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培训机构忽悠: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心理学了71”

来自一名活色生香的心理咨询师整理

刘熹微 | No.71

心理发展是连续过程,是分阶段的进程,还是连续的进程和分阶段的进程以某种关系统一在发展过程中,对此,不同心理学派都进行了研究,提出的理论可以归纳如下:

一、心理发展的连续论

心理发展是连续的,是不分什么阶段的。他们认为阶段者只看到表面现象,没有发现不同年龄阶段之间心理发展的质性变化。

二、心理发展的阶段论

心理发展是分阶段进行的,各个发展阶段都有不同于其他阶段心理发展的规定性。

以上两个观点都具有片面性。

三、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心理发展的进程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这可以通过心理发展速度的不均衡性和心理发展的量变、质变的统一关系两方面来说明。

(一)心理发展的不均衡性与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心理发展是以快慢不均衡的发展速度连续进行的,由于发展速度上的不均衡,心理发展的连续进程被快速期所中断,而出现不连续的阶段。

也就是说,以各发展的快速期为分界,使心理发展的连续进程出现一个个不同的阶段。这一过程体现着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二)心理发展中的量变、质变与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心理发展包含着量变和质变的矛盾运动。

在心理发展的快速期,起主导作用的心理过程或心理特征发生急骤的变更,使心理发展产生质的飞跃,表现为阶段的划分,在质的飞跃前有新质的逐步累积,新质的典型特征形成之后,仍在继续发展,进行另一新质积累,准备新的飞跃。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所以,在心理发展的任何时刻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体,量变中含有质变,质变本身体现在量变之中。

由于心理发展体现这种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关系,就表现为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四、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

不同学派依据他们对心理发展实质的理解,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划分年龄阶段的划分。

如以生理发展为标准,根据内分泌的发育情况,把儿童心理划分为三个时期;

以种系演化为标准,按人类种系进化的不同时期,把儿童心理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以儿童与环境的关系作为分期的标准,将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

这里,着重谈谈以认知结构和人格特征为标准,对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一)以认知结构发展特点为标准划分心理发展年龄阶段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可以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sensorimotor stage)、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 stage)、具体运算阶段(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和形式运算阶段(formal operational stage)。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是婴儿的认知能力初步发展的时期,婴儿靠感觉与动作认识周围的世界。

这个阶段儿童的主要认知结构是感知运动图式。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在这一阶段中,婴儿发展起若干重要的认知概念,其中之一就是所谓的“客体永存性”概念。

(2)前运算阶段(2-6、7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学习并逐渐能够熟练地运用符号象征事物,并用符号从事简单的思考活动。

皮亚杰把这种通过符号进行学习的能力称为符号功能(symbolic function)。

1、泛灵论。

认为一切物体都是有灵魂的。例如幼儿觉得踩到小草,小草会疼的。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2、不可逆性。

思维的可逆性是指在头脑中进行思维运算活动。

思维的可逆活动分两种,一种是反演可逆性,认识到改变了形状和方位还可以改变回原状。

另一种是互反可逆性,即两个运算互为逆运算。如A=B,则反运算为B=A;A>B,则反运算A

此阶段幼儿思维是单向思维,例如,问一个幼儿你有哥哥吗?她说有的,问你的哥哥有妹妹吗?她便不知道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3、不能理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在这一阶段中,儿童思维发展的两个典型局限性特点是思维的片面性和我向思维。

通过要求儿童考察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的研究发现,儿童能把握整体,也能分辨两个不同的类别。

但是,当要求他们同时考虑整体和整体的两个组成部分的关系时,儿童多半会给出错误的答案。

这说明他们的思维受眼前的显著知觉特征的局限,而意识不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皮亚杰称之为缺乏层级类概念。

比如孩子早期会因为玩具缺角,就以为它彻底坏掉了,或者“死”掉了。

比如你骂孩子“你真是不行”,他可能不会认为只是这件事“不行”,而是以为“我没用”。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4、以自我为中心。

儿童认识周围的事物只能站在自己的经验中心来理解事物,认识事物。在前运算阶段,儿童还倾向于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事物和进行思考。

皮亚杰将这一思维称为“我向思维”和“自我中心”的思考,即儿童认为别人的思考和运作方式应该与自己的思考完全一致。

这是儿童还没有意识到别人可以有与自己完全不同的思考方式。

皮亚杰认为,当儿童开始认识到这一点时,他们就进入了具体运算阶段。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5、缺乏守恒

皮亚杰著名的“守恒”(conservation)实验揭示了儿童的这一思维特点。

认为当到一个事物的知觉特征发生变化,它的量会改变。

例如,唯有当两根等长的小木棍两端放齐时才认为它们同样长;若把其中一根朝前移一些,就会认为它长一些。

(3)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岁)

儿童大约在5-7岁之间进入具体运算阶段,这一阶段发展最典型的标志就是儿童能够运用符号进行有逻辑的思考活动。

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可以形成对事物的初步符表征,但他们的认知活动还与身体经验密切相关。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而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则在分类、数字处理、时间和空间概念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此时,儿童“自我中心”的程度下降,他们开始克服“片面性”而注意到事物的各个方面,发展了了解他人观点的能力,从而增进了自己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4)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以后)

形式运算阶段的典型特征是抽象思维的发展与完善。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时青少年不再将思维局限于具体的事物上,他们开始运用抽象的概念,能提出合理的假设并进行验证,知道事物的发生有多种可能性,从而使他们的思维具有更大的弹性和复杂性。

此时思维特点如下:

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能够摆脱现实的影响,关注假设的命题,可以对假命题作出逻辑的和富有创造性的反映。

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假设-演绎的方法分为两步,首先提出假设,提出各种可能性;然后进行演绎,寻求可能性中的现实性,寻找正确答案。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二)以人格特征为标准划分年龄阶段

埃里克森是美国著名精神分析医生,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

1950年出版名著《童年期与社会》一书。该书内容广泛,包括精神分析和文化人类学两方面材料。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1.婴儿前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

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

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

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2.婴儿后期(1.5~3岁):自主与害羞的冲突

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

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

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

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3.幼儿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

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当儿童的主动感超过内疚感时,他们就有了"目的"的品质。

埃里克森把目的定义为:“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为幼儿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惩罚的恐惧所限制”。

4.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

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

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

另外,如果儿童养成了过分看重自己的工作的态度,而对其他方面木然处之,这种人的生活是可悲的。

这个阶段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能力品质。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5.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

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

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这种统一性的感觉也是一种不断增强的自信心,一种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内在持续性和统一感(一个人心理上的自我)。

如果这种自我感觉与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觉相称,很明显这将为一个人的生涯增添绚丽的色彩。”

这个阶段良好的品质是诚实品质。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6.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于承担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的风险。

因为与他人发生爱的关系,就是把自己的同一性与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一体。

这里有自我牺牲或损失,只有这样才能在恋爱中建立真正亲密无间的关系,从而获得亲密感,否则将产生孤独感。

埃里克森把爱定义为“压制异性间遗传的对立性而永远相互奉献”。

此阶段良好的品质是爱的品格。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7.成年期(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当一个人顺利地度过了自我同一性时期,以后的岁月终将过上幸福充实的生活,他将生儿育女,关心后代的繁殖和养育。

他认为,生育感有生和育两层含义,一个人即使没生孩子,只要能关心孩子、教育指导孩子也可以具有生育感。

反之没有生育感的人,其人格贫乏和停滞,是一个更为自我关注的人,他们更多考虑自己的需要和利益。

这个阶段良好的品质是关心品质。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8.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当老人们回顾过去时,可能怀着充实的感情与世告别,也可能怀着绝望走向死亡。

自我调整是一种接受自我、承认现实的感受;一种超脱的智慧之感。

如果一个人的自我调整大于绝望,他将获得智慧的品质,埃里克森把它定义为“以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老年人对死亡的态度直接影响下一代儿童时期信任感的形成。

因此,第8阶段和第1阶段首尾相连,构成一个循环或生命的周期。

这个阶段的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智慧、贤明品质。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艾里克森人格理论是指人格的发展应包括机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他根据这三个过程把人格分成八个阶段。

表明一个完整的人生周期,而每个阶段都由敌对冲突或两级对立的矛盾所构成,并形成一种危机。

解决危机会增强自我的力量,形成某种良好的自我品格,人格就会得到健全的发展,有利于个人对环境的适应,反之亦然。

在教育孩子和自我成长的过程中,如果对这个八个阶段有所了解,就会有一些方向,对如何陪伴孩子成长,如何理解父母老年的一些想法有许多帮助。

来自一名活色生香的心理咨询师整理

刘熹微 | No.71

标签: 儿童 皮亚杰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