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教授:我在大学里,看到了中小学残酷竞争的后果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是自古以来读书人的梦想,所以就有凿壁偷光、囊萤映雪、头悬梁锥刺股等经典的勤学故事流传下来。

这些故事早已被中国的家长烂熟于心,并且时不时的被拿出来教训或者激励子女。少年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教育孩子本是父母的在责任之一,毕竟有养不教、父之过一说,但是如何教,似乎却没有太多的经验。

找工作唯学历论、高考唯分数论,以致于高考一直被形容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似乎只要过了这个独木桥,以后的人生就是阳光大道了。

可事实真的如此吗?当然不是,看看中国遍地的大学生,如果没有真本事,又何以在社会立足?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高钢说:我在大学里,看到了中小学残酷竞争的“后果”。

一心只读圣贤书

说起高考,依然是中国当前选拔人才的最主要方式,是也最公平的一种方式。所以很多人还在懵懵懂懂的时候,就被家长灌输了考大学的思想。

笔者的父母旅游去了一次北京,回来之后跟5岁的侄子说,已经给他在清华大学报名了,等他18岁就可以去上了。侄子到了幼儿园逢人就说爷爷给他在清华大学报名了,十分的自豪,但他可能不知道这个玩笑背后到底意味着什么。

从上幼儿园起,中国的孩子就没有了自由,被父母开始安排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同事的孩子刚上一年级,周末只有半天的休息时间,其余时间奔波在各个培训班之间。中国的父母就是一边抱怨报班花钱费时间,一边又恨不得报上所有的班,生怕孩子比别人落后了。

中国的孩子总是在被比较中长大,中小学的学生也避免不了残酷的竞争,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被很多培训机构当做宣传广告语,也总能抓住父母最为敏感的神经,所以早教班和各种兴趣班应用而生,也越来越低龄化。能背诵古诗词的神童比比皆是,孩子没有几个才艺,父母都不好意思参加家长会,类似的现象太普遍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所以,中国的孩子从迈进校园的那一刻起,就只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就这样一路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孩子的每一步都是被父母精心安排好的,只为了能走进大学的象牙塔。

很多人甚至不清楚自己为什么学习,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就像最近流行的一句话,我爱学习,因为学习使我妈快乐。

一日看尽长安花

大学原本是对人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体提升,但现实却相反了,初高中时带着考大学的目标努力学,进入大学开始彻底放飞自我。所以有人说,中国学生知识最丰富的时候就是高三的时候,到了大学新知识没有学会,老知识也忘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高钢说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我在大学里,看到了中小学残酷竞争的“后果”,那就是当代大学生因为缺乏目标和人生规划导致的迷茫。

有人曾用鲁迅的作品集来调侃当代的大学生活,大一什么都不懂是《彷徨》;大二觉醒无助是《呐喊》;大三发现大学过半,只能《朝花夕拾》;而大四是悔之晚矣的《伤势》。在这样的状态下度过四年,毕业以后人的能力可想而知。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大学生都已成年,为什么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皆因为从中小学开始就在残酷的竞争环境下长大,那个时候的他们并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只能是跟随着父母的计划走,长此以往,都成了父母的提线木偶人,到了大学突然没有了外力的干涉,自己也不知道该如何去筹谋将来。

一时的迷茫很正常,但很多人却一直迷茫,找不准自己的定位,也不知道以后该何去何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尽长安花,考上大学以后,开始以社会精英自居,就像毕业以后等待自己的就是前程似锦。

中国也的确有过一段时间,考上大学就是国家干部,以后的一切都顺理成章。但现在不是了,毕业不分配,很多人毕业就是失业,但目光短浅的大学生根本没有这样的危机感。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父母一直牵着孩子的手脚走,即使突然放开手,孩子也不知道怎么走。所以整日的打游戏、逛淘宝、谈恋爱,成了很多大学生的生活常态,虽然已经成年,但在很多事情上依然是个巨婴,等待着父母的救赎。

一问摇头三不知

大学究竟给社会培养了什么样的人才,就业才是检验的标准,但这些年大家对大学生的评价普遍不高,大学生人数是越来越多,但能力确实越来越低。

究其原因,还是跟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差、创新能力差、自我认知不准确有关。而这一切又与中小学的残酷竞争有关,一切唯分数论,扼杀了孩子的其他天赋和能力。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在唯高分论的高考机制下,很多人便沦为了学习的机器,他们只是单纯的学习再学习,没有创新和探索能力和意识。

安徽的毛坦厂中国一直是备受争议的一个学习,因为它赤裸裸的被称为高考工厂,它只负责加工成品,把来自五湖四海的落榜学生通过自己机械化的教育,把学生送进大学的门槛,至于学生有没有从学习中收获到真正的快乐和知识,一概不问。

毛坦厂中学的老师不告诉你这道题为什么这么做,他只告诉你,你必须记住它怎么做,学生的脑子只是在机械的反复记忆,这样的僵化大脑何谈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类似这样的学校有很多,不仅学校是这样,很多家长也这样,学生只需要按照老师和家长的安排去学习就好了,其他一切一概不知。

一直在残酷竞争环境下长的孩子很焦虑,父母也很焦虑,他们只会考试,却不会学习,很多东西都是一问摇头三不知。

这是中国当下教育环境导致的必然后果,所以西方国家的教育理念被很多开明的家长所接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给孩子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不把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扼杀在条条框框的计划里。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被学校和家长束缚在书本里的中国学生,不知道世界的多样性和人生的多样性。也有家长说,不是我们不想让孩子玩儿,而是别的孩子都在学习,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没有办法,所以只能让孩子跟上大部队,牺牲个人的时间和兴趣。

教育是为了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但很多人却本末倒置了。这到底是中国的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出了问题,还是中国的学校和家长在理解上出了问题,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在大学随处可见中小学残酷竞争的“后果”。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小结:

盼子成龙、望女成凤,每位家长都不遗余力的为孩子的成长和教育耗尽心血,也许就是这样一份过于急切的希望,导致了中国的孩子从中小学时就生怕落后了,一直处在一种竞争的状态下。

这样残酷竞争的结果在大学的时候就显露端倪了,如果在大学期间不能合理的调适这种状态,那么更加残酷的结果将会出现就业上,以致于以后的人生都起伏不定。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高钢说,我在大学里,看到了中小学残酷竞争的“后果”,那就是高分低能,缺乏自制力和在自主性。教育直接关系到国家民族命运,如果一个国家的教育体制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那么一个国家民族就岌岌可危了。

大学不是培养学习机器的地方,他不需要一群会考试但不会思考的人,高分不是人才的标签,创新能力才是人才的标配。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