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赛只面向高中生,
不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开放,
而且,任何竞赛项目包括获奖成绩,
均不得作为中小学招生入学依据。
这是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日前在国新办举行的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布会的明确表态。“竞赛证书没用了?”消息传来,家长们或喜或忧。喜的是终于不用让孩子为没完没了的竞赛而“鸡血”了,忧的是没了“敲门砖”,拿什么进名校?
竞赛必须依法依规
“你能想到吗,有些获奖证书在网上能买到,甚至还能私人定制。”家长常女士的女儿读小学五年级,她说,只要在某网购平台键入“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就会出来不少“卖作品”的店铺,有的是接受科创作品的定制,还有的甚至宣称获奖率高达90%以上。“对于中小学生,拥有专利可以升学保送加分、自主招生加分等。”店家宣称,如果顾客什么证明材料都拿不出,只需要说出自己的需要,店主就会与顾客商量出一个获奖成功率很高的项目,而且要保证这个项目的“唯一性”。还有一个“发明竞赛班”更神奇,课时不限,直到能够完成一个获奖作品为止,学成后可以拿到全国青少年科创大赛奖,还可以任选德国、美国、日内瓦等国的发明大赛奖,收费从4500元至9000元不等。
△获奖证书可定制
对于青少年竞赛中存在的卖作品、卖证书等乱象,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表示,要加强竞赛项目管理,严格按照竞赛项目管理规范和举办方的承诺,加强竞赛项目的全过程管理,保障竞赛项目依法依规举行。
培养孩子个性发展
近年来,专门针对中小学生的竞赛有很多,有不少比赛并非是教育部门主办的,而是“承包”给了一些商家或培训机构。2018年,教育部出台了《面向中小学生的社会竞赛管理办法》,从2019年开始审核并面向社会公布竞赛名单,严格控制竞赛项目数量,从原来的105项减至35项,遏制竞赛的无序“扩张”。
上海包玉刚实验学校校长吴子健说,家长不应盲目相信竞赛,以为让孩子有一张获奖证书就能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要知道,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能够获得某个项目的奖励,不代表他一定比别的孩子强,因为,有的孩子在科技活动中有特长,有的孩子则在艺术上有天赋。青少年阶段要鼓励孩子个性发展,而不是只瞄准竞赛获奖去学习。“事实上,我们学校在招生时有个不成文的做法,就是不看任何证书。但孩子进学校后的第一堂课,老师们会提三个问题:一,你跟别人一样吗?二,你与别人有什么不一样?三,你喜欢和别人不一样吗?”
压缩竞赛的“含金量”
吕玉刚特别强调,要严肃查处违规竞赛。对没有经过审核通过的竞赛活动加大查处力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严禁中小学校、社会培训机构组织中小学生参加违规竞赛活动。那么,“不看证书看什么”已成为不少家长心头的深深疑惑。
“常常有家长会拿着孩子的获奖证书来报名,我们不收、不看,但家长硬要拿来,也是他们的自由。证书只能证明孩子在某个方面有才能、有特长,但绝对不能成为中小学录取的重要依据。”进才外国语中学校长王从连说,现在民办学校摇号录取,不筛选生源,有证书与没证书一视同仁,特别是明年开始的中考改革,示范性高中实施“名额分配、综合评价录取”,肯定会进一步压缩竞赛获奖证书的“含金量”。但王校长也坦言,不鼓励、不组织青少年参加竞赛,不代表不倡导他们在自己的兴趣特长上不断进步。“我们有个‘科学盒子’系列课程,是与中科院上海分院联合开发的科创培优课程,包括了玩具总动员、中华食品库、动物也疯狂、植物嘉年华、机械大探秘、军事观察室、名侦探传说等。每个同学都能在自己喜欢的课程里找到兴奋点,这远比单纯地参加竞赛更有意义。”他说。
金海岸工作室
作 者 | 王 蔚
图 片 | 网 络
编 辑 | 陆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