏全身心临在的陪伴儿子,自然的,和孩子相处起来也就没有对孩子的情感感知了。
亲子关系的不和谐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日本品川孝子先生说:
“孩子与家长的关系是孩子一生转变的关键,也是将来他们踏入社会,基本接人待物的依据,关心你的孩子,别忘了重视你与孩子的关系。”
是的,父母必须重视与孩子的关系。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孩子一生的力量之源。
如何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
在英国心理治疗师菲利帕·佩里所著《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的书中提到三个重要的步骤,即打破亲子关系的恶循环,与孩子建立真联结和修复亲子关系的裂痕。
第一步,打破亲子关系的恶循环
想一想,我们曾经多少次在心里告诉自己不再对孩子发火;我们曾经又有多少次在对孩子吼叫怒骂后,又深感自责和懊悔。
我们总是一边自责懊悔着,一边又继续做着伤害孩子的事,我们似乎陷在一个亲子关系的恶性循环里,怎么都找不到可以出来的路。
我们还会在无意中发现,我们对待自己孩子的方式,正如父母对待年幼时的我们一样。
我们难以摆脱父母对我们的影响,并在不知不觉中延续到了我们的孩子身上。
杨烁就是如此,他将爸爸对待他的方式,用在了自己的孩子身上。
我们只有打破亲子间的这种恶性循环,从无意识的状态中走出来,开始觉察自我,方才可能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和谐的、愉快的亲子关系。
第二步,与孩子建立真联结
在《内在动机》一书中,联结被视为每个人的最基本心理需求之一,它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是被看见,被需要和被爱的归属感与存在感。
我爱孩子,所以让孩子上最贵的学校,穿最贵的衣服和鞋子;给孩子买好看的娃娃,有趣的玩具,只要孩子想要的,通通都满足孩子,这不是父母与孩子的真联结。
真正地与孩子建立联结,是重视孩子的精神层面与内在需求,不忽视孩子的内心感受,以孩子的感受为感受,并及时回应孩子的感受,与孩子一起“同甘共苦”。
明星孙俪相信大家都知道吧。她不仅是一位敬业爱岗的演员,有千万粉丝的拥护,她还是一位深得孩子喜爱的妈妈。
在前段时间发布的一个微博里,孙俪发现儿子等等的情绪低落,自己不知如何开解,便请来了心理咨询师金韵蓉老师来帮忙。
后经金韵容老师与孩子、父母的聊天后,等等很快就从低落的情绪中走了出来,不仅笑容多了,拥抱多了,爱交流了,胃口也更好了。
孙俪真是一位细心、有爱和好学的妈妈,而她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在与孩子建立起一种深度联结。
这种联结是父母孩子间的真正联结,是心的需要,爱的给养。
第三步,修复亲子关系的裂痕
当和孩子建立起真联结后,才有可能慢慢修复亲子关系的裂痕。
俗话说得好,言传不如身教。
想要修复好已经满是裂痕的亲子关系,首先要从父母自身开始,从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和觉知觉察中做起。
其次,不要轻易评判。
不轻易评判,既不轻易评判自己,也不轻易评判孩子。
韩剧《请回答1988》中有句经典台词,爸爸也不是生下来就是爸爸,爸爸也是第一次做爸爸,而爸爸也会犯错 。
其实,犯错并不可怕,没有必要给自己帖上“坏父母”的标签,好与坏都不应成为父母的一种属性。
父母真正要做的是既不评判自己,也不评判孩子,而应该赞赏孩子的努力,描述自己看到的东西与感受,并积极主动的鼓励孩子。
例如,如果孩子作业本上的字写得乱七八糟,错别字一大堆,字的结构也模糊不清,但有一个“天”字写得特别好。这时你只需要说:“我喜欢你把天写得那么工整好看”。
当父母这么去做时,下一次便会看到孩子写的另一个完美的字。
因此,不要随意轻易地评判孩子,而应该从一个积极正向的方面去看见和接纳孩子的某些不足之处,想办法激发出孩子改变的内在动力。
好的亲子关系可以让父母变得更好
《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中有语:
“我们如何看待自己,以及我们对孩子的反应负起多少责任,是亲子教养的关键”。
换句话说就是,父母与孩子亲子关系的好坏,关键在于父母是否内心有力量,是否能够真正地看见和满足孩子的内在需求,给到孩子无条件的爱与信任。
为了孩子,也为了父母自己,重视与孩子的亲子关系,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是父母必做的功课和必备的技能。
孩子从来不是有待处理的麻烦,也不是需要精益求精的项目,孩子是要被理解和支持的个体。
在孩子的身上投入,不仅会使他们以后成为更优秀的人,也会使父母自己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