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跟一个妈妈聊天,她说最近又给娃安排上了一门兴趣课,这不,周末两天全给排满了,想要约着出去放放风,还得看娃有没有时间。
别看她家娃才3岁多一点,可“鸡娃”一点都没放松,平常除了上幼儿园,课余时间全都没“浪费”,英语启蒙、跳舞、画画、跆拳道样样抓,按照她的说法,幼儿园的那些课程,哪够娃“塞牙缝”的,要学得报班,而且得趁早!
这位妈妈并非个例,给娃报兴趣班,几乎成了教育孩子的“标配”,也给了焦虑的父母一颗“定心丸”:瞧,我对孩子的教育是很负责的,给他/她学这个那个,比我小时候好多了!
在注重孩子教育的当下,精细养育成了很多家庭追求的目标,期望孩子打从娘胎出来,就能十项全能,有一个流行在网络上的段子,贴出来给大家看看:
虽然只是一个段子,但折射出来家长对孩子教育的焦虑,和对孩子未来的担忧,不知不觉就会催着孩子一路狂奔。
一个来自2018年《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调查显示:68%中国家长为孩子教育焦虑,而家长最焦虑的年龄段集中在幼儿和小学阶段。
我们该如何给予孩子好的教育呢?是多报兴趣班缓解焦虑?还是任由孩子自由发展?我们又该如何缓解焦虑,以正面积极的心态来教育孩子?
首先,我们要认清教育的目的
作为家长,我们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我们多么期望孩子,在自己的精心养育下,能成为一个完美的小孩,懂琴棋书画,学习也能一路高歌,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成为人生赢家。
但我们的孩子打出生后,并没有这个义务,完成父母的期望,实现父母的心愿。
殊不知,我们的孩子,她/他仅仅是一个孩子,有他们自己的成长规律和秉性爱好,教育要做的,不仅仅是给他们打造一个用知识武装的躯壳,更重要的是打造孩子的内心。
正如《他乡的童年》导演周轶君所说:“教育的作用之一应该是教人如何保持内心的充盈,而不是让内心枯萎。”
这与译文创新教育的创始人译文,倡导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译文认为,教育是培养一个健全的人,相较于培养一个懂知识的人,培养一个会学习、爱生活、有情商的孩子,则更为重要。
这不是通过学一两门兴趣课就能得来的,教育也绝非简单的知识、技能传授,它更多是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它需要慢功夫,给孩子慢慢渗透、滋养,打好人生的地基,就像一颗小树苗,只有它的根紧扎于土壤,最终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第二,塑造品格和习惯是早期教育重点
很多家长在听译文老师线上讲座时,曾焦虑自家孩子“不长进”,比如:
孩子刚两岁,没耐心听家长讲故事,怎么办?
孩子3岁了,玩玩具三分钟热度,而且不会自己收拾,总是把客厅搞得乱七八糟,很来气怎么办?
译文老师针对这些问题,总是会跟家长强调:不要心急,慢慢来,家长耐心一点,用心引导,在早期教育阶段,培养孩子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塑造良好的品格非常重要,因为这些习惯和品格才是真正影响孩子的一生。
之前的文章中,我们也特别提到如何培养孩子好习惯,简而言之,就是要用新习惯来替代旧习惯,通过制定小目标,适当的鼓励和奖励,假以时日,孩子就越来越向好的行为发展。
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的书中这么写道:
从妈妈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不难;难得的是妈妈会蹲下来,保持和孩子一样的高度看世界——我们是一样的生命,我们彼此尊重,我们一起成长。
我愿意用一生的时间,去等这个小男孩把花束束好,用他5岁的手指。花绳绕过来,刚好要系上的时候,另一端又突然滑走了。孩子,你慢慢来,在淡水街明亮的阳光里,在石阶上,等你把花束好,用你5岁的手指。
我们不妨回想一下自己的童年,再来想象如果我们就是对面这个稚嫩的孩子,当父母总是在催着:快点,快点!或者干脆推开孩子,自己来,久而久之,孩子什么都不会做,性格也越来越懦弱,没有主见,更谈不上独立和进取了。
第三,想要孩子什么样,家长就要什么样
这里不得不提到闻名整个教育圈的“顺义妈妈”,如果说海淀妈妈是标准的“鸡娃妈”,那么顺义妈妈则是“鸡自己”。
顺义妈妈为了帮孩子学钢琴,自己做足功课,考个钢琴十级;为了让孩子学好游泳,自己一头扎进水里,考了个游泳教练。面对这样的“狠”妈妈,孩子也断然不会轻易言弃。
译文老师说,教育全是小事,它融入在日常的细微处,父母在教育孩子上扮演的角色更多应该是参谋与同行者。
译文的女儿Eva课外也有兴趣班,如攀岩、骑马、跆拳道、动漫设计等,但兴趣班的选择全由孩子自己做主,译文的意见只是作为孩子的参考,每期的小Ewin英语课堂,也全部由Eva决定拍摄主题和内容。
Eva小时候练钢琴,一遍遍练指法、练曲谱,难免会觉得枯燥无趣,通常这个时候,译文不会去“逼”着孩子非练不可,而是也选择一个不擅长但有意义的事情去做,与孩子一起面对挑战,一起收获进步的快乐。
译文还有很多智慧教育的小故事,期待与大家分享。但要记住一点,父母面对孩子时,不要说教式教育,而是要参与式教育。
养孩子是一种修行,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自己在孩子面前就表现什么样子,不要一味要求孩子怎么样,家长首先要自己做到。
父母也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角色。要放松心情,不要过分焦虑,否则家长的焦虑会形成恶性循环影响到孩子。
最后,分享一下译文老师在课堂中提到的“竹子定律”,希望在教育孩子这条路上给大家一点启发:
竹子需要5年来成长, 像任何植物一样,竹子的生长需要滋养——水、土壤和阳光, 而且需要你的细心呵护,但是竹子和其他的植物不同的是, 前边的四年,你什么成果都看不到。 用了四年的时间,竹子仅仅长了3厘米。 但是在第五年的时候,会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疯狂的生长,仅仅用了六周的时间就可以长到15米。在竹子成长的5年里,只有在最后的一年才会看到结果,但是养竹子的人却花了5年的心血去施肥浇灌。
人的成长,与竹子的成长有共通之处,但人的成长比竹子的成长更复杂、更漫长。
教育孩子是个慢功夫,我们大家都别急,慢慢来,慢慢来!
若喜欢我们的文章,欢迎关注“译文创新教育”企鹅号,我们会一如既往给大家推送有价值的教育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