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对于“双万计划”还不太了解,总认为对于高校来讲科研最为重要,本科教育应付即可,因此对于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并不重视。殊不知,“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第二条就规定, 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突出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主动服务国家需求。
显然,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处于同等重要地位,而且其中的一流成果不仅仅是科研成果,还包括服务社会等方面的成果,第六条对此又作了具体规定。那些看不上“双万计划”的思维似乎偏向于唯科研、唯论文,如果沿着这种思路发展下去,高校建设就会偏离正确方向。
一些人对“双万计划”不重视可能源于对此并不了解。这是一个旨在以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专业为目标,引导高校培养社会需要的一流人才的行为。由于从2019年才开始,至今不到两年时间,虽然已经公布了两批“双万计划”入选名单,但一些人还是并不了解。
如果将推出“双万计划”的目的、“双一流”建设的目标和建设成效评估办法对比一下就会发现,前者是为了引导高校培养一流人才,后者是评价高校是否培养一流人才,两者是一个整体,实质上“双万计划”本身就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培养一流人才是“双一流”建设的应有之义。看来,一些人看不上“双万计划”在很大程度是对“双一流”建设的内涵并不了解,当然这需要有一个过程。
各个高校拥有多少个“国家一流本科”已经成为公众观察高校的一个新窗口,衡量高校培养人才质量的一个新指标,选择高考志愿的一个新参考。现在评价高校水平和实力的指标已经变成有多少个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点、多少个“国家一流本科”、学科评估结果如何、获得国家三大奖的数量、为国家做出的具体贡献以及毕业生是否受欢迎等几个维度。
本文还是聚焦“国家一流本科”这个话题,因为前几天就此发了几篇文章,有的网友提出,不能只从高校拥有多少“国家一流本科”这个单一视角去审视高校,如果从“国家一流本科”占高校所开设本科专业的比例看,各个学校的情况大有不同。刚才还有网友留言:“应该评价含金量,就是要关注国家一流本科与所设本科之比,这个才是含金量。”
有的具体分析道,有的高校百分之六十七十的专业是“国家一流本科”,有的高校由于兼并了大量学校,虽然“国家一流本科”数量较多,但所占所设本科专业的比例并不高。这自然也是一个观察角度。对于任何一个事物,都应该从不同角度去审视,不能把一个侧面的情况当成整体情况。所以,今天就从占比角度看一看高校“国家一流本科”情况。
既然谈到占比,首先就要有高校所设本科专业的数据。本人经过一番广泛查找,发现搜集起来并不容易,因为少数高校似乎对此“保密”,在简介、招生章程、基本数据中都查找不到。
在搜集数据中发现,即使是所设本科专业这么一个简单情况,各个高校表达起来也是五花八门。有的直接说“开设本科专业×××个”“现有×××个本科专业”,有的解释说“现有×××个本科专业,目前招生专业×××个”,有的详细说明“2020年本科招生专业×××个,其中理工类专业××个、人文社科类专业××个、艺术类专业××个”。
也有另外一种情况,有的高校只说有多少个“国家一流本科”和“省级一流本科”,有的只说多少个招生专业,有的说按照多少个专业(类)招生,对于到底设有多少本科专业避而不谈。所以,本文只能对能够查找到数据的高校进行一下计算和对比,属于不完全统计,希望读者补充。而且这也不是什么排名,只是观察高校一个方面的情况。
从上可知,同样是本科专业,存在设有多少本科专业、备案多少本科专业、实际招生本科专业、多少个招生类别等不同表达。本文以设有多少本科专业数量为计算依据。在专业数量截止时间上,尽可能采集2021年和2020年数据(有的数据2020年12月之前更新,有的2021年3月更新)。有的高校简介没有标注更新时间,则视为最新数据。
本号搜索了240所高校“国家一流本科”数据和110所高校所设本科专业数据(“国家一流本科”数量23个以上),并进行了占比计算,排到占比20%以上,但本文只介绍占比在40%以上的50所高校情况。再次说明一下,这是不完全统计,只是换个角度观察“国家一流本科”这个情况。
(1)“国家一流本科”占比60%以上的高校4所,山东大学格外突出。
这四所高校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大学。对于这四所大学而言,中科大、清华、上交大估计不会有不同看法,毕竟是公认的高校中的“优秀生”。
山东大学在一些方面有点争议,比如学科评估情况、“一流学科”数量都不亮丽,但是从本科教育这个方面看,数据确实不错。拥有58个“国家一流本科”,排在全国高校第四,由于只是设有92个本科专业,不象其它高校有一百二三十个专业,所以“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占比63%,这是很高的比例。
从四所高校的占比看,互相之间只差1个左右的百分点,但是第4与第5之后却差了6个多百分点,落差很大,这也是前50所高校中最大的一个台阶,说明前4所高校是相对突出的。(以下内容都请对下图阅读)
(2)“国家一流本科”占比50%以上的高校13所,浙江工大极为显眼。
在这13所高校中,有10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有1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有2所“双非”高校。所以,2所“双非”高校极为显眼,其中浙江工大占比56.72%,排在所有高校第五,广东外大占比50.75%,排在所有高校第14。此外,北京交大作为一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排在第七的位置也是相当突出的。
在10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湖南大学比较突出。应该知道,湖大被定位为“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B类,而且还没有A+学科,往往成为网友调侃的对象,可是从“国家一流本科”这个方面看相当不错。其拥有的“国家一流本科”数量排名第38位,占比却达到54%,排在所有高校的第8位,这是相当超前的,超过许多名气很大的“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比如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此种情况说明,湖南大学本科教育整体水平非常高,到湖南大学读本科专业是性价比极高的。
从上还可以看出,清北+华五排在前12之内,也从整体上反映出这7所大学的本科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3)“国家一流本科”占比40%以上的高校33所,江西财大极为显眼。
在这33所高校中,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16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12所,“双非”高校5所。相比较而言,自然是5所“双非”高校突出,包括江西财大(47.37%)、广州大学(44.93%)、长沙理工(42.11%)、燕山大学(40.63%)、山东财大(40.32%)。这5所高校在“国家一流本科”占比方面与许多“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平起平坐,说明本科教育质量与水平相当高。有消息说,广东的财经人才来自江西财大的占比最高,这也佐证了江西财大的培养质量。
12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南京航大,湖南师大,首都师大,西南交大,东北师大,中央财大,北京科大,广西大学,河北工大,西安电子科大,宁波大学,南京邮大。对此可以做些对比。
南航与北航——占比相差无几,北航只高0.37个百分点,说明南航本科质量不错,与北航不相上下。
华东师大与湖南师大——前者仅高出后者1.56个百分点,说明湖南师大培养质量与华东师不相上下,尽管华东师大是“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南京邮大与北京邮大——北邮43个本科专业,16个“国家一流本科”,占比37%。南邮是55个本科专业,22个“国家一流本科”,占比40%。无论是本科专业数量、“国家一流本科”数量还是“国家一流本科”占比都是南邮突出,北邮多少有些尴尬。
网友们依据相关信息可以进行更多的对比,这里就不多分析了。
(4)归纳。
三类高校:在“国家一流本科”占比在40%及以上的50所高校之中,有30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13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7所“双非”高校。这7所“双非”高校是:浙江工大,广东外大,江西财大,广州大学,长沙理工,燕山大学,山东财大。
两个视角:从数量与占比两个角度看,反差也是存在的,而且有的还很大,但两个角度都说明了问题。“国家一流本科”数量,表明的是整体数量;占比高,表明的是整体质量,所以不能厚此薄彼,不能以一个贬低另一个。比如,甲校设有100个专业,有40个“国家一流本科”,乙校设有30个专业,有20个“国家一流本科”,这又该如何比较?只能是横看成岭侧成峰。
反差最大的高校是中国科大,占比排第1,数量排第72,位次相差71个。此外,北京科大,占比排第42,数量排第95,位次相差53个。中央财大与南京邮大,位次相差52。反差在30以上的还有首都师大(46)、江西财大(41)、南京航大(38)、宁波大学(37)、山东财大(35)、北京交大(31)、中山大学(30)、湖南大学(30)。这个数据网友可以从图表数据中计算出来。
突出高校:在“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山东大学和湖南大学比较突出,无论是数量还是占比。在“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北京交大、湖南师大等突出,也是在数量和占比两个方面突出。7所“双非”在占比方面进入前50位,自然更加突出,既表明数量多,也表明占比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