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朋友刚生完宝宝,老妈和婆婆都来照顾,然后就经常为怎么带娃产生分歧。
孩子刚从医院回到家的时候,婆婆拿出过年期间自己做的小棉被小褥子,要给宝宝盖,还有给宝宝做的棉衣,让宝宝穿。
老妈看见了嫌太厚:“也不看看现在是什么天,屋里温度这么高,还给孩子盖这么厚的被子,捂痱子吗?”
婆婆这边却说:”小孩子都怕冷的,你看那早产的孩子都住保温箱,冻着了容易生病,热了还能生病不成?自己不给孩子做被子衣服,我做了倒来挑剔。“
朋友很无奈,面对双方争论,到底怎么带娃,只能她来拿主意了。
可是,她一个新手妈妈,也真不知道婴儿是怕冷还是怕热,别人家都怎么穿怎么盖啊!
其实,婴儿和大人一样,既怕冷又怕热。
他们体温调节能力和成人相比较差,是更怕冷也更怕热:由于用来消耗热量的棕色脂肪分布有限,所以宝宝容易怕冷;但在温度过高的情况下,新生儿身体内的水分会通过皮肤过度蒸发,体内有效血循环不足,容易出现“焐热综合征”。
所以说,找到婴儿的体感温度舒适区间非常重要。
我们可以参考医院用来预防和救治早产儿以及低体重儿的环境温度,来确定在家里应该给孩子营造什么样的环境。
注意哦,这里指的是环境温度,而不是小宝宝体温计量出来的体表温度。
百度百科提供的小儿正常基础体温是36.9℃~37.5℃,这是直肠温度,口腔温度一般比直肠温度低0.3-0.5摄氏度,腋下温度又比口腔温度低0.3-0.5摄氏度,如果宝妈用的口腔和腋下测量方式,可以在直肠基础温度的基础上做相应的换算。
而婴儿的适中温度具体是什么标准呢,这里有一个表格:
当然,一般情况下婴儿体重都不会低于2.5公斤,也就是说,宝宝出生2天内,所需的适中温度是33度,2天以后是32度。
那么如何精准计算不同体重不同出生日期下宝宝的适中温度呢?
Sauer等研究提出计算适中温度的换算公式为:
年龄
年龄>1周;36-【1.4×体重(kg)】-(0.03×日龄)
举个例子,如果宝宝出生时间没有超过一周,那么按照公式来进行计算,用36.6减去0.34乘以出生时胎龄的乘积,再减去0.28乘以日龄的乘积,就是宝宝的适中温度。
【胎龄在公式中的核算方式:按周为单位,胎龄30周为0,小于30周者为负数(例如28周为-2),大于30周者为正数(例如32周为+2)。】
假如宝宝出生之间超过一周,那么按照公式来计算,36减去1.4乘以体重的乘积,再减去0.03乘以日龄。
在生命早期宝宝不能调整自己体温的时候,环境温度非常重要,宝宝的适中温度相对较高,随着宝宝长大,他所需要的适中温度是逐渐降低的。
当然,婴儿在家毕竟和在医院的温箱里不同,房间温度以及孩子的包裹温度综合作用下,孩子才能够维持身体的正常体温。
那么在家里如何营造适合宝宝的环境温度呢?
首先是房间温度。
不同季节,不同地域,冬夏取暖、降温方式不一样,一班来说,有宝宝的房间都会有暖气或者空调。
很多宝妈都知道“26度”这个数字,夏天空调会开到26度左右,这是身体感到比较舒服的温度,这样是可以的,而冬季温度调节不宜过高,20度就可以,大人感觉也是比较舒适的,春秋两季不需要特别调节。
另外,房间湿度也需要注意,适宜的湿度对宝宝的呼吸道健康很重要,一般来说,婴儿房房间湿度应该保持在45%-70%,南方如果湿度过高大人和孩子感到不适,可以多开窗通风,北方如果比较干燥,可以买一个空气加湿器。
其次是给宝宝穿多少,盖多厚。
对于小月龄的宝宝来说,他的生活活动就是吃了睡睡了吃,主要是躺在床上。为了让孩子躺的更舒服,换尿布更方便,冬季很多妈妈采用的是厚被子+薄衣服的策略:
例如纯棉秋衣裤+鸭绒被;
或者新生儿厚包被+薄被子;
睡袋+春秋被子。
这样是可以的,尽量不要让宝宝光着身子睡在被子里,因为孩子换尿布吃奶比较频繁,即使房间温度适宜,也容易因为温差太大而让孩子受到刺激。
夏季:
穿薄睡衣+纱布凉被。
整体来说,就是在宝宝出生前算好出生后两个月的大致天气,然后购买各种几条不同厚度的包被、睡衣、小被子,然后根据每天的具体情况给宝宝搭配。
如果给宝宝穿衣服,或者推着宝宝出门,则可以参考这样一个原则:
婴儿应该穿的衣服,应该比成人穿得感觉舒适的衣服多一层,如果是早产儿,则再多加一层,除非温度超过24度以上,新生儿都要多穿几层来保暖,这是美国儿科学会给到的建议。
不过老人带娃经常给孩子穿多,也是因为想到孩子应该比自己再多穿一件,而老人由于新陈代谢比较慢,更容易感到冷,所以他们总觉得年轻人自己穿的少,给孩子穿的也少,宝妈可以参考宝爸的穿衣感受,再此基础上给娃添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