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革基础教育课程?南师大教授提“小学生必做的100件事”

国家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原有国家课程中新增了一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郝京华是该课程的主要推动者。最近,她提出“小学生必做的100件事”项目课程研究,通过“学习单”形式,指导学校开好综合实践课程。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成为该项目研究的合作学校之一,从今年起开始试点。

郝京华是国家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研制项目负责人,见到她时,她正在朝天宫大成殿前和来自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四年级的学生们一起参观博物馆。

200多名学生分批“触摸历史”,或目光专注,或侧耳倾听,孩子们认真地听讲解员讲述历史小故事,满脸真挚。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郝京华教授说,在国家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新增了一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她和团队将“方案”中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的三条内容主线具化成四大主题:“亲近自然、走入社会、触摸历史、学会生活”,筛选出“小学生必做的100件事”,并设计了学习单和教师指导手册,走进博物馆就是触摸历史板块之一。

“小孩子对历史感受非常重要,如果没有感性的认知,到了初中学习符号东西会觉得非常无聊。小学阶段学历史应该是情境与实物结合。所以触摸历史有几个内容,首先孩子与长辈一起读家里的老照片,第二是对自己家乡的了解,然后了解人是怎么来的,最后还要去国家历史博物馆。”

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成为该项目研究的合作学校之一,从今年起开始推行“四年级必做的八件事”。记者在现场看到,学生们拿着学习单,参观朝天宫古建筑;体验“瓦当小课堂”,在瓷盘上DIY独立创作瓦当……

学校教导处副主任李开斌告诉记者,每位同学都随身带着一张学习单,包括“我心中的镇馆之宝”,经过这次参观所了解到的历史和人物故事。通过前期查资料,现场探馆,更好地了解家乡的历史。“带着这样一种目标来学习,会发现同学们不再像以往那样走马观花参观,他们更愿意去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无独有偶,去年教育部和国家文物局也联合发布《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提速博物馆“进”校园。

《意见》提到,要开发博物馆系列活动课程,结合中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学校教育教学需要,充分挖掘博物馆资源,研究开发自然类、历史类、科技类等系列活动课程。要制作博物馆手册、导览图、辅助读物、口袋书、动漫等,引导学生利用博物馆资源创造性开展活动、辅助学习,不断探索完备博物馆学习模式,增强博物馆学习效果。

“小时候,我妈妈经常带我来朝天宫参观游玩,但今天了解的知识比我以往知道得要多得多。”四(3)班于子轩说,“在讲解员老师的带领下,我发现家乡南京不仅现在很美丽,她的历史更吸引我!”

“冠是他的帽子,冠上的梁表示他的官衔大小。官服上有一块40厘米的织物,叫做‘补子’,这可是人物身份的象征呢!”四(2)班的曹伊米上完了体验课,举着她在博物馆老师指导下画的《明朝服饰知多少》的作品,开心地介绍起来。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李开斌说,南京市博物总馆与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签订 “馆校合作”,“我们的学生可以定期来参观,也会有专家老师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在综合实践活动方面,南外仙林分校早已做出了尝试,如在“校园一日实践”中,学生体验农场、食堂等各种校园服务岗位;在财经素养课程中,学生会尝试通过自己的方式去挣钱;在德育系列课程中,学生要通过文明问候和表达感谢获得“笑脸贴”;每学期的期末最后一周,老师带领学生开展“主题研究性学习”。

除了“小学生必做的100件事”之外,目前郝京华教授和团队正在编写中国传统文化中的STEAM课程,这些都将在校园中推广。

“古琴、船……那时候真正是文化自信。你看那些编钟,才知道两千多年前钟有十二音律,其实是青铜配方的变化。这就是传统文化中的STEAM,一共有十几个主题,目前已经有七八本了。” 郝京华说。

更多详细报道,欢迎收听江苏新闻广播(南京地区FM93.7,苏南地区FM95.3)的各档节目,《江苏新闻联播》07:00-07:30《新闻早高峰》07:30-09:00《新闻晚高峰》18:00-19:00。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沈杨 通讯员/郝也 编辑/赵梦琰)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