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文件强调小学严格执行就近免试入学。这本是一件好事,就近入学,便于接送,省去了家长的许多麻烦,可为何还有许多家庭表现出焦虑不安呢?
其主要原因还在于不少家庭难以满足就近入学的招收要求。小学就近招生的基本要求有两点,一般情况是满足任意一点便可入学。其一,孩子户口在小学招生的覆盖区域内;其二,在小学招生所划定的片区内有住房。
很多打工家庭在城市里根本没有户口,房子也是租的,这就使得他们的孩子不能按要求就近入学。除非解决户口问题或购买学区房。
户口问题在一些大城市是很难解决的,而小城市对于很多打工者也非真正的家园,没有归属感,还要考虑农村宅基、土地等问题,也是不愿意把户口迁来的。购买学区房成了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而那天价的房子也根本不是普通家庭能够承受的。
因此严格执行就近入学,对于很多打工、务工家庭来说是焦虑不安的。在子女入学方面似被卡住了脖颈,委屈且无奈。很多孩子不得不与父母分离,由爷爷奶奶来带,无奈地成为在农村学校中的“留守儿童”。
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人口流动,若不顾及流动人员子女的入学问题,对他们便是不公平的。如果严格执行就近入学,是否也应该严格执行就近就业呢?如果人口不流动,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但经济还要不要发展,城市还要不要建设呢?
对于流动人口,社会关注本就较少,再从子女受教育方面去限制他们,岂不是让他们的处境雪上加霜,有失公允呢?
执行就近入学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想实现教育公平。而在任何一座城市里,即使小学也总有重点和普通之分。无论哪位家长也都希望孩子能进入重点小学读书。对重点小学的需求,很可能会再次燃起学区房的火热。
说到底,还是有钱才能买房,有房才能入学,如此操作好似捆绑销售一般,以经济力量决定教育资源分配,难以真正实现教育公平。
若要实现教育公平,对于重点和普通小学的差异应有所行动。应该把重点小学的优秀教师均分到各个普通小学,并把教育资金大量注入到众多的普通小学,加快其建设,使重点小学和普通小学的师资力量、硬件水平趋于平衡。最终达到重点不突出,普通不寻常,两者不分上下,教育才会走向公平。
小学严格执行就近入学,其目的是为了教育公平,却忽视了流动人员、打工家庭子女的入学问题,也忽视了重点小学与普通小学的需求差异,可能会引起学区房的火热,以及留守儿童的增加。
若能考虑到打工家庭、流动人口的具体情况,放宽条件,允许他们的子女就近入学,并从教育资源上平衡重点小学和普通小学的差距,才更为合情合理、公平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