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20届博士毕业生侯涛刚火了。
1996年出生,刚刚24岁的侯涛刚,不仅已经拿下博士毕业证,还一毕业就受聘211高校北京交通大学,成为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
10月11日,澎湃新闻记者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理工学院博士生班方面获悉,校友侯涛刚已受聘担任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同日,侯涛刚本人向澎湃新闻记者确认,自己确实已于8月博士毕业,9月入职北京交通大学担任副教授。
虽已足以羡煞一众网友,但侯涛刚告诉量子位(ID:QbitAI),对于工作的选择,也有疫情等猝不及防的原因。
他原本已准备MIT做博士后研究,后因为疫情、外部环境等原因戛然而止,于是只好开始一边写论文一边找工作。
而受聘北交大副教授,在他看来其实也是机缘巧合,赶上了好时候:
近年来,国家也在改革和完善科技评价制度,尝试破除「四唯」等人才评价体系,更加重视研究成果的前沿性和创新性,以及研究内容的实际应用价值。
北京交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交通运输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和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和具有研究生院的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高校。学校牵头的“2011计划”“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是国家首批14个认定的协同创新中心之一。2017年,学校正式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将围绕优势特色学科,重点建设“智慧交通”世界一流学科领域。
公开资料显示,侯涛刚是北航2012级机械学院本科生,2016级直博生,入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理工学院博士生班,师从长江学者王田苗教授。
侯涛刚在大一时就获得保研资格,大学三年学术成绩综合排名8/227,日本筑波大学全奖交换留学生。排名第一获得北航研究生十佳(博士)荣誉称号。
直博3年期间,侯涛刚已发表第一作者论文7篇(封面2篇),所设计的智能机器人共计申请专利11项,并被北航永久保留展览。
他还是ISET机器人辅助智慧农业科技创始人,带领团队设计的机器人辅助智慧农业生产流水线系统已经在顺义花卉生产基地投入试运行,并获得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北京赛区)三等奖。北航启先杯全校性机器人竞赛创始人。
曾作为北航2019级研究生开学典礼老生代表发言,并获得高等理工学院优秀发展导师,北航优秀研究生等荣誉称号。研究成果被国内权威期刊《新华文摘》作为封面录用(当期封面唯一博士生作者,封面作者还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
大一就获大奖,博士时一度迷茫
对侯涛刚影响最大的一个项目,可能就是大一时参加的冯如杯了。这个一般大二大三才参加的比赛,他刚入学时就参加并勇夺一等奖,还获得了保研资格。当时,这在北航应该还是第一个。
其中大部分都是他在寒假时一个人独立在家里自学完成的,“毫不夸张的说,自己寒假一天都没有休息。“”随后在学校里又跟着新加入的小伙伴一起完善。最终,这个勘探车被学校永久保留,并放置新主楼展览。
谈及本科四年,他最大的感受就是“可以尽情做自己喜欢的机器人项目”,。但这种状态,并没有一直持续。到了博士阶段,他经历了所有博士都会经历的迷茫……
侯涛刚在刚入选高博班 (由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高等理工学院联合培养)时,他陷入了很大的心理煎熬,是继续研究偏实践的机器人项目,还是转向前沿领域——跨介质飞行器。
一开始,他选择了喜欢的机器人项目。他曾试图在机器人方向找一些突破点去做,但真正实践起来很难。他也了解到,做这个方向的就很难毕业。
所以在博士一年级结束时,他还没有取得一点成果。当时很多人就问他,「你看别人都发了几篇论文了,你怎么啥都没有」。
当时心里就曾闪过念头,自己本科做了那么多工程项目,研究生选择读博是不是一个错误的选择?
但他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下去。
最后经过多方考虑,以及导师和师兄师姐的支持,他选择转向「跨介质飞行器」这一前沿领域。
跨介质飞行器,顾名思义,就是一个集成「空中飞行」和「水下潜水隐身」两种能力的航行器。
这个领域不仅涉及到机器人设计工作,还涉及到很多流体力学相关内容,对他来讲是一种全新的挑战。
接下来就是逼迫自己从工程应用思维向理论研究思维转换,学习如果撰写科研论文,如何总结关键科学问题。经过第一年和第二年的困惑期,最终科研成果相继发表。
侯涛刚表示,这是每一个博士都需要经历的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你是不是能够告诉自己坚持下去,能够有毅力、有决心的把这条路走下去,我觉得是一个比较关键的问题。
作为一个16岁进入北航、然后就获得冯如杯一等奖的人,一路免不了成为众人焦点。
「诶,你是不是天才啊?」
「你发了多少篇论文了呀?」……
22岁,别人本科毕业的年纪,侯涛刚即将博士三年级入学。
这种异于常人的“加速度”,让知乎上突然有一篇关于他的问题——「如何评价马上毕业的北航22岁博士研究生?」
很快,侯涛刚自己也关注到了,他回忆说,当时有同学转给我这个问答还是挺紧张的,因为不知道大家会怎么评价。
当时自己本身也没达到毕业要求,但他觉得不管怎样,大家的评论也是对自己的一个鞭策和鼓励。
那时候,侯涛刚对自己说,「那我一定要尽快毕业了,大家期待那么高,万一没有尽快毕业,岂不是到时候就丢脸了吗?」
在博士的最后两年,侯涛刚坦言自己也挺辛苦的,每天晚上四五点回寝室很正常,通宵的时候也很多,有时候甚至一天不吃饭的去干自己的项目和课题。
侯涛刚说:其实自己挺笨的,只是付出的时间比别人多而已。
「天道酬勤,勇于攀登」,侯涛刚回想起去年在评五四奖章时说到的一句话。
「天道酬勤」意味着就要严格要求自己付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勇于攀登」就是在追求知识的道路上不要放弃,坚持走下去。
而这样的精神,侯涛刚说也是受到了他导师——王田苗教授深深的影响。
王田苗教授
王老师虽然年近六旬,但工作强度要远远大于年轻人。
不论是在出差的高铁上,还是在夜里12点,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趁着吃饭和走在路上的时间和学生相约讨论研究进展也是常有的事。
这样的付出,也带来应有的回报。
他的研究成果发表在机器人顶级会议ICRA,机构学刊物Mech. Mach. Theory, 仿生机器人刊物Bioinspir. Biomim,国内期刊新华文摘等。
整个学生生涯共发表9篇一作文章,申请专利11项,部分成果获得了IEEE SPECTRUM,中国青年报等媒体报道。
他的研究及创业团队获得了首都挑战杯创业比赛金奖,首都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北京市优秀创业团队等。
再回顾知乎那个问题,侯涛刚现在这样说:
这样看来,我确实还是没有完成(22岁博士毕业),答辩的时候我23岁,现在正式毕业刚过完24岁生日。
当然,侯涛刚也不避讳,自己现在取得的成果,有快速学习能力的功劳。
他认为,如果说自己有什么不同于同龄人的能力,那最明显的就是学习新事物的能力。
比如:学日语。
快速学习秘籍
半年学会日语,用日语完成答辩
他曾在大四时实现一个创举——半年速成日语。
当时,他前往日本筑波大学工学院理工学群「工业机器人」课题组进行为期半年的学习交流。
最终,在半年学习之后,他实现了用日语完成答辩。
这种速度谈得上速成,他从两个方面分享了方法和心得。
一是强输入,每天自学2-3小时。
当时去日本时连50音图都不会,为了便于跟日本学者交流,便决定自学那本黄皮书《新标准日本语》
从早上到晚上只要一有时间,实验室活干完了,就一直学、背和听。
二是创造氛围——耳濡目染的日语环境,以及实践。
在日常生活中用日语交流,比如,去想吃什么、去哪里玩、今天天气怎么样……在第4个月时,基本上就能听懂实验室里的讨论了。
最后一个月决定用日语答辩后就开始恶补日语,日常交流时也几乎不用英语了。
当时答辩顺利完成,身边的几个日本同学都觉得不可思议。
而这只是他的快速学习能力,在日语方面的“应用”。
这种能力,并没有随着工作落定而中止。
现在,侯涛刚已经在北京交通大学入职,对于自己之后的打算,他谈到,除了继续进行前沿技术研究之外,也有几个机器人创业落地的项目开展。
而当量子位问他给刚入学的大学新生建议时,侯涛刚也给出了4个方面:
1、作为全新的开始,要有一定的观念,不要一进校就想着玩、打游戏。不过,谈恋爱当然不影响哈。
2、要找准自己喜欢的方向,努力去锻炼自己的技术能力,也不能只关注自己的学习成绩。
3、要有决心和毅力,花时间去付出很重要。
4、积极寻求跟其他小伙伴合作,这样更加高效。
最后,分享侯涛刚强调的一句话做结尾:
不管你是到底是不是有天赋,是不是有聪明才智,只要对自己严格要求去付出时间和精力,不要放弃,就一定能做成一件事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