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由赵薇、秦昊、王鸥领衔主演的电视剧《学区房》正式杀青。
这部被称为赵薇息影6年后回归的剧作,讲了中国家长不能更熟悉的一个故事——80后年轻夫妇叶逸凡、何纯如结婚7年,儿子即将幼升小,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叶逸凡考察了全市的第一梯队小学,最终选择了一所重点小学。
这不是“学区房”第一次出现在影视作品中,学区房已经成为楼市永远大热的话题,作为楼市里炙手可热的产品,因为稀缺,无论多旧、户型多差,总有望子成龙的家长“一掷千金”买它,只为了孩子更好的学习条件。
一位杭州80后妈妈,在没有考虑到儿子要上学的问题之前,她和先生通过十几年努力奋斗,在杭州买下了一个100多㎡的大房子。但后面为了孩子就学,2017年一家人又从100多㎡的房子搬出,住到27㎡的老破小学区房。为买这套房子,家里老人十分不解,从大房子到老破小,是否值得?
正因为市场抓住了家长焦虑的心态,学区房便成了硬通货。尽管价格节节攀升,但仍没有拦住家长们。疯狂的学区房让我们不断发出沉重的思考:教育底线在哪里?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如今社会的竞争压力倒逼家长不得不对孩子的教育有所焦虑。这种焦虑背后有一个很重要的教育观念就是“唯分数论”。并且整个社会对各阶段教育分数的关注,侧面将这种压力转嫁给了学校,导致教育的每一环都处于焦虑之中,这也使得择校这件本无可厚非的事出现了畸形。
择校很热,但教育应该真正静下来。做好学校的素质教育,大家好第二课堂,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让家长看到孩子在很多方面都具备成才的机会。只有到那时候,年轻的父母们可能才不会为畸形的择校而困扰。
学校教育不是孩子教育的全部,家庭教育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任何家庭其实都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学校,为了所谓的名校付出特别大的代价没有必要。父母与其为了给孩子选择一个好的学校倾尽所有,为何不愿意多花时间在家庭教育上,弥补学校带来的差距呢?”
“学区房”是都市父母在当下教育环境中的“妥协”之举,但当我们把眼界打开,关于教育与人的议题中,其实也存在着更多可能性。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了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在这样一个“科技赋权”的时代,远大小状元获取了更多“寓教于乐”的教育渠道,在与互联网的共生中, 影响着传统的教育产业与理念。
它打破竖立在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墙”,课程动画画面精美,游戏教材对新知识进行适当渗透,沉浸式的趣味教学让孩子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汲取知识点,让孩子在教育与互联网之间,存在着浑然天成的默契。
买学区房更多的是买一个“鸡娃”的氛围。子女能否成才,最关键的不是学校能给什么,学校只能传授知识,而起跑线、眼界、思维方式、意志力、情商这些东西,都是父母培养的,这个才更与家长们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