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日益成为家长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因为一个孩子的教育不仅仅关系到孩子的本身,还会关系到父母这一代,甚至孩子的下一代。近日,教育部再次发布重磅通知,小学教育再次迎来新的变革,家长更是拍手称快:早该如此!那么小学教育将迎来什么样的变革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小学教育迎来新变革
在孩子的教育当中,存在着几个让家长颇为头疼的问题。一个是课外补习费用高昂的问题,另一个则是孩子入学的问题。
孩子参加补习费用高昂,对家长造成很大的经济压力,家长头疼。
孩子入学,学校的实力又有优劣之分,很多家长想给孩子选择一个更好的学校,但是这却有难度,家长很头疼。
但是教育部在近日再次发布重磅消息,小学教育迎来重大变革。
近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意见中明确规定,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对学前儿童违规进行培训。同时还强调要落实国家有关规定,小学严格执行免试就近入学,严禁以各类考试,竞赛,培训成绩或证书等作为招生依据,坚持按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
这对于家长来讲是一个非常大的好消息,直接pass掉了家长们一个非常头疼的问题,不用再为孩子择校而忧心忡忡了。
不必考虑到底让孩子去哪所学校,也不必考虑到底该给哪个领导送礼,该给领导送多少礼。这难怪家长拍手称快,称早该如此。
社会很单纯,复杂的是人
最近有一句歌词非常火:社会很单纯,复杂的是人。这句歌词之所以能火起来,或者正是因为它能戳中网友的痛点。
就拿孩子的教育来说,中国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存在非常严重的焦虑。甚至从幼儿园开始就开始给孩子报班,家长们相互比拼,教育竞赛达到白热化程度。
但这里我们需要明确的一个问题是,其实我们的教育政策法规是非常友好的,是非常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
而家长的之所以焦虑,之所以觉得在教育上的支出较高,是因为有很多人在贩卖焦虑。
当然这其中一部分则是一些校外的培训机构。当然这里并不是把培训机构一棒子打死,也有好的认真做教育教学的。但也总有那么一部分机构,宁愿做情绪的贩子贩卖焦虑,让家长为之买单。
但我想说的是,与其把孩子放到培训机构,不如做足了家庭教育这项作业。
孩子是天生的模仿家,一种可能的观点
在近日读的一本书当中,有这样一个观点。这本书当中认为孩子是天生的模仿家。
这本书的作者主张,真正的教育在于身教而不在于言传。
在这本书中作者要求我们这样思考:我们在要求孩子努力学习的时候,我们自己在做什么?我们有没有真正的给孩子起到表率作用?
我们经常能够见到的现象是父母一边打麻将,一边看电视,一边玩手机,一边要求孩子努力学习。
这位作者认为,如果是这种情况,孩子能够努力学习,会很令人匪夷所思。
其实我们在生活当中仔细思考也会发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还有中国非常古老的谚语所讲:龙生龙凤生凤,耗子生孩子会打洞。虽然这谚语当中有些绝对,但还是有几分道理的。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种什么因得什么果。所以孩子在某种意义上只是家长的一面镜子而已。
如果孩子不爱热爱学习,那大概率上,家长也不热爱学习。如果家长不喜欢读书,那么孩子在大概率上也不会喜欢读书。
如果家长喜欢在闲暇的时候抱着手机刷视频,那么孩子一般也会喜欢在闲暇的时候抱着手机刷视频。当然他们不仅会在闲的时候这样做,在忙的时候也可能这样做。
身教胜于言传
所以我们最终得出一个结论:身教胜于言传。家长与其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去要求孩子怎样做,怎样做,不如身体力行,亲自展示给孩子,到底怎样做合适。
其实思路很简单,如果你想孩子喜欢读书,那么你在闲暇的时候就应该多读书。
如果你想孩子放下手机热爱学习,那么你首先应该放下手机主动学习。
公平公正是教育的大方向
事到如今我们应该明白一个道理,公平公正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大方向。不论是中小学生就近免试入学也好,还是全民摇号的时代到来也罢,我们所强调的只有两个字:公平。
也就是说让孩子们能够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进行竞争,而不会因为家庭背景的差异而接受不同的教育。
没有孩子能够在中国的教育当中享受特权,曾经的高考移民也好,过去的炒作学区房也罢,在今天,在以后都将会变得行不通。
所以对于中小学家长而言,也不必再削尖的脑袋去钻营,不如切切实实地做好家庭教育,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最近清华才女武亦姝的家教被频繁曝光,从中我们或许也可以发现端倪。因为在开始的时候,武亦姝和大多数的孩子一样,虽然按部就班地上着补习课程,也是不热爱学习。
直到她的父母从他的学者朋友那里讨来经,以身作则,热爱读书,热爱学习,才有了今天国民闺女武亦姝!
写在最后:
免试就近入学将会逐步落实,择校的疯狂早晚会被压制下来。
在学校的教育当中,大家都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公平地参与竞争。所以起到决定性作用的那一棒就在家庭当中。你会选择怎么做呢?
今日话题:你觉得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教育当中到底有多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