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荟作为公众传播平台,关注时事关注热点,
传播学术观点、时事人文、哲学理论以示读者。
坚持做负责任的传播平台,服务读者,传播价值。
原创:诗人牛皮明明
来源:牛皮明明(ID:niupimingming)
文章已获授权
当校园变成了利益交割场,学生变成了商品,教育也就失去了它的本质,而沦为最堕落的生意。
六十年代的时候,全球曾兴起办“巨型大学”的浪潮。
那时教育界曾尝试将教育进行规模化、产业化,将数以几十万计的学生,组织到一个巨大的教育系统之中去,大家分享共同的设施,共同创造一个巨大的机器让它运转。
但结果,这种探索得到了巨大的惨败。
因为要完成如此庞大的教育机构,必然是以剥夺学生的个性为代价。
所以在六十年代,美国的学生们兴起造反运动、自由言论运动,要使这个资本主义机器停下来,以此对抗资本对教育的规模化、产业化思路。
然而这种思路,在最近几年的中国又再度开始了。一个个“巨型学校”的设想,在很多在线教育的机构里得到了延续。只有这种教育跟年轻的心灵没有关系,只跟资本想快速做大蛋糕、获取利益的妄想有关系。
这种满脑子“生意经”的教育,让一代一代年轻人沦为教育的牺牲品。
01
上个月的11号,第一高中教育集团,正式登陆纽交所上市交易。
“第一高中”的前身是一所校外培训机构,直到2014年,创始人张韶维与被成为“教育界神话”的衡水中学合作,成立了云南衡水实验中学。
此后,“第一高中”陆续设立了19所学校,其中15所以衡水中学分校的名义遍布全国。短短6年时间,宣称已经是西部最大、全国第三的民办高中集团。
上市后,昔日衡水中学的名师,如今的长水教育集团副总校长桑海勇,衡实中集团校长丁业胜等,都出现在了股东名单中。在敲钟仪式上,CFO朱立东发言说:
未来将有约50%募资,用于建立新学校并进行战略性投资。
这一切都显得这么吊诡。教育集团上市,老师变成股东,办校人大谈战略性投资。
这究竟是教书育人,还是资本育人?
1912年,蔡元培主持制定《中学令》,提出“教育是养成人格的事业”。经过一个世纪的努力,今天的办校人终于成功将教育,做成了钱景广阔的产业。
教育机构的敲钟上市,无疑是给教育做出了最坏的示范。当校园变成了利益交割场,学生变成了商品,教育也就失去了它的本质,而沦为最堕落的生意。
“第一高中”上市
02
在资本眼里,今天的中国教育行业,已经是一块万亿级别的大蛋糕。
其中兴起的在线教育,也变成资本逐利的战场。
2020年,资本向在线教育累计输送上千亿,八成都流向了头部的几家公司。
它们之间的市场争夺战,相互拼到刺刀见红。去年2月到11月,在营销大战中,好未来烧了约64亿、跟谁学烧了约40亿、网易有道烧了约19亿。即便没上市的作业帮、猿辅导,烧起钱来也不遑多让。
一时间,无论是刷微信、微博、抖音、新闻,这些营销无处不在。路上的公交、地铁上、电梯,到处在给你推销网课。这种市场围猎的背后,无疑是资本上百亿营销杀成的一片血海。
在这些教育机构里,谈得最多的不再是教育,而是“转化”。
在从业者眼里,每个学生都只是“1条资源”。区别只是已转化,或待转化。
以烧钱竞逐天下之后,一切营收都要从学费上找回来。老师不再只是简单的教学,还要像推销员一样,想办法让学生续报费用更高的课程。为了达到目标,一些老师反复地给家长贩卖焦虑:
如果你不给孩子买网课,很可能毁灭孩子的,就是你自己!
对于主讲老师来说,教学水平已经不再重要,续报率才是唯一标准。
这样的游戏规则里,不得不让人怀疑,谁还配做我们的老师?
当学校变成了摇钱树,老师变成了销售员。到头来,苦的还是普通的学生和家长。额外付出了高额的费用,却并没有得到更好的教育。
猿辅导、作业帮、跟谁学、清北网校四家的广告里,宣称教龄几十年的“老师”,其实都是用的同一个演员
03
在资本逐利的教育大环境下,我们不得不反思一下,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我想教育的目的,一定把那些美好却无形的“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责任之担当”具体起来,传递下去,让年轻人不被现实所奴役,更富有灵魂。
教育的目的,还在于恢复人类的天真。因为只有天真的人,才会无穷地追问关于这个世界的真理。
学校要造就的,从来不应该是像AI一样准确的答题机器,而应该是顾准的天真、苏格拉底的天真、爱因斯坦的天真、达尔文的天真。
但很可惜,这样的灵魂和天真,在这几十年的中国,基本上消失了。
其实我们这一代人,包括我们的老师,再到我们的子女,都遭受到一场巨大的精神上的屠杀。教育变成了一场军备竞赛,我们都像一群残骸一样坐在那里在学习,因为时间太长了,甚至忘记自己是一个残骸。
上周我去北京见几位读者,我以为他们受教育的程度和我是一样的,简单来说,就是学渣。了解后才知道,他们都有很高的学历,有清华的博士、北大的博士,我很难想象他们会成为我这样一个学渣的读者。
在聊天时,他们告诉我,其实在北京各名校的圈子里,有很多被教育培养出来的空心人,他们是学习的高手,但在智识上却是低能。
这些人,从小被当成优质的螺丝钉培养,再被嵌到一个个社会的机器里。当他们一旦离开机器,你问他们想干什么,他们也无比茫然,好像从未思考过这个问题。
我一直以为,教育从来不是简单的灌输知识,如果只是灌输知识,那么只需要一台人工智能就足够了。教育一定是要帮助年轻人发现一个开阔的、无比辽阔的世界,要年轻人在这个辽阔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要做到这些,学校需要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和价值观支撑。然而最让人担心的是,很多老师他们自己都还没有建立完整的价值观体系,又拿什么教学生呢?
上网课的孩子
04
做了父母之后,我开始更多的关注教育。
我发现走近任何的一家教育机构,这些创始人、从业者,都在宣扬他们的教育理念,他们的理念都很大,比如培养孩子受益一生的能力、激发出独一无二的孩子、探索教育的开放,等等。仿佛不改变中国的孩子都不行,都肩负着无比巨大的使命。
他们在演讲的时候,也一个比一个会套用名人名言,比如孔子的“其身正,不令而行”、梁启超的“人生百年,立于幼学”、苏霍姆林斯基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是当他们做的时候,本质其实只是一个明码标价的商业机构。
曾经我把女儿送去这样的机构去学画画,最后才诧异的发现。他们教的居然只是照葫芦画瓢的简笔画,而非教孩子如何释放想象力,如何培养艺术的审美。我告诉女儿,碰到这样的教育,离远一点,我不想你变得像他们那么傻逼。
把孩子交给这样的教育机构来教,我真心是没有信心。对他们的教育理念,我也毫无信任可言。
这些办教育机构的人,往往利用家长对应试教育的情绪,打出反应试教育的旗号。但实际上只是收了更高学费,又做出又一套应试教育,实际上比应试教育还要扼杀孩子的天性。
我还诧异地了解到,最了解中国教育的,其实是一个叫胡润的外国人。
在胡润教育类的富豪榜里,中国第一代的教育首富是“新东方”的俞敏洪,以给成人教英语发家。第二代首富是“学而思”的张邦鑫,途径是帮孩子进好学校。第三代首富是“中公”的李永新,主要业务是培训公务员。
他们也反映了这几十年,教育重心的变迁:出国留学、进好学校、进体制。
但这三种教育,其实都跟教育没有关系。我在生活里,经常看到那种学霸级别的名校生,英语一流,但毫无审美力,能有把《红楼梦》当成网络小说读。还有很多的名校生虽然很会考试,但连出一趟门基本的自理能力都没有。
真正的教育一定是通识的教育,是知识、文化和人生贯通的教育。如果我们的教育里没有这些,那注定是失败的。我们教育的孩子,也注定是失败的孩子。
随处可见的在线教育广告
05
这不禁让人忧心,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沦为生意的教育是可悲的,也是可怕的。
我们不难想到,在资本上千亿砸向营销的背后,他们的目的无疑是要打造在线的“巨型学校”。诸如猿辅导打出的口号,“全国累计用户突破4亿”。他们真正在意的,真的是教育吗?还是只是在意教育规模化、产业化所带来的利益?
我看到很多教育机构给家长洗脑,利用家长对孩子教育的焦虑、无奈,兜售各种高额课程,去提升自己的KPI。
比如北京的海淀妈妈,他们的补习班,甚至有家长为了给孩子培训,卖掉整套房子,几十万眼都不带眨地砸进去。在过去,我从未想过生活里还会有这样的事情。
但教育应该是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和价值观支撑,以百年树人的心态,慢慢积淀,费心思磨。而不是老师们各展三寸不烂之舌,吆喝着,辅导课补补补,教材买买买。仿佛不进培训班,你就比别人落下了十万八千里。
如果长此以往下去,学校只会从一个教育学生精神独立的地方,变成了成人的托儿所。
教育一旦拼命套取利益,无疑要以对学生精神上的屠杀作为代价。
今天教育市场的蛋糕是越做越大了,但孩子们的未来会好吗?
关于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