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北大学生,觉得活着毫无意义!家长努力18年,为的是什么

文丨福林妈咪

北大的心理学教授徐凯文老师做了一个对北大大一和研一学生的心理调查,得出来的数字,细思极恐。在被调查的新生中,有30.4%的人觉得,学习是毫无意义的;40.4%的人认为,活着没有意义。

这样的数据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这些在高考和研究生考试中打败很多考生的学霸们,他们中有接近三分之一的人是“厌学”的,有五分之二的人,对人生价值感到迷茫,无法感知快乐,他们严重的缺乏“意义感”,患了一种“空心病”。

徐凯文老师还说:“我见过很多非常优秀的孩子,我现在跟大家所说的也都是在名校中最优秀的学生们,他们中的很多都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屡次三番尝试放弃生命。”

能够考上北大,他们无疑是“会学习”的孩子,也无疑是老师和家长们喜欢的孩子,有了这些,他们不应该是骄傲的、有成就感的吗?

可能很多人没有办法理解。

但这不是“凡尔赛”,而是一代孩子真实的心理困境。

为什么这些孩子会缺乏意义感呢?

因为他们在过去经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中,已经深度认同,自己只是一个学习的工具人,内心缺乏了价值感,他们不知道自己每天是在干嘛,为什么做这些事。

这样的场景很多家长非常熟悉:

孩子考得好了,爸爸妈妈很开心,家里的气氛一片祥和,爸爸妈妈带孩子去吃好吃的,出去旅游;

孩子考得不好了,爸爸妈妈的脸就“掉”到地上了,批评孩子不认真,奖励也没有了。

这样的反差,就会让孩子自我价值感特别低。

孩子就会觉得,只有我学习好了,爸爸妈妈才会爱我,他们才会开心。

有能力的孩子,他们会用好成绩来换父母的笑脸,久而久之,他就发现自己成了一个为了爸爸妈妈而学习的工具人。而没有能力拿到好成绩的孩子,他们就只能走向其他的道路,比如叛逆,比如封闭自我不去期许父母的表扬和爱。

孩子内心缺乏“价值感”,后果很严重

前不久看到一个新闻,足以引发无数家长深思,有位初中三年级的男孩,仅仅因为考试成绩下降被老师批评,就想不开从三楼窗户跳下,幸好得到医生及时抢救才保住性命。

有记者问就他,跳楼时他是怎么想的。

他的回答很简单:“也没怎么想,就是感觉人生好失败,活着没有价值。”

明白“活着的价值”也就是“人生的意义”对于一个孩子有多么重要,由此可见一斑。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每个人一生中,童年总是快乐美好的,但进入青春期以后,烦恼便接踵而来,面对漫长未知的前路,不知道自己该往何处去,不明白为什么而活着,就常常会感到迷茫和痛苦。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复杂,有父母的责任,也有社会环境的影响。

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不希望我们的教育过分重视分数,却又不得不拼命提高孩子的分数,这样才能提高孩子的竞争力。

人作为社会性动物,任何人都不可能孤立而存在。所以在大环境面前,个体不得不去屈从一些东西,也不得建立一些东西。只有走出狭小的自我,懂得付出和给与,才能在帮助外界的过程中实现生命的独特价值,体验人生意义,从而在广阔无垠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目标坚定地走下去,这一点不仅对于孩子,对于成年人同样如此。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鼓励孩子向身边人表达爱

爱是人类独有的情感,是生命力量的源泉,懂得付出爱的人,不仅让他人感觉值得被关爱,自身也能获得价值感。

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每天都在接受着父母的爱,却很少有机会主动给与他人关爱,因此家长不妨多留点心,甚至刻意创造一些条件,来让孩子更多表达自己的爱。

比如妈妈下班回到家感觉很疲惫,恰好孩子在身边,可以请求说:“妈妈今天太累了,想用热水泡泡脚,你能帮我端一盆热水过来吗?”如果孩子照做了,及时给与肯定:“宝宝真的好爱妈妈呀!”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刚才的行为就是在表达爱。

这样的事情多了以后,孩子就会越来越多地明晰自己拥有的力量,更愿意在即使他人没有请求的时候也主动给与关爱,并在付出爱的过程中体验到自身价值。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用劳动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

人类靠劳动用双手创造价值,因此做劳动能很好地带来人生价值感,但很多家长给孩子安排劳动时,孩子表现得似乎一点也不积极,要么是犯懒半途而废,要么是做事丢三落四。

我的儿子以前就是这样,周末让他做点家务活,他总是漫不经心,一点没有干活的样子。

后来我认真思考了其中的原因,才知道孩子其实并非懒惰,而是父母随意的指使安排,让他感到自己的劳动不重要。

于是我郑重其事地对儿子说:“从今天开始,你房间的清洁工作就由你负责了,每周日我们进行检查,比一比谁的房间打扫得更加干净,你觉得好吗?”没想到这么一说效果立竿见影,从此基本上不用等到房间变脏,儿子就会主动打扫。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所以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做事时缺乏责任心,别急着否定孩子,可能他只是认识不到自己劳动的价值,我们可以尝试把劳动任务固定下来,并对孩子的完成情况进行追踪反馈,孩子就能感受到自己行为的重要性,发现房间的干净与否,是和自己有关系的,树立起责任意识,更认真地完成任务,从中获得价值感。

引导孩子以积极态度面对挫折

成长的道路绝非一帆风顺的,总难免会遇到挫折,把失败看做耻辱的人,得到的只有无尽的抱怨,而那些将苦难视为挑战并勇敢面对的人,则可以从中收获人生的价值。

曾经深陷纳粹集中营经历百般折磨,最终奇迹生还的心理学家弗兰克尔这样评价苦难的价值:“除了工作和爱,勇敢接受苦难挑战对于人生来说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他曾写过一本著名的心理学方面的书,名字就叫《活出生命的意义》,他说,让人活下去的不是希望,而是意义。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其实家长首先应该明确的是,挫折和苦难本来就是人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生命的价值是我们自己赋予的,重要的不是遭遇了什么,而是我们如何看待它。

要引导孩子转变面对逆境的态度,发现失败里蕴藏的积极因素,从中学习并总结经验,然后与之挥手告别,重新轻装上阵。

比如孩子在学校被老师批评,回到家心情很糟糕,妈妈询问情况后可以这样说:“你今天因为被批评感到很委屈,妈妈能够理解,但是你静下心想一想,这件事其实也不全是坏事啊,现在我们一起讨论一下,老师的批评有没有给你带来什么好处呢?”接着家长可以适当给出提示,引导孩子看到挫折中好的一面,认识到超越痛苦的价值。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不少家长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如果看到孩子未能完成任务,就倾向于批评责备,想让孩子因失败而感到羞耻自责,以达到“长记性”的目的,出发点自然是好的,但这样做并不科学。因为孩子从父母的反馈中接受到的是有条件的爱,也就是只有把一切顺利完成时,孩子才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

之前,网上流传过一篇文章:《一个北大高考状元的抗抑郁史》,作者说,“我放弃了向往了多年的文史哲选了光华,理由很简单:家里人都觉得念商科有前途,我不愿跟家人冲突。”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现在的社会,竞争的确变得激烈了,但是人们的思想也在变得多元,什么是成功的人生,不是一种单一的定义。比如喜欢看世界的人成为一名旅游博主,喜欢田园的人回到山间过上隐居的生活,喜欢讲笑话的人成为一名脱口秀演员……

年轻的孩子,遵从内心选择了自己想做的事业,他们更容易获得价值感,也更容易拥有正能量的人生。

作为父母,我们从一开始就应该正确树立自己培养孩子的目标,我们不是培养出来一个名校毕业生就完了,而是要培养出一个明白自己价值,知道自己方向的独立自由的人。我们需要给孩子配备这样的基础品质:积极的,完整稳定的、有抗压能力的、有感知幸福能力的人。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有句话讲得好:谁的青春不迷茫?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内心缺少价值感的人的人,难免陷入迷茫之中。一时的迷茫不可怕,怕的是一直的迷茫,以及没有具备走出迷茫的能力。

“很早就找到热情所在的人非常幸运,可以说是天选之子;我还没有找到,这也并不丢人。”

而父母要做的,是教孩子从小懂得感受爱和表达爱,学会找到自己的热爱,在承担责任中获得成就感,在面对挫折中得到超越。有了这样认识自我的基础,人生中的困难对孩子来说也将不再是打击,而变成实现人生价值的跳板,他将必然能够笑对苦难,选择勇敢前行追求目标。

还等什么?通过日常小事,培养不再迷茫的孩子,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吧!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