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创新教育中总结或发现的几个规律,已经得到中国创造学会的一些专家多次讨论印证,可以在中小学创新教育或科技教育中广泛运用:
一、培养中小学生创新思维问题
一是创新思维的发展问题。儿童期(3~18岁)要以发散思维为主 ,成人期(19~?岁)要以集中思维为主。二是创新思维的关系问题。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是对立的。一个人遇到问题思维打不开,即俗话说的“想不开”,就不能从很多的想法中选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难就难在在一个人的身上要同时培养出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两种较强的思维能力来。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的统一,很多成年人的创造力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发散思维没有发展好,这与中小学甚至学前教育扼杀发散思维有关。所以,培养中小学生发散思维十分重要。
二、思维力也有大小、方向、作用点三要素
解决问题的速度训练,即中小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训练就是思维力的“大小”要素。思维方法训练,就是思维力的“方向”要素。思考解决的问题训练,就是思维力的“作用点”要素。思维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要素训练,才能形成思维力。
历史上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曹植七步成诗、杨氏之子……等很多聪明故事和现代社会人事招聘工作中的面试录取,已经充分证明:考察一个人的思维能力,不仅要求使用思维方法(创新思维)准确,而且要求解决问题的速度快。解决同样的问题,在使用思维方法准确的情况下,别人只要比你所用的时间少一两分钟甚至是以秒钟计算,人家的能力就胜出,你将会被淘汰。所以,中小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训练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你不想在今后的生活中被淘汰,请记住:完成相同的作业(解决同样的问题),谁用的时间少,解决问题多,效果好,谁的能力强!
三、关于发现和选拔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对象
高考“指挥棒”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算错了账。在“120分钟完成150分或90分钟完成100分”的卷面考试中,上面(顶端)没有放开,即在考卷上所答对的“分数”和“时间”不能满足学优生即选拔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对象的需求。至于考什么教什么,是教育部设置考试大纲的问题,不关高考“指挥棒”的事。教育改革高考应试的指挥棒只需要改成“像人事招聘考试那样‘定时不定量’,像田径赛中的径赛那样‘定量不定时’完成作业或考试,记录‘学校成绩’,即在考试中,考卷上的答题在统一规定的时间内应该是学优生、中等生、学困生都答不完,没有时间检查。同样的考试时间,谁在考卷上所答对的分数多,谁的成绩好。或者学生在考卷上所答对的“分数”是统一的,以谁用的时间最少答完题得“满分”计算学校成绩。各门学科学校成绩之和就是全面发展即综合评价的得分,单科成绩最高的学科就是学科特长即创新潜质”。所以,在考试中增加学生在考卷上所答对的分数,即满足学优生的答题量和答题时间的需要,适当拉开分数差距是发现和选拔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对象的需要。
学校成绩的新概念是“学校成绩等于学习效率(思维速度)乘以学习时间”。学习效率等于学校成绩除以学习时间。
上述规律,在创新教育或科技教育中,谁先用谁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