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能考上名校,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成绩好,而且是各科成绩都好。第二才是想到得在哪里读书。
而不管是成绩好还是成绩不好的,家长都想把孩子送入一个好好学校,希望孩子能顺利考上心仪的大学。
但是好的学校,也是有门槛的,这种门槛从小学就开始形成,尤其是私立学校。甚至每到毕业的时候,初中去小学“抢”优等生,高中去初中“抢”尖子生。
哪个高中学校的尖子生多,那么他的大学本科率以及名牌大学的升学率就会高很多。这样一来,学校的升学率上去了,学校的知名度也上去了,就吸引了更多的尖子生加入。甚至学校也会提出各种优待,来吸引尖子生的加入。
比如免学费,以及生活补贴等,而考试了不同等级的名牌大学就有不同级别的奖学金。
这就体现出了“生源大战”的残酷,全力争夺优等生,而在优等生中又分清北班,火箭班,重点班,普通班等,就足以看出“等级制”,进行分别教育。
高考之后的分数,学校也会花钱给自己做广告,比如我校有多少个清华北大,有多少985/211的大学生,很突出是介绍自己的名利。
而这种现象又以私立学校为主要代表,因为他们学费高,资金雄厚。甚至学生名牌大学毕业后,还会指明让学生为学校捐款。
之前就有一个私立学校的毕业生,考上了清华大学,学校想让他回校做演讲,结果该学生在接到学校电话之后,便说:“多少钱?”
这把学校领导“吓了一跳”,学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应该说感谢学校培养,感谢老师辛勤付出之类的话啊,甚至领导还提醒学生说话的方式,而那个学生却反问到:“我考上清华与学校有啥关系?”
这突如其来的“翻脸”,不仅是让领导尴尬,更是扯掉了日益浮躁功利的教育方式,以“抢夺”大量尖子生的行为,来说自己的教育很厉害,学校“不择手段”的行为,以及老师的“教育”引人深思。
学生考上名校,与学校有啥关系?
自古流传一句话:“名师出高徒”。说的就是老师的教育对学生的影响,甚至包含了学生的成绩,行为等。
而且在学习中,有不少学生是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对他的课特别有好感,特别愿意去学,从而容易得高分。而对不喜欢的老师,就不喜欢哪个科目,造成严重偏科。
就比如我们班男生多,而教英语的是一个年轻漂亮的女老师,结果班上英语的整体水平都比较高,班平均分总是处在第一的位置。
而数学是一个中年男老师,他对人有偏见,而且得理不饶人,所以很多同学的数学成绩都不好,班平均成绩一般都是倒数几位,为他教了三个班的数学,所以三个班轮流排倒数几位。
这也就说明了老师对学生的影响还是很大,要说孩子完全靠自身努力,其实孩子可以放在家里学习,不用去学校了。
还有一句话: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这也是师傅经常说的一句话,因为每个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不一样,做法也就不一样。那么老师能教的是方法,需要学生自己再去琢磨,怎么样才能变成自己的习惯的方式。
在学霸眼里,一般会认为自己本来成绩就好,在哪里成就都好,所以不需要老师教。在学校里学校,是因为需要一个看书写字的地方,也是需要有学校的背景的才能考大学。
因为自己成绩好,所以考上大学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并不是老师和学校的功劳,所以不需要感谢老师和学校。
其实在平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孩子在小学的成绩很好,上了初中就开始走下坡路了。有的在初中成绩好,但是到了高中,成绩直线下降。
不少学生会说老师教得不好,有的孩子也会说,不喜欢那个老师就无心去他的课程。
这就能看出孩子根本就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这也就说,如果孩子愿意学,根本不会在乎老师的教育方式,而是会去适应老师的方式。
老师的方式,虽然只给了一条思路,但是往往这条思路能减少学生走很多的弯路。因为学习的知识是一点一点变难的,学生也会有困惑的时候。
相比之下,没有老师的引导,没有学校的平台,学生想要完全靠自己的努力去考名校,结果是有待商榷的。
在学校需要发展,也需要成绩,不仅给自己看,也是需要给国家和社会看,要表达出自己存在的价值,比较学校是为国家和社会选拔和输送人才的。
学校也许功利心太强,但是教育出没有感恩的心的学生也是败笔,因为只注重了学生的成绩,而没有注重学生的操行,没有注重学生的品德和心理建设。
对于功利心,学校太看重名利,最后受伤害的是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