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高等教育”,关注我们!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工作要求,近日,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积极主动配合当地做好疫苗接种工作,加大新冠疫苗接种宣传动员,引导师生消除疑虑。
通知要求充分认识疫苗接种的重要性、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宣传动员、做好服务保障、建立落实机制。
然而,这样的倡议一出,#教育部要求提高师生疫苗接种意愿#话题迅速登上微博热搜,引发一定争议。
“是自愿还是强制?”
由于微博账号“中国新闻网“在发布该消息时,将话题设置为”教育部要求提高师生接种意愿“,其中”要求“二字引发部分网民不满。
有网友通过微博信息的只言片语推断教育部此举是在强制师生进行疫苗接种,其评论获得大量点赞。
然而,实际上,教育部原文为“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在依法依规、知情、同意、自愿和免费接种的前提下,加大疫苗接种的宣传引导和组织动员力度”。倡议有序接种新冠疫苗,而非强制。
因此,在此舆情事件当中,媒体议题设置存在“偏差”问题,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网民对教育部政策的曲解。可喜的是,通过梳理相关舆论可以发现,相当部分网友对教育部倡导表示理解与支持,并自发解释高校师生尽快应该接种疫苗的原因与必要性,成为“疫苗科普员”。
“一项好的政策需要好的引导”
虽然接种新冠疫苗工作十分紧迫,但知情和自愿依然是接种疫苗最基本的原则。前不久,国家卫健委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开展60岁以上人群疫苗接种,坚持知情自愿免费。而今年年初,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局长李滔也表示,疫苗免费接种是在居民知情、自愿情况下。
一项初衷向好的政策,不应该在舆论引导与实际执行的过程中荒腔走板。这件为了民众安全和今后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好事,需要以鼓励、宣讲、耐心解释的方式动员,用党员干部带头的方式以身垂范,来形成头羊效应。如果有“强迫”意味,便会让民众首先从心理上反感,进而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反而不利于普及疫苗。
高校师生接种疫苗的动员工作应该在 “知情”方面多下功夫,在服务工作上多做加法。比如,对打疫苗的好处、功效、安全性等多做宣传,对党员干部、学校领导已经带头的数据和场面多多传播。上周,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信发布推文“新冠疫苗接种,中传人在行动”,以图文的方式对党委书记、校长廖祥忠接种疫苗的场景进行了报道,在师生中起到了良好的引导效果,有效推动了学校的疫苗接种工作。
好的政策需要好的引导,从政府到新闻媒体,从党员干部到基层工作者,都应该努力用文明合法、科学合理、灵活有效的方法去推进政策落实,让好事更好。
“接种新冠疫苗应该成为全民共识”
面对新冠疫情,构筑免疫防火墙,接种疫苗是最有效的办法,这已成为全球共识。
钟南山院士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虽然中国疫苗接种绝对数是世界第二(美国最多),但要是按百分比算的话,中国是非常低的,目前也就4个百分点。【截至2021年4月6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14539.2万剂次。】当然中国现在正大力扩大生产疫苗,所以预期在六七月份有40%的人能够接种疫苗。只有接种疫苗,才能够得到比较好的保护。
然而我国有14亿人口,绝对量不少的过亿接种,一旦将14亿人口作为分母,平均接种率就低了许多。与美国、英国等主要西方国家比,我国疫苗接种率还有不小的差距。所以,我国全民免疫的进程还需加速。
近期,美国、英国等主要西方国家疫苗接种加快,纷纷规划了全面开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全球范围内尤其是主要大国之间开启了疫苗接种赛跑,中国在这场赛跑中需要跑出应有的速度,而且有能力率先跑到终点。
中国疫情形势控制得好,确诊人数也少,这是中国全面免疫的优势所在。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客观上也可能让一些人对接种疫苗产生误解——有人会认为,既然中国疫情控制较好,接种疫苗的意义也就不大了。加之少数人对疫苗的安全性还有一些疑虑,对推进疫苗接种工作造成了影响。而实际上,从已经接种的中国疫苗看,安全性已经得到充分验证,说明新冠疫苗接种和其他疫苗接种一样,公众无须有什么心理负担。
参考资料:
北京青年报:接种疫苗应成为后疫情时代的全民自觉
人民网人民数据:教育部通知要求加大新冠疫苗接种宣传动员:引导师生消除疑虑
光明时评:不打疫苗入黑名单?别把好事办坏
END
感谢大家的支持,欢迎大家转发、评论我们的热点新闻;如果你喜欢的话,动动小手点个赞、点个在看吧~
你的每一次评论点赞都是对小编莫大的支持与鼓励,我们会更有动力送上精彩的内容哦~
● 微信号 : 高等教育传播与舆情监测实验室 ●
● 新浪微博:@高等教育传播与舆情监测实验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