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变了。
看看最近的热搜和新闻,不亲身经历,不知道现在的家长和孩子有多难。
政策也好,商业趋势也好,都是社会心态宏观上的反映。
具体到一个个家庭上,又是什么样复杂的滋味?
还好有一部剧。
劈开这层育儿焦虑。
露出成年人,隐藏在背后的众生相。
孩子,还有“慢些走”的权利吗——
小舍得
听名字,不用怀疑,是你熟悉的“小系列”。
劲头还是一样够足——
开播热度第一。
豆瓣热门电视榜第一。
《小别离》关注中考,《小欢喜》关注高考。
《小舍得》下沉到了“小升初”。
先来认识这一次的三个家庭。
学霸出身,主张素质教育的南俪、夏君山(宋佳、佟大为 饰)。
儿女双全,美满幸福。
女儿欢欢,多才多艺。
教育上他们不想逼太紧,毕竟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孩子的未来也不是只有读书考试一条路。
田雨岚、颜鹏(蒋欣、李佳航 饰),白领家庭。
儿子子悠,成绩名列前茅。
但是妈妈还不满足,一心要把孩子培养成奥数冠军,送进重点学校。
米桃一家。
父母从县城到大城市务工,每天起早贪黑,希望女儿能拿到好成绩。
女儿米桃也争气,一来就改变了班级排名的格局,成为新任第一名。
△ 与《三十而已》的摆摊夫妇是同一组演员
又是升学、考试、排名,是不是听着都头大了?
放心,《小舍得》可没有机械重复这种压力。
它玩的是花活。
就第一集饭桌上的戏,看得Sir立马就不困了——
看明白这刀光剑影、暗流汹涌了吗?
一个教育问题,被《小舍得》至少拍出了三层内涵——
成功。
讨长辈欢心。
自我。
你能看到暗戳戳地较劲,剩下的是迷失后的醒悟。
Sir一层层给你剥开来看。
01
先说最直观的现象——
课外辅导,成为普遍。
剧里的江州市,有这么一条街道,牵动着万千家长的命脉。
最抢眼的,就是一排奥赛培训机构。
5岁以上的孩子,纷纷被送到这里。
萌新的,学龄1月;资深的,学龄3年以上。
其中首屈一指的机构,择数。
是家长挤破头都想进的地方。
机构不仅有专门配套教材,咨询人员还精通一套话术。
只为牢牢拴住家长的心。
可光交钱,孩子也不一定能进。
报班有排期,人满了得等;顶尖的班,小班授课,成绩还得硬。
有趣的是,在补课班这种烧钱的地方,你依然看得见世界的参差。
剧里的三对父母。
南俪家,最不差钱,可了解了教学强度之后。
他们不屑,咱家的孩子没必受这个苦。
田雨岚家,毫不犹豫地把钱都投入到孩子课外辅导上。
为了让孩子更优秀,在起跑线上比别人往前挪一寸,这班,必须上。
米桃家,日子过得紧巴巴,供女儿平时上学就不容易了。
一小时几百块的班,报不起。
一个课外辅导班,怎么就把家长逼成这样?
教育生态今时不同往日。
田雨岚,就是现实家长的缩影。
一定要择校考翰林
那可是咱们区初中头把交椅
要上好大学,就得上好高中;要上好高中,就必须选个好初中……环环相扣。
以北京来看,2020年清北在京招生800多人,排名前10的北京高中包办了664个录取名额。
难怪家长们要费尽苦心,让孩子挤进名校了。
进名校的条件,也水涨船高。
看看同等紧张的,深圳。
第一梯队的深圳中学,中考五门分数不低于95分,93分则是第二梯队的先头兵红岭中学标准线。
引自《三联生活周刊》2020年第43期
父母这辈哪知道上个中学这么难啊。
瞄准了这个经验的空档,各类辅导机构诞生了。
从数学、到英语、再到才艺,最后连入学培训都全方位包办。
好,你说咱不跟风花冤枉钱,自己辅导孩子。
刚开始,南俪夫妇也是这么想的。
结果,啪啪打脸。
父母单独输出,哪比得上机构系统化、流程化重拳出击。
还被孩子嫌弃,教得没有鬼用。
落后的家长终于意识到,自己不能再慢悠悠的了。
补课这事就像在一个剧场里看戏。
一批前排的人站起来了,后面的人为了不被挡着,也纷纷站了起来。
学奥赛、学英语、上名校……家长圈里诞生了奇怪的氛围。
换个名字,叫军备竞赛。
氛围,让课外辅导成为一场不得不参与的狂欢。
你未必真想去,但总要去。
连孩子都受到感染。
欢欢,看到大家喜欢成绩好的孩子,哭着喊着要报奥数班。
可大家在拼的,可不仅是成绩那么简单。
02
比起同班同学的家长。
南俪和田雨岚还多一层别扭的关系——
半路组成的“姐妹”。
南俪,是南建龙(张国立 饰)亲生女,父母离婚,跟着妈妈过。
田雨岚,她妈妈和南建龙再婚后,也成了南家一份子。
虽然她们没有共同生活过,但逢年过节,也少不了一张饭桌上吃饭。
尴尬、摩擦、宣誓主权,一样不少。
这个家庭什么氛围?
从田雨岚她妈妈的表现你就能看出来。
张罗做饭,热情欢迎,就连拖鞋都特地准备。
作为后来的一员,她活得知足、谨慎,尽量事事周到。
南俪对她只有客气敷衍的笑。
田雨岚把妈妈的卑微都看在眼里。
她气不过,为什么妈妈在这个家里生活了十多年还要低声下气,自己还是不被接纳的“拖油瓶”。
这就是她和南俪的不同。
南俪不需要刻意证明什么,她是亲生的,她就理应得到爱,得到无条件的赞美。
但田雨岚寄人篱下,她想要被人看得起,必须争。
这也直接构成了两人教育观上的差别。
教育话题,意外地成为她们攻防的战场。
南俪的女儿欢欢,给外公表演才艺。
田雨岚不甘示弱,让儿子展示才艺——
背圆周率。
能背到快2000位,在她看来是自己鞭策儿子练就的绝活。
可你看大家的反应,大写的尴尬。
大人匆匆打了圆场,就此打住。
看似一个在聊“素质教育”,一个在强调“分数为王”,其实,是在争夺对家庭地位的裁判权。
再品品这话。
一个说: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一个说:
我们家的孩子从小不缺什么。
教育看似是关于孩子的未来。
但其实,它成了父母过去的延伸。
弥补他们的遗憾,抵消他们的不安全感,为他们的面子赋能……
孩子,还能是孩子吗?
03
育儿的负担,补课竞争的伤害。
父母不是不懂。
70、80后的父母,是顽强奋斗的一代。
信奉读书、拼搏,你就能扭转命运。
不少人的确也出人头地,改变了命运,完成了向上流动。
但他们也惶恐地发现——
他们的阶层流动,好像只买了单人票。
下一代,要维持住现有阶层,要付出的努力可能比他们来的时候还要多。
当年是学霸的父母,接受不了孩子成绩平平。
位于中游的父母,或许总会叩问自己:当初再努力一点,是不是就能变得更好些。
久而久之,期望也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孩子是孩子,不是面子,道理大家都懂。
你平凡可以,但不能平庸。
比爸妈还平庸?
对不起,很难接受。
△ 豆瓣相关话题跟帖
那意味着自己选择了认命。
不是所有家长,都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
因此,一边安抚孩子情绪,一边又制造各种KPI,成了家长的困境核心。
凡此种种,都为童年的天真烂漫,埋下了一颗不稳定的炸弹。
甚至连抑郁、轻生现象,也出现在小学生中。
怎样,有点头皮发麻了?
锅,不能全甩给补习班。
但必须承认的一点是:在把孩子全面交给补习班的过程中,家长用一种近乎成人的标准来培养他们。
却忘了,孩子更需要的,是陪伴。
Sir查到的资料显示,当今家长和亲子的陪伴,偏重形式,给孩子物质保障。
工作日,他们陪孩子的时间不过3小时左右。
其中38%的时间,还在玩手机。
困局,要如何解?
坦白说,Sir也不清楚。
就算把世界教育研究者凑一桌讨论,这也暂时是个无解的命题。
但这不妨碍,为人父母的,给自己一点关怀。
影视,为现实提供了足够的浪漫和想象。
《小舍得》给出的,未必是对现实立竿见影的良药。
但它给出了温度。
温度中还不失一丝真实的冷峻。
舍得,顾名思义,有舍,才有得。
通俗一点说。
你可以选择舍掉一点成绩,换来孩子更快乐的童年,更健全的身心发展。
你也可以选择舍掉这种美好的愿望,去竞争人人都挤破头的想要的教育资源。
舍什么,得什么。
没有标准的对错。
只有你自己权衡利弊,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路径。
但无论是哪一种舍得,都暗示,你会因选择而纠结。
剧中,前边被忽略的第三个家庭,米桃家。
父母没有多余的本事,让她上这班那班,只能给她基本的生活,和口头上的鼓励。
但这一家,也是最融洽、最给人希望的一家。
因为孩子成绩好就完事无忧?
在Sir看来,他们刚跨入城市,夫妻在努力干活,孩子在认真读书。
拥有的不多,但感觉生活总是在往好日子奔。
没有患得患失的焦虑。
他们沉浸在奋斗中,相信爱拼才会赢。
没有强迫和“为你好”,只有全家人一同承担的默契,这不才是焦虑之中,能载我们过渡的风帆。
Sir很想在看了剧之后说。
让孩子做回自己吧,父母要做的是鼓励、呵护、陪伴。
但你又无法忽视。
是什么样一个环境,让我们失去了做一个普通人的安全感,让每个人都必须逼迫自己成为“天才”“超人”“成功者”。
和孩子一起,进行一次自我检视。
倾听,孩子要的,是陪伴,还是竞赛;
自问,我们盼望的,到底是孩子的笑,还是光荣。
这份舍得。
简直千头万绪,势若千钧。
谁能说它“小”啊。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贫民窟的百万雪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