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个月结束的两会中,关于取消英语主科地位的代表呼声余音未歇,当前多变的国际局势又加剧了很多人对英语的针对性。近日,周老师接受FT中文网《麦可林访谈录》音频栏目邀请,就英语学习、国际教育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对当前的教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下内容为部分观点: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CEO周成刚
英语是认知和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
中国不可轻易放弃
我认为,英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代社会交流的世界级语言。
它更重要的是一个文化载体。我们说,多一个语言,多一个窗口,多一个世界,它更多的是去认知这个世界,去理解这个世界的一个重要的工具。所以我觉得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改革开放40多年,我们所取得的重大成就都是和世界的交往、接触、交流、互动而产生的。
现在都难以想象,如果说我们不去开放国门,过去四十几年都保持改革开放之前的那种状态,今天我们的国家会是一个什么样子?
所以即便两会有政协的委员提出这么一个意见,但是不同的声音也有很多。这个背后,可能部分是来自于孩子们的一种考试的压力。这方面我觉得,无论是考试的形式是不是应该多样化或互动的,或者说教材学习的方法应该变得更加有趣,更加好玩,还有英语的考试能不能变成不同的层级去满足不同的需求,我觉得这是可以更多去考虑的。
打压英语治标不治本
国际化人才才能适应国际化环境
现在由于教育的均衡问题没有得到充分解决,还有边远地区、落后地区没有得到足够的资源,确实对这些孩子来说,如果说一下子每个人都要求去学那么多的外语,而且通过同一个考试,而且是只有那一次考试来决定他命运的这么一个前提之下,我觉得可能大家的压力就会增加,然后就会焦虑,然后就会觉得会有一些埋怨。所以,更要改变的是我们源头的东西。
比如,我们怎么样来使这些考试变得无限的多元化,真正的因材施教,同时针对不同的个体、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施教,让学习变得更有趣,让他们变得内心更强大,变得更有学习的精神,终身学习,全球视野。
图片来自网络
我始终觉得,如果说孩子们不能够和世界去互动,是非常遗憾的,甚至都是不可思议的。
懂英语的人现在在一些高端的工作上可能会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其实正好表明了世界500强的那些企业,他可能都是跨国界的,它都是全球性的,它都是international的。既然是全球性的、国际化的,我们的孩子要在这个地方头部的企业里边占有一席之地的话,他们也需要变成国际化的。变成国际化的其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其实就是你能不能和世界去进行对话,有没有能力和语言。
各国教育的比较
以及对中国未来教育的建议
亚洲是一个很泛的概念,比如说我去了日本以后,我就发现日本的教育做得非常的扎实,用一个字来形容的话,就是那么的“稳”。你到了新加坡以后,你会发现新加坡的教育永远那么“新”。它始终在不断的创新,并且把中西结合做得非常好。你到了韩国,发现很“潮”,它和时尚永远挂钩在一起。而中国是注重基础的教育。其实亚洲也有差异,但是总体而言,亚洲的教育和西方的教育相比较的话,会偏被动一些,主观能动发挥的不是那么充分,或者说,这种创新思维方面没有得到完善和激发。
跟西方比的话,我觉得最希望的是少一点被动式的填鸭、老师划重点式的死记硬背,多一些创新的思维,多一点开放式的、讨论式的、参与式的,动手式的教学形式,让他们有一些更多的体验。因不同的个人,不同的个体,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但是,这不是光靠教育能够完成的,它需要一种社会制度的保障,需要一种价值观的引导,需要一种资源的均等,才能够彻底综合地来解决。
图片来自网络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
让人学会幸福地生活
我有时候特别羡慕一些高发达或者说高福利的国家,比如像我去北欧的芬兰,还有到新西兰这些国家,那些孩子们真的是在愉悦当中学习,他们的动手能力在无限好的氛围当中,在自己的个体化的量体裁衣的教育当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每个人都适得其所,得到了自己想得到的,学习得无比愉快,并且个人爱好潜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其实我觉得,这是我们应该好好去研究的一个问题。
我更想说的是,我们要从价值观的引导、社会福利的保障、就业机制的平等,以及更多的就业选择,对孩子们的因材施教和个体化的辅导和教育这方面,做出共同的努力。这就涉及到教育的最终极目标,它是能够影响人,改变人,但是他不仅是给人知识,不仅是给人能力,还要让人们去在这个社会里边找到自己生存的一种法则。去学会幸福地生活,我觉得这一点就是教育的无比重要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