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红遍大江南北、身材颜值都绝美的霸屏广告女神居然在沉寂20年后,登上了“热搜榜”,但这一次引发热议的不是她的“重出江湖”,而是引发无数人共鸣的“爸妈的回避型沟通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
要不是她的这次自述,我完全没有料到,18岁因拍摄“婷美内衣”而爆红的倪虹洁沉寂那么多年,居然是因为她的不自信,而很大一部分原因还源自于她爸妈从儿时起与她的疏于沟通。更要命的是,在拍摄了内衣广告后,鉴于当时人们的理念,爸妈心存“芥蒂”,但却一直采取“回避”的态度,只字不谈,这让她更加感到自卑。
广告中那个面庞清秀、看着内衣却完全不低级的嫩模正是倪虹洁本人。
她在演讲中开诚布公地剖析自己的讨好型人格和家庭教育有关。她说:
他们到现在都没有跟我提过这个事情。
也没有提过这个广告,就当这件事情从来没有过一样。
这是很难过的一件事情。
就心里边一直有一个疙瘩。
就搞得我这十几年......(注:此处开始哽咽,无法逻辑性表达)
其实我是个特别没有自信的人。
但这个没有自信真的是从小的教育问题。
所以起点很高,但在演绎圈摸爬滚打了20年后,眼下已近不惑之年的倪虹洁在原本应是调侃和洒脱的脱口秀里,仍然会不那么从容,会有不安。
同节目组的王子文说倪虹洁:“明明自己不快乐,却总想着讨别人高兴。”
金铭也直接指出倪虹洁很没有安全感:“表面上看上去大大咧咧的,其实她的眼神中有很多的不安,今天听到她说完了之后,你就可以知道,她的不安是源自于哪里(不自信)。”
在演讲后的访谈中,当再度谈起这个心结时,她的眼眶再次湿润。
为了不让人看出她的介意,咬唇、摆肩等等各种的小动作不断;用尬出天际的笑来故作坚强,说自己尽力了……
这足见,倪虹洁对自己的“不自信”是有多么介意。
当天晚上,倪虹洁发布了一篇长微博详细讲述了父母的不沟通带给她深深的挫败感。
爸妈的“回避型沟通”到底是怎么伤到孩子的?
回溯一下倪虹洁出道20年高开低走的经历。她从广告明星出道,第一个成名广告是朵儿胶囊,在广告还是五颜六色配乐嘈杂的当年,这个广告相当清新脱俗。
那么多年过去,当年的广告依旧在脑海子很是清晰,如今想来那么记忆深刻,倒不是她惊艳的美,而是她全屏大脸由远及近说着广告词“以内养外、补血养颜”时的坚定,那份女性的自信几乎是划时代的。
和广告一起火的倪虹洁几乎出道即“顶流”,除了颜值超高身材也是巨好,于是有了后面的内衣广告。
有颜值、有身材,机遇也不差。虽然也接过烂片,但也参演过《武林外传》这样的大火剧。
可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武林外传》中所有的主创都随着这部剧的大火名气、收入都一飞冲天,却只有倪虹洁成了唯一一个没红的人。
倪虹洁的“怎么也不红”时常会被网友们拿出来讨论,其中最多的声音是认为她“太不努力”。
但是,“不努力”其实只是表象,就像她后来自己剖析的那样,其实隐藏在“不努力”背后的,是发自内心深处的不自信、没有安全感。“原来我是分裂的,一边当演员,一边怀疑这个职业,可干可不干,老想干别的。”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当别的小花一出道就迎头赶上抓住黄金期,她却遇到有戏找来随便拍拍,甚至很怕自己红,不希望自己被别人认出来时的心态;也总算可以理解她为什么演完《武林外传》后在资源最好的时候却放飞自我,隐匿4年去云南开起了客栈。
对自己职业不自信、对自己能力不认可,内心的不安全感让她对于目标的追求始终在摇摆。
这样的自卑感已是自己性格中的一部分,改变起来真的不容易。比如明明38岁的她身材和容貌都很在线,却非要说“觉得自己长得不好看”,以回避不红的根本原因。
其实,大家也并没有因为颜值而刻意忽视演技。事实上倪虹洁在《演2》中主演的剧目《花木兰》意外地出色,有网友点评:“看过这么多版花木兰,我没想到最好的一版是一部20分钟的短片。
明明很努力,却一直不把自己的努力当回事,别人一diss就坐立不安起来。当被陈凯歌质问到“你是不是对我有意见?”时,她立马开始崩溃痛哭,说自己没有信心。
倪虹洁这样的表现,也会让人禁不住会联想到职场上那些“死得快”的老好人,明明做事投入认真,却因为没有自己的笃定和坚持,被老板视为能力不足;明明心地善良,却因为害怕与人交锋,被同事撕逼时反而理亏词穷;明明有自己的目标,却总想着成全别人,最后被人邀了功劳抢了风头。所以,心疼倪虹洁之余,想到她说的“他们(爸妈)不看我演的戏,不存在鼓励”,分明看到的就是一个“爸妈沟通方式不当”的受害者。
如果她的爸妈当年愿意坐下来听一下女儿为什么去拍摄广告的原因,愿意理解女儿内心的彷徨不安,愿意和她聊聊他们的感受,甚至和女儿站在一起应对外界的眼神和议论,一切或许全都不一样了!
童年缺乏跟父母的交流,成年后回避重大问题上的沟通,需要花一生的时间去治愈自己,甚至赌上事业和幸福。
可能你会觉得,倪虹洁爸妈的“回避式沟通”和我们并没啥关系,我们才不是那样的爸妈。
并不是!“回避式沟通”其实在我们平时与孩子的交流中时常存在。“只字不提”只是回避式沟通中的极端典型,更多的“回避式沟通”存在的方式就是“我们不去感受或正面回应孩子的需求”。
之前听过心理咨询师杨杰老师说过一个“孩子吃零食”的例子,很是触动。很多时候孩子吃零食,会拿给我们说:“妈妈你也吃”。但我们通常的回答是:“妈妈不要吃,你吃”(我们想留给孩子吃);或者是:“妈妈不爱吃”(我们想向孩子表明我们对零食是拒绝的态度)。但是这两种拒绝,都是采用了回避型沟通,因为我们没有去感受到孩子的内心需求。
如果站在孩子角度,我们就能想到,或许他们的情感流动是这样的:他吃到零食,觉得好好吃,于是想到了妈妈的好、想到妈妈爱他的种种,于是很想让妈妈一起来享受这种美味,和他一样开心。”
所以正面回应的沟通就应该是大大方方说:“好啊!”一边接过来,一边开心地和孩子一起吃。又或者不吃,但全然接受孩子的好意,然后交流一下自己的真实想法。
所以,细细琢磨,我们在生活中真的会有无数次的“回避式”沟通。
比如OK睡下后时常会拉着我说:“妈妈你再陪我一下”,我却因为时间太晚着急着想让他睡,便粗暴地拒绝道:“不行,你总是找借口不睡,快睡!”我早已看不到OK可能非常希望在入睡前最柔软的一刻和我分享他的甜蜜、或者就是想撒撒娇。
也经常会有妈妈会觉得孩子不听话不配合,怎么也说服不了,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在长期的相处中,我们太多的“回避式”沟通让错过了了解孩子的机会,于是连说服孩子的切入点都找不到。
所以,无论是孩子遇到问题来求助我们,还是表达出一种需要互动的请求,抓住每一个时机,不仅让我们收获更多了解孩子的机会,也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确认自己值得被重视,自己是重要的人。
要知道,就是在这样的反复确认中,他们不断积累起安全感,也才会对自己越来越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