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表示:婴幼儿8-9个月时,由于认知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所以通常会进入一个特殊的阶段“分离焦虑期”。
执笔:杨十一
编辑:杨十一
定稿:欧阳比文
对于很多妈妈来说,最幸福的时刻,莫过于和孩子度过的每分每秒。随着宝宝的长大,他们对妈妈的喜爱也是愈加浓厚。
面对“黏人”的宝宝,很多宝妈会心中忍不住的欢喜,但随之而来的却也是,一系列令人“崩溃”的体验。
妈妈一走开,宝宝就要上演“离别大戏”
倩倩家的宝宝已经10个月大了,宝宝除了吃饭睡觉以外,最热衷的事情就是“找妈妈”了。从宝宝8个月大时候,他就表现出了对妈妈的特殊“依恋”。
只要妈妈一从眼前消失,宝宝就开始上演“离别大戏”,每次都要哭到倩倩出现在他眼前为止。面对这样的“粘人精”,倩倩是叫苦不迭。
之前有宝妈还说,等宝宝吃饭睡觉规律后,就会好带了。但没想到的是,这吃饭和睡觉是规律了,但孩子还是离不开妈。
宝宝变成“粘人精”?这其实是宝宝正常发育
有相关研究表示:随着婴儿脑部的发育,在他们4、5个月时,就已经有了基础的辨别能力,等到8、9个月后,这种认知能力会进一步得到提升。
当宝宝刚出生时,他们不但没有认知能力,其情感发育也并不完善,所以通常来说他们是没有过多的“喜怒哀乐”的。
但等到宝宝8个月后,他们的情感功能和认知功能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这让他们开始能区别亲人和陌生人。
尤其是面对妈妈时,他们会有一种特殊的依恋,妈妈能给宝宝最强的“安全感”,这其实和妈妈的哺乳和陪伴有很大关系。
可每当妈妈离开时,宝宝就会变得“焦虑”,尤其是有陌生人的情况下,宝宝会更没有安全感。
但这时宝宝还并不会说话,所以只能用哭的方式,来纾解自己的焦虑情绪,这也就是宝宝进入的第一个“分离焦虑期”。
为什么宝宝都3岁了,还是“分离焦虑”?
根据美国相关统计:多数婴幼儿在8-9个月时开始出现“分离焦虑期”,在1岁左右进入“峰值”,而2岁后又慢慢缓解,直至消失。
这时候就有宝妈忍不住问了,不是说宝宝8、9个月大才分离焦虑吗?我家宝宝已经3岁了,怎么还是分离焦虑呢?
1)家长和孩子分离时间较晚
由于国内幼儿园的入园年龄是3岁,所以在国内很多宝妈生了孩子以后,都会选择在家带娃,一直到孩子上了幼儿园后再开始工作。
在对比美国,美国幼儿园的入学的最早年龄是6周。
6周和3岁,这其中相差的时间可不是一点半点,所以美国的统计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其实并不太适应中国。
分离的越晚,孩子分离焦虑的时间也会相对应的被延长,所以才会有很多3岁以后的宝宝,还是有“分离焦虑”的情绪出现。
2)家里总是由固定的人带娃
很多家庭都是由固定的一个人带娃,但其实这样对于孩子缓解“分离焦虑”是没有好处的。
孩子长时间只和一个人接触,自然而然就会只对照顾他的人产生“安全感”,当孩子外出或上幼儿园后,会产生极强的不适应感。
3)孩子无法理解“客体永存性”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婴幼儿的分离焦虑,很大程度上是源自于他们无法理解“客体永存性”。
对于宝宝来说,他们并不知道妈妈只是暂时离开了,在他们的眼中,只要是看不见妈妈,妈妈就是“消失了”,他们会认为他们再也看不见妈妈了。
如何应对宝宝的分离焦虑期?
1)0-2岁的宝宝:
建立宝宝的安全感
对于7、8个月的宝宝来说,我们首先要给宝宝建立足够的安全感,可以多抚触宝宝,尤其在宝宝不开心的时候。
经常换人照顾宝宝
有条件的话,最好家人轮班照顾宝宝,不要让宝宝对于妈妈产生强烈的“依恋”,即使不能轮班,也应该经常推宝宝出门,多接触陌生人。
玩“捉迷藏”
最后我们还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来缓解宝宝分离焦虑的情绪,可以用捉迷藏的方法,让宝宝适应家长的短暂“消失”。
2)3岁以上的宝宝:
不要不告而别
很多宝妈都会选择在宝宝上幼儿园后重新工作,但宝妈们也不要忘记和宝宝“告别”,告诉他你不能时时刻刻陪在他的身边了。
在平时日常生活中,也要告诉孩子你要暂时离开,不要不告而别。
让孩子提前适应环境
对于第一次上幼儿园的小朋友,我们可以提前带他们熟悉幼儿园的环境,在家做模拟课堂的游戏,让宝宝提前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告诉孩子你会准时接他
每次送宝宝的时候,也一定要果断不要拖拖拉拉,但是也要告诉宝宝,你晚上会几点准时来接他。
糖果妈妈今日话题:你家宝宝有“离别焦虑期”吗?你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我是糖果妈妈,一个学习成长型的宝妈,专注孕产和育儿,想要轻松养娃别忘了关注,糖果妈妈团队将为您的育儿之路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