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总是“读了跟没读一样”,如何引导深度阅读?

除了多读、爱读,"怎么读 " 更是现今儿童阅读教育需要着力的方向,让孩子不是只会记忆、储存的两脚书橱,而是有感受、能应用,可以不断发现、思考、澄清而产生领悟与喜悦的阅读者。

—— 儿童教育专家 林美琴

关于孩子的阅读,相信很多家长都有过这样的体会:

看完不会概括,只会用大段的原文复述;

好像看书很快,但对深层内涵一问三不知;

孩子很爱读书,但阅读理解答不好,作文写不出;

如果孩子在完成一篇文本的阅读后,总是“读了跟没读一样”,那他的阅读可能只是浮光掠影、流于表面的,他并没有真正进入“思考”的状态,而这显然不是理想的阅读,也无助于阅读能力和思维水平的提升。

古人说读书学习时应该“俯而学,仰而思”:俯而学,就是沉下心去深入学习,潜心钻研;仰而思,就是在学习过程中思考,理论联系实际。阅读过程中不善于读思结合,是无法达到读书的真正目的的。

那如何引导孩子读思结合,进行深度阅读呢?

马来西亚儿童文学协会副会长郭史光宏说过:深度阅读,从四个方面来说,就是与作品对话、与作者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己对话。"

与作品对话,要求读懂作品想表达的内容;

与作者对话,要求站在作者的角度,揣摩写作背后的用意;

与他人对话,要求倾听他人对作品的观点,并与之进行交流讨论;

与自己对话,要求观照自我,从阅读中反思修正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与学生共读童话作品《木偶的森林》时,郭史光宏是这样一步步引导孩子进入深度阅读的:

读完作品,我和学生聊起了这样的话题——“你认为,作品中哪个人物最可怜?”

学生们组建了讨论小组。重读了书中的一些情节,比较了各人物之间的命运,甚至设身处地去体会了每个人当时的处境与感受。最后,大家一致把票投给了木偶人罗里,理由是其他动物在最后回到了家,选择了自己的命运,只有木偶人罗里,他虽然回到了森林,却再也无法当回一棵树。

我问学生,“那么,你们觉得木匠可怜吗?”很多学生激动了,“木匠?他为了让自己出名,在罗里不愿意的情况下把他砍了下来,做成木偶人,这才有了大家的悲惨。他哪里会可怜!”

但重读再重读以后,几位学生说出了这样的话,“老师,我觉得木匠最可怜。木偶人罗里在故事的最后,至少还有机会为自己犯下的错误做出补偿,但木匠没有,他是带着遗憾与后悔死去的。”“木匠只能含着满满的后悔,写下《木匠日记》来忏悔,尽最后的力气为木偶人罗里敲上钉子,此外什么也做不了,很可怜。”

听了这番话,班上陷入沉默,很多学生默默点头,悄悄叹息。当然,还是有人坚持己见,认为木偶人罗里最可怜,还是有人无法原谅木匠,认为他是罪魁祸首。

然而,这有什么关系呢?进入作品,与作品对话,与作者对话,倾听同学的声音,倾听内心的声音,这样的过程已弥足珍贵。真正优秀的作品,经得起反复的挖掘推敲,受得了多元的解读诠释。

读书会后,《木偶的森林》成了班上的语言密码,“罗里”“木匠”“阿灿”“阿汤”常常从学生嘴里蹦出。还未读完的学生,捧起了书本;读完了的学生,挑起了讨论。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到两个启示:

01

儿童有能力进行深度阅读,但家长要善于阅读交流和引导;

02

深度阅读并不会挫败儿童的阅读兴趣,相反会让他们体验到前所未有的阅读成就感。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那如何选择值得深度阅读的书?

可以查看亲近母语分级阅读书目·小学版(2021)——20年不断修订完善,126位专家联合推荐,每一本都是值得深度阅读、反复阅读的经典之作,而且兼顾人文及百科不同题材,满足小学阶段儿童阅读不同类型作品的阅读兴趣和偏好。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又如何更好地和孩子进行阅读交流和指导?

4月16日-18日,第十六届儿童阅读论坛上,包括郭史光宏在内众多专家学者,将对儿童阅读及家庭教育问题进行深度讨论和交流,线上线下均可参与。

看点一:《亲近母语中文分级阅读标准》重磅发布,聚焦“不同阶段、不同素养的孩子读什么,如何读”的核心问题。

看点二:《2021亲近母语分级阅读书目·小学版》发布,20年不断修订完善,126位专家联合推荐,为0-12岁孩子提供一份可信赖的专业分级阅读书目。

看点三:圆桌对话——中文分级阅读,读什么,怎么读?特邀梅子涵、祁智、沉砂、徐世赟等大咖就这一问题开展圆桌对话,从专业视角为您解答中文分级阅读中的困惑。

看点四:中文分级阅读童书展。本届儿童阅读论坛特设中文分级阅读童书展,并特邀童书出版机构和儿童阅读推广机构参展。现场更有分级阅读书目好书推荐会、童书朗读、作家和推广人演讲等丰富的活动形式。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