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很多家长往往十分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却忽略了孩子自理、自立能力的培养。
孩子在生活上无法自理,在求学过程中,一旦离开父母就会有束手无策的感觉,学业也会受到影响。
更糟糕的是,孩子在思维、意识上无法自立,遇事习惯依赖父母拿主意,自己缺乏主见,也没有迎接挑战、战胜困难的勇气,在人生的重要关口难免会变成可悲的“逃兵”。
这不,有一个成绩优异、考入清华大学的男孩戚柯(化名),在校就读期间却成绩严重下滑,甚至出现了挂科。
好不容易毕了业,他在求职过程中又屡屡碰壁,最终竟找不到一份能够糊口的工作。
这个孩子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错?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父母过度疼爱,却没有发现孩子身上的问题
戚柯来自湖南湘潭,家中还有一个妹妹,兄妹俩聪明可爱,也是父母心中的珍宝。
父母对孩子十分疼爱,恨不得事事为其代劳,平时也极尽所能呵护孩子,生怕他们会受到一点点伤害。
谁知这样的过度保护却害了戚柯,他学习成绩很好,却没有什么社会经验,也不善于和人打交道。
同学说他“单纯得像清澈的水,说话也很直白”,这其实并不是什么好现象,但父母却没有发现孩子身上的问题。
戚柯和自己的妹妹相处得也不愉快,虽然自己年龄较大,却不懂得谦让。
由于家里只有两室一厅,父母和妹妹各居一间卧室,戚柯晚上在客厅休息,他就会觉得“不公平”,非要呆在妹妹房间大声念英语,搅得妹妹无法休息。
为了避免兄妹矛盾加深,父母不得不让上高二的戚柯转学,到学校寄宿。戚柯反倒发现了独立生活的趣味,心情好了很多,学习成绩也有所提升。
孩子考入清华,却找不到一份适合的工作
1994年,戚柯参加了高考,考出了636分的好成绩,打算报考清华,却不知该选什么专业。
父亲琢磨了一阵子,决定让孩子报考工程物理专业,最好能够本硕博连读,一口气拿到博士学位。
父亲觉得这样的选择就是最好的,但戚柯心中却一片茫然,他连这个专业要学些什么都不清楚,更谈不上会有什么兴趣了。
大一那一年,他一直处于懵懵懂懂的状态,成绩下滑严重,还出现了挂科,这让骄傲的他感到难以接受,心中充满负面情绪,还经常生病,更加无法按时完成学习任务。
因修不够学分,戚柯不得不推迟一年毕业,但幸运的是,他进入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工作,这是一个发挥所学的好机会,也让父母对他的未来充满期待。
可惜戚柯在那里才坚持了半年就离开了,该所工作人员透露,戚柯对研究所的工作不感兴趣,想要从事计算机方面的工作,而且他在生活上也有一些不适应的问题。
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离开研究所,戚柯的心理状态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他变得非常悲观,还经常发出抱怨。
他曾前往深圳,尝试从事软件开发方面的工作,也是很快宣布放弃。随后,他辗转多地,工作却一直没有着落,自己也越来越绝望,还被确诊患上了抑郁症。
万般无奈之下,他放下了读书人的“体面”,打算做一份体力工作,并曾经真的做起了搬运工、包装工,还去商场发过传单,然而同其他工作一样,他仍然是干一份丢一份,什么工作都干不长。
孩子无法自食其力,父母的教育出了什么错
因为无法自食其力,戚柯最终回到了家里,成为了一个啃老族。
他晚睡晚起,有时中午12点才会懒洋洋地从床上起来,因为长期缺少锻炼,他的体型也变得越来越臃肿。
看到他颓废的样子,父母心疼、焦虑不已,却没有办法改变现状,他们甚至都不敢跟孩子讲道理,因为他变得十分敏感,弄不好哪句话说不好,就会让他大发脾气。
能够考上清华大学,本应是人中龙凤,如今却沦落至此,戚柯的遭遇让人叹息。
我们在为他心痛的同时,也应该思考这样的问题,教育应当重视分数还是能力?
以戚柯为例,父母在教育他的时候,更看重的是学习成绩,只要能够取得上佳的分数,他们可以忽略孩子性格、能力上的一切问题,结果却教出了脆弱无比的孩子。
他经不起哪怕一点点挫折,只要有小小不如意,便会马上选择逃避,他把家庭当成了“保护壳”,不愿接受风雨的洗礼,只想缩在壳中,寻找最后的安全感。
虽然从年龄来看,他已是一个身强力壮的成年人,但从心理来看,他却还是个没长大的孩子,没能如期完成个体成长和与原生家庭的分化,而这一切与父母偏颇的教育方式有直接的关系。
也希望父母们能够以此为戒,在培养和教育孩子的时候,不光要注重书本学习,更要重视实际能力的培养和性格、品质的锤炼。
同时,我们还要适当给孩子一些自我选择的机会,要让他们学会自己拿主意,从而能够变得更加自信、自主、自强。
我是【亲子育儿堂】,一个热爱读书、学习的老爸,长期关注孩子的成长和教育问题,愿与爸爸妈妈分享育儿、教育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