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上过大学的人,有没有可能从事各领域的研究工作?有,而且有不少,其中绝大部分被冠以民科的身份,也就是民间科学家。
这些人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从事科学研究完全是出于兴趣和热爱,由于数学不需要太多的研究资源,这也是民科涉及的最大领域。
2016年,余建春引来了他的高光时刻,他被浙江大学的蔡天新教授邀请到浙江大学讲学,内容就是他研究出来的“卡迈克尔数”的新算法。
他的算法被认为是该领域的一项重大发现,同时他也被外界认为是电影《心灵捕手》的原型人物。
l数学天赋并非顶尖
余建春毕业于职高,没有接受过任何系统的高等教育,他自己也没有自学过相关的内容,他的研究完成出自于个人的爱好。
事实上,他在中学的数学成绩并不突出,尤其是几何部分更是完全没有任何兴趣。至于高等数学的微积分更是完全不懂。
但他天然对数字相当敏感,对一些代数式的推导非常有兴趣。没有专业的理论作为指导,他凭借的仅仅是对数学的直觉在做研究。
这点和大部分民科并没有什么不同,在数学领域,绝大部分民科研究的领域通常都是从数论着手,原因很简单,这并不需要高深的知识,只要初中文化就可以入门。
l什么是卡迈克尔数
余建春研究的是卡迈克尔数的判别式。一个数n是卡迈克尔数充分必要条件是,这个数是奇数、至少有3个不同的素因子,无平方因子,对每一个素因子P都有P-1整除n-1。
原来的卡迈克尔数的判别式是(6k+1)(12k+1)(18k+1)这3个一次因式的乘积,如果将其中的一个换成二次多项式的方法一共有4种,余建春给出了其中的一种。
这个推导的难度并不大,事实上,任何一个完全数都可以推出很多条公式,而且,这个公式也有无数种替代方法。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思路相当新颖,也比较独特。至少在余建春之前,并没有人用类似的方法来判别卡迈克尔数,仅从这一点来说,余建春的研究就是有意义的。
l艰难的求证路
任何研究成果都需要发表并通过同行的确认才有意义。为了证明自己的研究成果,余建春花了整整8年时间。
在这8年中,他走遍了很多地方,试图拜访一些数学教授,然而没有任何名气和人脉的他显然并不能如愿。
于是,他采用了一个相当“笨”的办法,每到一个城市,就亲手把他的研究成果投入目标大学的信箱,然后在当地通过打工维持自己的生活来等待回复,直到对回复完全失望。
这些年,他去过的大学数不胜数,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大学等很多大学都留下了他的身影,但没有得到任何回复。
l浙大的现场推演
2016年,余建春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复,浙江大学数学教授蔡天新和他取得了联系,邀请他来浙大现场推演他的研究成果。
现场,在余建春面前,坐着浙江大学数学教授蔡天新、一位数论专业的一名副教授、一位博士后以及三位博士生。余建春在浙大完成了他的推演过程。
蔡天新教授认为,这个判别式关键在想象力,证明并不难。这个论证过程比较简短,不能作为一篇严肃的学术论文发表。放进蔡教授的书中,可能是它最好的归宿了。
博士后陈德溢评论,想法新颖,部分结果有一定深度,但有些问题比较初等,这可能和它没有受过常规训练有关。
显然,专家的意见非常清晰。余建春的研究确实做了一些工作,有前人没有写到的东西。
l成名之后的结果
余建春成名了。很多媒体纷纷报道了他的事迹。快递小哥登上浙大讲台授课无疑相当励志,他的故事也开始广为人知。
期间,经过国外媒体报道,他被称为“中国版心灵捕手”,这个新闻的点击量甚至在美国国际新闻板块上冲到了前列。
成名后,他也被很多企业家邀请,并愿意为他提供一个比较好的职业发展机会,让他有机会施展他数学方面的才能。
很明显,他的努力获得了广泛的认可。按照正常的逻辑,苦尽甘来,他的未来应该会发展得相当不错。
l一把好牌打得稀烂
成名后,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余建春的心态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过去那个为了目标执着努力的他一夜之间消失了。
有的企业希望他去学个数据分析,并承诺报销学杂费,并在企业中给他提供相应工作岗位,他拒绝了,原因是这个要学2-3年。
也有企业愿意资助他学完本科,系统地学习一下数学理论。他同样拒绝了。他觉得他已经30多了,这个年龄已经不想再读书了。
他只想找份月薪高的工作。出名后,也不是没有企业提供类似的岗位,但他根本无法胜任,不懂电脑,不懂英语,基础薄弱的问题统统显现出来。
企业就职仅凭“直觉”和“猜测”显然是不靠谱的,光环散去后,人还是那个人,生活还是和从前一样,依然在到处打工,一切似乎又回到了起点。
一些思考:
严格意义上来说,余建春并不能完全算民科,衡量一个人是否是民科的依据并不是学历,而是是否有科学的研究方法,其研究成果是否有缜密的逻辑推理,是否有严谨的逻辑论证和数据支撑。
余建春是有天赋的,也足够努力和执着,尽管他的数学功底并不那么扎实,他依然能够在数论领域做出成果,这点确实难能可贵。
但他的短板也同样明显,他研究的功利性很强,当然这并不是什么问题。问题在于他的理论基础和功底并不足以支撑他的研究继续下去。
这也是为什么他急着要找一份高薪工作的原因所在。事实上,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能力在什么地方,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一直在回避学习。
他一再强调自己已经30多了,但用人单位已经明确表示提供职位,提供相应的学习费用,很明显,年龄已经不是问题了。
问题在于他并不具备相应的学习能力,甚至一直在排斥学习。8年的求证过程中,他从未自学过任何知识,即使是他喜欢的数论相关的知识体系,他同样也没有涉及。
害怕学习,甚至拒绝学习,本身能力又和期望岗位极其不匹配,最终才导致这个令人遗憾的结果。
在任何时候,学习能力都是成功的基础,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学习能力更是一个人的首要能力,且是终身必备的能力。而余建春欠缺的恰恰就是这点。这也是他虽然有转折的机会,但最终依然无法改变命运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