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第一周是“世界过敏周”。提起食物过敏,你脑海中想到的是哪一幕?
不停地抓挠奇痒无比的皮肤?
浑身长满小红疙瘩?
还是梁朝伟在《东成西就》里的那张“香肠嘴”?
其实,这些表现只是食物过敏症状中的“小喽啰”,严重的过敏症状不仅影响长期的健康,甚至可在短时间内置人于死地。
总也治不好的“肠炎”
小贝来自福州长乐,不到一岁的他,几个月来大便中都带有血丝,在基层医院就医时,医生诊断其为肠炎。可经过近半年的治疗,小贝的肠炎总也不见好转。便血还在继续,小贝的营养得不到有效吸收,生长发育也一直弱后于同龄人。
不得已,小贝的父母带着他一层层地向上级医院转诊。最后在省儿童医院呼吸科,唐秋雨副主任医师找到了孩子血便的原因,原来是因牛奶过敏引起的一种过敏症状。
停掉普通配方奶粉并换用抗过敏配方奶粉一段时间,孩子的便血症状消失了。
过敏危害不容小觑
唐秋雨说:“很多人认为过敏就是皮肤瘙痒、长红疹,其实食物过敏的症状多样,不仅容易被误诊,危害还不可小觑。”
一般来说,大家比较容易关注到的是颜面部症状,可一旦没有及时控制,过敏症状会累及消化道、呼吸道等,出现腹泻、便秘、便血、生长发育缓慢、过敏性鼻炎、咳嗽、哮喘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引发休克甚至死亡。
近年来,随着大家对过敏疾病的重视度提升,来医院治疗过敏的患儿不断提升。唐秋雨发现越低龄的孩子出现食物过敏的概率越高。
其中婴幼儿最常见的过敏食物是奶粉,其次为鸡蛋。随着年龄增长,食谱的多样化,过敏食物还包括了海鲜产品、坚果类食物、水果、小麦等。
“低龄孩子胃肠道屏障不健全,容易对食物产生过敏。当然,如果孩子的父母有过敏症状,孩子出现食物过敏的几率也会提升。”唐秋雨说。
回避过敏食物是最好办法
若存在食物过敏,需要采取积极的预防,方可切断“过敏进程”的疾病链,避免过敏症状加重。
要回避过敏问题,最好的办法是不吃或寻找替代食物。比如对牛奶蛋白过敏,可食用氨基酸或深度水解配方的奶粉,切不可胡乱使用非专业人士推荐的羊奶、骆驼奶等产品。
如果食物过敏症状较轻,也可借助药物进行治疗。
较为欣慰的是,过敏症状较轻的孩子对某种食物的过敏往往是阶段性的,随着年龄增长,80%的孩子在5岁之后对原先过敏的食物可能就耐受了。因此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少量地添加易致过敏的食物,使孩子能够逐渐耐受这些食物。
而严重过敏人群终身都对某种食物过敏,哪怕极少量都可能引起严重过敏反应,那么他们只能终身与这些食物绝缘,并且要学会一个本领:吃啥都要看配料表,避开隐藏在食物中的过敏原。
当然,有些人因为体质变化,或服用了某些药物打乱了自身的免疫系统,对原先不过敏的食物产生过敏,这也是有可能的。
单纯抽血判定过敏需谨慎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知道对哪种食物过敏,过敏原测试可以提供参考。
目前的过敏原测试包括皮肤点刺试验和抽血检测。
皮肤点刺试验是在手臂滴若干滴抗原制剂,然后用特殊的针轻刺液体浸润的皮肤,看是否会引发过敏反应。不过这种测试可能会受药物干扰,检查前3天要停用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色甘酸钠等药物。
抽血化验是通过查患者体内的特异性抗体IgE来寻找过敏原,不受药物影像,临床应用更广泛。
要提醒的是,一般患者做皮肤点刺试验没有什么风险,但有部分患儿遇到极其微量的过敏原就可能导致过敏性休克。因此,做测试最好到急救措施较为完备的正规医疗机构,或直接抽血化验。
过敏体质父母更要提前做好预防
过敏与遗传有关。有统计显示:#如果父母都是过敏体质,那么子女遗传的概率为50-60%;##如果母亲是过敏体质,子女遗传概率为10-30%;##如果父母都没有过敏体质,则子女出现过敏的概率为10%左右。#
省妇幼保健院儿科主治医师李国凯指出,如果父母是过敏体质,更需要提前做好过敏预防。
比如通过顺产减低婴幼儿过敏的发生率。因为顺产宝宝经过产道时,会直接接触妈妈阴道中的细菌,这些细菌便成为了宝宝肠道中益生菌的“原住民”,能帮助宝宝逐步建立起肠道菌群,进而有效降低过敏发生。
坚持母乳喂养对婴幼儿肠道菌群建立、对降低宝宝过敏也有很大帮助。如果父母本身是过敏体质,在给宝宝转奶粉时,最好在医生指导下给宝宝喝适度水解奶粉,减少过敏发生。
给低龄宝宝添加辅食需遵照一定月龄,推荐月龄为4-6个月。有些家长认为早点添加辅食能让宝宝营养更充足,殊不知添加辅食时间过早,容易引发过敏。
一般添加辅食的原则是一次加一种食物,每次添加3-5天,没有出现过敏症状时才能继续添加新的食物。尤其鱼、鸡蛋、虾、蟹等食物是引起婴幼儿过敏最常见的食物,添加要特别注意。
来源:福建卫生报全媒体记者:林颖/文
策划/编辑:冰阔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