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年仅45岁的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赵勇因病在广州猝然离世。
自赵勇辞世消息传出后,国内生物学界不少科学家从多地来到广州,参加他的告别仪式。4月11日,广州殡仪馆白云厅里哀乐低沉、肃穆凝重,赵勇生前的领导、同事、学生、同学、亲友等数百人与他依依惜别。
赵勇教授告别仪式
“虽然年轻,但是他治学十分严谨,在细胞衰老及端粒研究领域做了多项开创性工作,是该领域研究的佼佼者。真是太可惜了。”中大生科院教授松阳洲悲痛地说。
赵勇的突然离世,是中大生科院和中国生命科学界不可估量的损失。南方+记者多方采访,试图还原作为一名科学家、一名教师、一名党的干部的赵勇。
逝者赵勇:忘我工作推迟住院检查
3月19日,生科院召开会议,划定今年的研究生录取分数线。
会议前一天,赵勇给生科院党委书记张斯虹发去一条短信,大意是他本人需要请假,请张斯虹多多费心把关,一定要严格招录到最优秀的学生。
张斯虹当时就问,赵院长,有什么事吗?赵勇回复,没事,就是去做个预防性的体检。
后来张斯虹才知道,虽然赵勇身体不错,平时常做操、锻炼、跑步,但近段时间,他跑步时常感到胸痛。他的体检结果也不理想,医生要求住院几天做一系列深度检查,但赵勇还想再推迟一段时间,因为最近有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方案研讨、学科评估材料公示、生科院新大楼规划利用和团队建设、学院人才培养等好几个重要工作要推进。
医生只能给他开了硝酸甘油,让他带在身边,以防突发状况。
按赵勇的时间表,4月10日是生科院的全院大会,还要讨论本科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工作;4月11日,他要和同事一起核查学科评估的相关材料,下午还准备给2020级学生上“思政第一课”;接下来的一周,他还计划外出重庆、北京,参加学术会议,作学术报告。
让人扼腕的是,4月8日晚,赵勇永远离开了他热爱的事业。
身为生科院院长,赵勇直至去世当天还在照常履职。3月27日至28日,赵勇参加了中山大学召开的2021年春季工作会议,并围绕人才培养作了专题报告。4月1日上午,生科院召开会议,传达上述学校工作会议精神,赵勇也如常出席。
同事们回忆,4月7日中午,赵勇还在与学院师生一起进行午餐会,讨论学习和生活;4月8日上午至下午,他也在如常工作,身边的人都未发现异常。
学者赵勇:从来就没想过留在美国
赵勇本科毕业于南开大学,博士毕业于武汉大学,师从著名生物学家谭铮。在此期间,他将生物物理学技术引入G四链体研究,开创领域先河,为G四链体的体外研究提供重要技术手段。
其后,赵勇加入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细胞生物学泰斗Jerry Shay和Woodring Wright实验室,从事端粒及端粒酶研究,将生物物理学方法和细胞生物学完美结合,阐明端粒酶延伸端粒的动态过程及延伸模式调控机制,后期被聘为讲师。
他的博士后导师、细胞生物学领域泰斗Woodring Wright教授说:实验室其他人很难赶上赵勇的卓越表现(It will be hard for anyone else to match up to the superb performance of Yong Zhao)。
很快,赵勇就在美国闯出了名堂,至少有4个知名大学向他主动抛出绣球,为他留好位置。
但是,赵勇压根就没想过接受这些邀请,因为他从来没想过留在美国。他对他的师弟、同在这个实验室的博士唐骏说,“我出来就是为了回去的,学到外国的东西,要用到中国去!”
2011年,赵勇回国入职中山大学,很快在学校和学院的支持下,成立“细胞衰老与癌变”实验室。
“我们这批出国早的人,很多都有申请绿卡,因此后面很多人是放弃绿卡回国。”比赵勇先回国的中山大学生科院教授马文宾说,“但当时赵勇根本就没有做这些手续,没有在这上面浪费一丁点时间。他说,高教教师就是八个字:教书育人、科技报国。在美国可以做科研,但是回国才能给中国培养人才。”
生科院教授贺雄雷与赵勇几乎同时间回到国内,他回忆,自己从2003年出国,到2010年前后回国,美国的城市面貌几乎没有变化,但国内却是日新月异。“回国后,发现中大通了地铁,熟悉的道路和建筑都变得陌生了。我们由衷地意识到,一定要做国家发展的参与者,而不能只是旁观者。”
生科院副院长、教授黄军就回忆,赵勇刚刚回国就扛起成立实验室的重任。“如果实验室都选用国外最好最贵的实验仪器,光报关、航运就要花几个月,建成实验室可能要花半年以上。他有很强烈的使命感,毅然选用了国产仪器,加上非常过硬的动手实验能力,很快就把实验室搭建起来了。”
师者赵勇:不要学生做科研流水线上的“技术工”
生命科学是前沿科学,知识和理论的更新速度非常快,可以说以星期为单位。
“生命科学领域的学者,上了年纪以后最怕跟不上文献更新的速度。”贺雄雷说,读文献是苦功夫,没什么捷径可言,“三个月不读文献就会落伍,半年不读就会被人抛开。既要做科研,又要给学生上课,还要管行政,加上读文献,赵勇要比别人多花好几倍的时间。”
贺雄雷回忆,在此前一两周,他与赵勇谈到一个学术话题,赵勇很快给他找了3篇文章,“都是最新的、我最需要的文章,说明他在学术上一点也没有落下,一直在大量地阅读文献。”
学术上,赵勇是学科带头人;行政上,他是一院之长,主持全院大小事务;除此之外,他还担任本科生的班主任,在日常教学中坚守一线,承担多门本科必修和选修课程,深受学生好评。
生科院要为课程“挤水分”,哪些课程是“水课”?赵勇认为,学生反映学不到知识的,就是水课。他喜欢参与师生午餐会,和学生直接交流,听取意见。
生科院的3个专业均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他的设计下,生科院建立了有8个教研室的大团队,重新梳理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生物类人才培养模式。
工作和科研之外,生活中的赵勇是一个活泼的人,与学生之间保持着亦师亦友的关系,硕士生和博士生们私下里都亲切地称他为“小赵”“勇哥”。“小赵”虽亲善,对自己的硕士生、博士生却非常严格。
马文宾说:“有的人把实验室做成流水线,学生成为上面熟练的技术员,这样实验室发文章就会很有效率。但赵勇要求学生具有逻辑思维,有提炼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做科研流水线上的技术工。”
“老师常提醒学生,要带着思考做实验,不能成为只会操作的‘技术员’。”2017级博士生李小翠说,“四五千字的文章,老师会逐字推敲修改,可能花半年时间打磨。他的学术造诣很高,能在千头万绪中发现问题的关键。”
教学相长,赵勇还特别重视青年教师培养,专门建立了院级教师发展中心。青年教师觉得学院有向心力,在这里工作很开心。生科院副教授、赵勇团队成员刘海英回忆,她进团队时还是应届博士生,赵勇常指导她的工作和生活,“他常提点我,要多想想前沿的科技工作者们在研究什么、想知道什么,让我们思考工作应该如何开展”。
“今天下午,我们院20多位同事本计划和赵院长一起核查学科评估的材料。现在他不在了,但我们会继续按照他的安排,接续推进学院工作。”生科院副院长、教授崔隽说。
赵勇在中大2021年春季工作会议上发言
他们这样回忆赵勇——
我觉得赵勇的优秀事迹不光是中大的光荣,也是全国科技工作者的榜样。向他学习对于在当前的国内国际形势下,凝聚力量,建设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科院动物所研究员、赵勇的博士生导师谭铮
赵勇做事认真,科研成绩突出,是我们全班同学的楷模和骄傲。他在美国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就代表领域的最高科研水平。他是真正有志于提高和发展祖国的生命科学科研事业,选择回国发展。他回国后同样成绩斐然,是青年学者的代表和榜样,并无私地帮助更年轻的学者,心中有大爱,有大情怀。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邹卫国
谦虚能干、朴实奋进和严谨求实的作风是赵勇留给我们的印象,而他也日益成长为一颗冉冉升起的科研大咖。正是大展身手的时候,突然离我们而去,作为与他合作的科研伙伴,我们对他的逝去深感痛心!也为生命科学界失去这么优秀的一名科学家而感到惋惜!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曾凡一
赵老师逝世当日中午还给我发信息,邀我参与科技部约稿的撰写工作。
良师益友,十年恩情。赵老师培养我十年,教我做一个好的科学家。我以赵老师为榜样,一步一步学着他成为一个科学家。赵老师教给我的东西,包括做人,包括做学问,我将受益终生,我希望能教给以后的学生们。作为学生,作为晚辈,我能做的就是将老师的学术思想延续下去,开枝散叶。
——赵勇第一个博士生、2012级直博生(细胞生物学)张天鹏
赵勇老师是我们2019级基地班的班主任,印象里他永远穿着一件深灰色的衬衫,外面套着藏蓝色的运动服,永远带着微笑,目光中又透露着智慧与慈祥。他忙于公务,忙于科研,却始终不忘把这顽强拼搏的精神传承给我们。
——2019级本科生物技术及应用基地班学生李大千
赵勇指导学生做实验
背景:赵勇教授的学术成就
赵勇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为端粒生物学及癌细胞生物学领域作出突出贡献。其工作的研究价值及科学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修正传统认识,揭示端粒DNA损伤修复的分子机制。改变了人们对端粒DNA损伤修复的认识,将端粒内部的DNA损伤与端粒末端的情况区别开来,修正了之前 “端粒上DNA损伤修复信号不能激活,端粒DNA双链断裂不能修复,并引起细胞衰老”的观点,为后续端粒DNA损伤修复研究打开了大门。
揭示端粒长度维持的分子机制。“细胞内端粒酶如何延伸端粒”是衰老领域的核心科学问题,但由于技术上的困难,一直没有得到较好的回答。赵勇教授团队通过技术创新,发展了一系列研究细胞内端粒延伸的独特方法,从端粒酶组装、运输、招募、延伸各步骤开展细致的研究。
端粒稳态与细胞命运决定。维持端粒稳态对于细胞存活与生长具有重要的意义,癌细胞也不例外。赵勇教授团队主动诱导癌细胞的端粒失衡,引起癌细胞衰老及死亡,达到癌症治疗的目的。他们还发现在ALT癌细胞中p53-AKT信号通路抑制了端粒失稳态引起的细胞衰老/死亡。通过化学小分子特异性抑制p53或AKT能有效诱导癌细胞衰老和凋亡,该项研究以封面故事发表在《Protein & Cell》杂志上。
发现了抗新冠病毒的药物C1632。赵勇团队在以前的工作中发现了一个能够抗肿瘤的药物C1632,其抗肿瘤的主要机制是抑制了肿瘤的炎性分泌。新冠疫情发生后,考虑到新冠肺炎中有严重的炎症,赵勇老师课题组认为可以尝试看看C1632是否能够抑制新冠。经过研究,他们发现C1632具有良好的抗新冠病毒的效果。该成果于2021年2月份以封面故事发表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上。
【记者】钟哲
【作者】 钟哲
广东教育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