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4天破4亿,又一部女性题材电影《我的姐姐》火了。
电影火出圈,大家都在夸赞张子枫的演技,从电视剧《小团圆》里叛逆的青春期少女,到爹不疼娘不爱还要忍辱负重养弟弟的姐姐,子枫妹妹演技的质感的确有了很大提升,并感动到了每一位买票坐进电影院的人。
但我作为一个有弟弟的姐姐,看完电影痛苦的感觉要大于感动,因为现实生活中二胎家庭的故事远比电影残酷太多。
01 生儿子的执念
电影中有一位患有子痫(妊娠后半期出现的病态,表现为血压升高、水肿、蛋白尿以及痉挛或昏迷)的孕妇,明明已经有两个女儿,明明自己的生命已经严重受到威胁,但是在保大还是保小的问题上,不但孕妇的老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保孩子,连孕妇自己也说要生,丝毫没有顾及两个年幼的女儿可能会失去妈妈的害怕。
一个女人拼死也要生儿子,是千百年来写进我们基因的执念。现在全面开放二胎政策,有这种执念可以多生个孩子来弥补,但是在那个严格执行“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政策的年代,想生二胎并不是容易的事,除非第一个孩子有各种各样的疾病或者残疾。
电影中,父母为了生二胎让姐姐装成瘸子欺骗上门调查的工作人员。姐姐不愿意配合,换来的是爸爸的一顿痛打。
相比之下,弟弟长到六岁却从来没挨过爸爸一个巴掌,难怪弟弟对姐姐说,“我们的爸爸好像不是一个人。”
这是电影第一个戳痛我的地方,我爸妈虽然没有让我装残疾,但是为了生二胎,他们也说我发育异常,带我去医院检查。直到现在我依然记得被带进小黑屋,医生让我把衣服拉开的场景。现在的我知道,父母是要用一张“老大有病”的证明,来换取一个名正言顺生二胎的资格。但是这样的代价,却是让当年幼小的我,一度深陷“自己有病”的恐惧之中。
不顾女儿的感受一定要生儿子的父母,唯一能给女儿传递的信息就是,“你不够好,所以才要生儿子。”所以电影里的姐姐问舅舅“当儿子是什么感觉啊?”,我也好想知道这种感觉,甚至会想“如果我是儿子该多好”。
如果女儿永远都不够好,那么至少儿子一定会被父母全心全意地爱着吧,只可惜当女儿的我们永远也无法体会到那种感觉了。
在这种压抑氛围里长大的女儿,最先想到的就是逃离。
电影里的姐姐自己供自己念大学,还心心念想从四川到北京考研,目的是一定要离家越远越好。我自己也是从小就想早点赚钱离开家,不想成为父母的负担。
02 姐姐应该无条件地为弟弟付出
“谁叫我一出生就是姐姐”,是电影中姑妈对姐姐说的一句话,言下之意是,姐姐就应该不断为弟弟无条件地付出。
电影中的姐姐虽然命运不济,但姑妈才是整部电影最惨的角色。
小的时候,半夜醒来不但看到妈妈偷着切西瓜给弟弟吃,还说不要让姐姐看到;长大了,自己和弟弟同时考学,哪怕弟弟考得不如自己,但妈妈说家里只能供一个,肯定要紧着儿子,她就不争不抢地放弃了升学的机会;再大一点,她下岗之后想去俄罗斯做生意赚钱,却因为弟弟家生了女儿,被妈妈一个电话叫回来,要帮忙带孩子。
同样是姐姐,姑妈为了自己的弟弟几乎放弃了一生,没有读大学也没赚到钱,换来的只是一张张亲戚发的“好人卡”,只能遇到一个不怎么样的男人,终日为弟弟家奔波,也没有带好自己的两个孩子。后来老公瘫了,无私奉献了一辈子的弟弟又离她而去,最终还是她一个人扛下了所有。
姑妈有一个镜头,是姐姐没喝完的咖啡,她不想浪费便顺手倒进了自己带的保温杯里,然后又拿起空的咖啡杯,很自然地舔了舔杯子边剩下的几滴,一连串的动作将一个被生活摩擦了几十年的中年妇女刻画得淋漓尽致,让人觉得既心酸又心疼。
在姑妈的眼里,每个家庭的姐姐就像一个个俄罗斯套娃,大的保护小的,一代套着一代,无穷无尽地循环下去,姑妈自己的家庭也延续了姐姐和弟弟这种两个孩子的模式。
可是惨归惨,我还是要反驳“一出生就是姐姐”这句话。
孩子一出生,少女可以自动成为妈,那是养育的责任。但姐姐不是,除了龙凤胎宝宝之外,在弟弟妹妹出生之前,姐姐也只是个天真烂漫的小女孩,哪怕很短暂,姐姐也享受过爸爸妈妈独一无二的爱,知道被疼爱是什么感觉。也正因为享受过这种爱,爱被弟弟妹妹分走后才会感到失落,才没有办法迅速跟弟弟妹妹建立感情,才会心理不平衡不满足,这不是姐姐自私,是人性中最朴素自然的感情。
弟弟出生的时候,姐姐已经是这个家庭的一份子,所以相比之下,弟弟对姐姐更容易产生依恋。姐姐只有当自己真的感觉到被爱时,才会接受姐姐的身份,才有能力把爱分给弟弟妹妹。
03 姐姐不必围着弟弟转
看电影时,我旁边有两个年轻女孩一直在说,“弟弟太可怜了,姐姐干嘛一定要去北京啊,有个工作就可以了,跟弟弟一起生活吧。”
我看看她们,最多不过二十岁,一定没有当姐姐的体验,一定不知道一个不被父母认可的姐姐,意味着今后很长的人生里都会自我否定,也无法建立自信。
姐姐在成为姐姐之前,首先得是一个完整的人,有自己的理想和生活,她的世界也不是只有弟弟一个人。
电影中的姐姐显然已经不再是姑妈那种甘愿为他人做嫁衣,为家庭奉献全部的旧姐姐形象,而是人间清醒的新时代姐姐,她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还要结婚,还要生娃,如果养弟弟,自己的人生就完了。”
自己赚学费读完大学,努力工作、努力考研、努力脱离原来的生活圈,电影打动我的第二个点,是姐姐说她那么努力地生活,要的不是父母的房产,而是想将来有一天站在父母面前的时候,他们能够说一句,“我女儿还不错”。
这种希望父母不后悔生下自己,希望让父母觉得女儿也不比儿子差的情感需求,只有做过姐姐的人才会懂吧。可惜,父母连这样的机会都没有留给她。
事实上,姑妈才是姐姐成长过程中,唯一给过她温暖的人。自己小时候吃不到的西瓜,姑妈会毫不犹豫地把中间最甜的那块挖给姐姐吃。受到了别人欺负,姑妈也会教给她“父母不在身边的女孩,被打了一定要打回去”。也是姑妈告诉姐姐,不一定相似的套娃都要装在一起。
姑妈虽然自己跳不出重男轻女、姐姐应该要为弟弟无私奉献的怪圈,但她还是希望姐姐能过得好,能勇敢去追逐自己的梦想。
04 二胎最佳姐弟组合
全面开放二胎以来,姐姐+弟弟一度是众多父母梦寐以求的二胎组合。而且据我观察,家里老大是女儿的,不管弟弟还是妹妹,父母一般都会再生一个。以我孩子班上的同学为例,全班25个女生,家里没有弟弟妹妹的独生女,一只手都能算得过来。
朋友小A,给自己女儿起的小名叫“拳头”,意思是说女孩子一定要学会靠自己。一直以来小A都把女儿当儿子来培养,可是即便要强如小A,终于还是在跨过了40岁的门槛后拼了个儿子。
儿子出生后,小A现在朋友圈的日常是夸奖她女儿的懂事。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动态,是她夸奖女儿说,“一个女儿八岁就学会了怎么爱妈妈”。
看到这些,我突然无比心疼那个叫“拳头”的小女孩,以前她只需要靠自己,但以后她还要学会爱弟弟,爱妈妈。我宁愿拳头不要那么懂事,不要事事都以父母和弟弟为先。
开放二胎是件好事,但扪心自问并不是所有家庭都有条件养育两个或者更多的孩子。《我的姐姐》虽然以姐弟情深收尾,可依然能够带给我们关于新二胎时代的思考。
如果老大是女儿,不是说一定不能生二胎,只是在生之前请再慎重一点,考虑得再全面一点。
首先,建议父母自己年纪不要太大,毕竟六十七、八岁生女的人只是为数不多的个例。
其次,两个孩子之间的年龄相差不要太大,不要人为制造姐姐和弟弟妹妹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差距。等到姐姐成年之后出生的二胎,美其名曰是陪伴,实则免不了让姐姐成为免费的照顾者。
第三,不要欺骗孩子。如果怀了二胎,就大大方方地告诉孩子,孩子一定可以理解。
小时候我觉得爸妈只爱我一个人,但其实他们一直都在备孕,直到我上初中的时候才生下我弟弟。那个时候我感觉自己的整个世界坍塌了,真心信赖的父母原来一直都在欺骗我。
第四,姐姐没有必须照顾弟弟的义务。
虽然我的父母试图做到一碗水端平,不偏不倚,但意识里还是可以很清晰的感觉到,我这个姐姐应该多为弟弟付出。所以从弟弟出生到上小学,我从来就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寒暑假,每一个假期要帮着带弟弟。
姐姐和弟弟虽然有血缘关系,但也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各自有自己的人生。姐姐照顾弟弟是情份不照顾是本份,父母生二胎计算养育成本的时候,不能把姐姐的那一份也算进去。
第五,姐姐有权力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
电影里父母背着姐姐修改了高考志愿,让原本想去北京念临床医学,想当医生的姐姐,只能当一个小护士。父母的本意是女孩子留在身边更方便照顾家里,宜室宜家的女儿是父母一项稳赚不赔的投资,唯独没有问过女儿,就是女儿愿不愿意。
“长姐如母”是最可笑的道德绑架,弟弟妹妹的到来是姐姐无法选择的,但未来过什么样的生活,姐姐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造。
5 父母选择姐姐买单
电影的结局虽然太过理想化,但我倒不认为姐姐不忍心送走弟弟,是对亲情的幡然醒悟,而是姐姐不想承认父母不爱她的事实,正如她贪恋爸爸旧皮衣上的味道,如果送走了弟弟,且永不能相见,就等于切断了和父母最后的联系。所以与其说姐姐留下了弟弟,倒不如说是她想在弟弟的身上找到一丝丝被父母爱过的证据。
可是,无论姐姐签不签和弟弟永不相见的协议,都必定要经过一个煎熬的过程,并背上一辈子的痛苦或是内疚。然而把姐姐逼上这种两难绝境的不是别人,正是姐姐一直念念不忘的父母。
既然姐姐不能阻止父母生二胎,那父母也不应该用二胎来绑架姐姐的人生。
如果你也有一个女儿,如果你真的爱她,那么就请一定一定不要将来也把她逼上这样的绝境吧!
PS:
最后, 想做一个小调查,可以请各位小伙伴在下面留言——
如果你的第一胎是女儿,在家庭各方面条件都允许的情况下,你还会选择生二胎吗?
另外,如果您也有类似原生家庭的故事想要分享,也欢迎留言,进群讨论。
作者介绍:陈妍,爱看各类电影,喜欢观察小孩,吃瓜亲子关系,提供育儿内容。新书《真正的教育在家庭》全网同步上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