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刘涛主演的新剧《陪你一起长大》一开播,迅速走红家长圈。
▲《陪你一起长大》剧照
单看剧名,以为是特别温情的剧情,没想到一上来就火药味十足。
幼升小、民办摇号、推优名额、鸡娃……当下既真实又疯狂的育儿环境和观念,都被这部剧搬上了荧幕,扎中了所有父母的心。
▲《陪你一起长大》截图
不少家长看完后,更是大呼“真实”。
这部剧里聚焦了四个不同阶层的家庭,为了孩子的教育,每个家庭都使出了浑身解数……
四个家庭,四种的教育方式,养育出来的孩子,也各有特色。
要说这部剧中的牛娃,非林芸芸家的新月莫属。
5岁的新月多才多艺,小小年纪就从同龄人中脱颖而出:
两岁开始学习英语,又学了法语,
弹钢琴、跳芭蕾,样样拿得出手;
更是解锁了骑马、滑雪等大量技能。
▲《陪你一起长大》截图
幼儿园公开日的演出活动,她一个人独揽三个节目,赢得老师和家长们的满堂喝彩。
▲《陪你一起长大》剧照
这不就是让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吗?
和新月这种遥不可及的牛娃相比,大部分孩子都只是普通人。
别说剧中的其他家长,连我们隔着屏幕都不自觉跟着一起焦虑起来。
相比别人家孩子的优秀,你愿意接受孩子的平凡吗?
曾经看过一则令人痛心的报道。
某市外国语中学初三学生小慧(化名),纵身从教学楼跳下,经过34天的紧急抢救,最终不幸离世。
女生的父亲在采访中哭道:她是个很听话的好孩子,性格开朗,成绩在年级100名左右,最近也没有和家人发生矛盾和冲突,和同学关系也好。
▲ 小慧生前和父母、弟弟去北京游玩
父母眼中“开朗”的花季少女,究竟经历了什么,才会选择以这种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透过她的笔记,似乎能找到一些答案。
【2018年11月20日】
今天....突然感觉有点孤独,从心里散发出的。
【2018年11月26日】
今天晚上要周考了,考试过程中又肚子疼了……(汗)……也不知道怎么回事,要不是头疼、胃疼、肚子疼,没有一次正常过。哎
【2018年11月30日】
我,想去死,有那么一瞬间,但这个想法也有的……
我对未来曾有太多美好的憧憬,但现在的情况想让我无奈到放弃生命。
【2018年12月3日】
今天晚上就考试了,很担心,很紧张。
我竟又有了想死的念头,最近不止一次。
想死的心却愈发强烈了。
【2018年12月9日】
还在控制自己不发疯,没有崩溃,没有自残,只是又哭了罢了,人还在,没有自杀。
【2018年12月11日】
今天,没有自残,没有自杀,但自杀的念头迟迟无法离去。
【2019年2月2日】
我那次考试混过去了,所以根本没考好。而且不知怎么的语文没分,唉,不想说了,怪怕人的。
我很难受......很烦。那么,我什么时候死呢?
日记到2月2日再无更新,言语中充满了无助与绝望。
从2018年11月20日到2019年2月21日,历时三个月的折磨与挣扎。
她努力了,克制了,但最终却没能战胜心中的恶魔,选择以最极端的方式结束掉自己年轻的生命。
考试焦虑,小慧的情况绝非个例。
中国人口宣教中心发布的《中国青少年健康人格调研报告》显示:超过80%的小学生存在考试焦虑,主要原因是担心自己考不好招致家长的打骂。
中学生考试焦虑的总检出率为68.8%,初中生考试焦虑状况比较严重:中度或重度考试焦虑的初中生占25.4%,女生的考试焦虑水平显著高于男生。
父母的过度期待,是孩子考试焦虑的一大主要因素。
有位重点中学的高中生说:“我害怕看到父母期待的目光,我怕考不上重点大学,使他们失望”。
如何积极面对孩子的不优秀,甚至平庸,成为父母的必修课。
很多父母很难接受孩子的平凡,甚至有时这比接受自己的平凡还难上百倍。
这些父母的焦虑和恐慌,其实是自己对这个社会的内心的投射。
父母把自己的所有不如意和不圆满都倾注在孩子身上,把自己改变不了的命运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可他们瘦小的身躯,其实承担不了这么多。
孩子1岁多跟着音乐打节拍的时候,你觉得他将来一定是一个歌星;
孩子2岁多能畅通地骑着脚踏车的时候,你觉得他将来肯定是运动员的料;
孩子3岁多在墙壁上画出一些形状的时候,你觉得他对画画有极高的艺术天赋。
可是,随着孩子的长大,你发现:
当自家孩子能数1到10的时候,别人家的孩子已经能够数1到100了;
当你觉得自己的孩子能够开口说话非常了不起的时候,同龄的孩子已经开始背诵古诗;
当你惊讶于孩子能够画出一条鱼的时候,别人家孩子的画已经开始参加画展。
不仅如此,你一打听后发现更令你惊奇的事:
瑶瑶才3岁,把《三字经》背的滚瓜烂熟;
妞妞才4岁,可以流利说英语;
果果才5岁,刚刚拿到舞蹈比赛的冠军…….
你无比难受,因为你发现自己的孩子和他们相比下来,差距实在太远了。
▲《陪你一起长大》截图
中国父母90%的痛苦,都是来源于无法接受自己的孩子比不上别人家的孩子,而过高的期望会把一个“本不一定平庸”的孩子压制成一个“废材”。
抖音上一位有妈妈,她的一条“关于孩子平凡”的观点,引发了粉丝的强烈围观。
“有一回,在婆婆家聚会。
小叔家有两个孩子。女孩8岁,画画特别好。男孩5岁,数数能从1数到1000。我儿子就在旁边看他俩表演。看完以后,我老公就说:来,走了儿子!去滑滑梯去。
我当时就觉得,我老公真的特别牛,是一个特别伟大的父亲。
我老公在面对儿子的平凡的时候,表现出来的那种从容和不屑、那种无所谓。我老公曾经和我说过一句话:我养出来的儿子,啥都不会他以后也会特别快乐。
其实,我和我老公,都是特别平凡的人,但是我们现在过得很开心啊。
所以,家长真的不要过度地消费孩子的童年。
你要有这个信心,你的孩子,以后错不了!”
在面对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家的孩子时,父母能够以最轻松的态度站在孩子身后,是对孩子最大的鼓励。
对大多数父母来说,“望子成龙”或许是潜藏于内心的一种意识或潜意识层面的欲望。
但平凡,或许才是人生的常态。
接受孩子的平凡,并不代表允许孩子不去努力奋斗、努力学习。
唯有教育才能斩断贫穷,这句话对大多数的家庭与孩子,依然适用。
台湾作家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中写道:
“我要求你用功读书,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龙应台这段话,被很多父母拿来告诫孩子为什么要读书,堪称“教科书”级别劝学。
平凡是跟别人比,心灵的安适和自己比。千山万水走到最后,我们最终的负责对象,还是自己。
平凡,其实并不是失败人生的委婉说辞。
孩子平凡的一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找不到人生的意义。
孩子的人生,无需根据上一代的想象而活,也无需根据上一代对人生的解释而活,我们的孩子只需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对自己解释。
曾读过台湾作家刘继荣写的《坐在路边鼓掌的人》,感触颇深。
她讲述了关于女儿的故事:
女儿是名副其实的中等生,因次次考试都是23名,同学都管她叫“23号”。
一次期中考试后,作者接到女儿班主任的电话,女儿的成绩,仍是中等。
但班主任却说了一件奇怪的事:语文卷上最后一道附加题,让同学写上最欣赏班里同学的名字和理由。
除女儿之外,全班同学竟然都写上了女儿的名字。
理由很多:热心助人,守信用,不爱生气,好相处等等,写得最多的是,乐观幽默。
班主任从教30年,这还是第一次见。
作者的喜悦溢于言表,跟女儿开玩笑说:你快要成为英雄了。
正在织围巾的女儿,歪着头想了想,认真地说,老师曾讲过一句格言:当英雄路过的时候,总要有人坐在路边鼓掌。她轻轻地说:“妈妈,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那一刻,我忽然被这个不想成为英雄的女孩打动了。
这世间有多少人,年少时渴望成为英雄,最终却成了烟火红尘里的平凡人。
如果健康,如果快乐,如果没有违背自己的心意,我们的孩子,又何妨做一个善良的普通人。
长大成人后,她一定会成为贤淑的妻子,温柔的母亲,甚至,热心的同事,和善的邻居。
在那些漫长的岁月里,她都能安然地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作为父母,还想为孩子祈求怎样更好的未来呢?
类似的观点,还有一位985硕士妈妈写的《我的儿子是“学渣”》。
▲《我的儿子是“学渣”》
不是所有父母都能肯定那个藏在角落里的孩子也很优秀,但请一定相信,一个拥有理想、被爱着、快乐拼搏的孩子总会有发光那天。
就像著名教育学家威廉·马丁所说:
不要教育你的孩子去追求卓越的人生。努力帮助他们寻找平凡生活中的不寻常之处……带领他们感受触手可及的幸福。把平凡活生生地展现在他们面前,不平凡自然就会出现。
接受孩子的平凡,帮助孩子发挥天赋、找到人生定位,做孩子的榜样,这或许才是我们为人父母的真正使命。
— END —
文 新东方家庭教育、钱志亮工作室
编 闪闪
审 小黑 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