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再小的平台 也能成为品牌
王大中,1935年3月2日出生于河北省昌黎县。他是中国核反应堆工程与核安全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原校长。
1935年是日军占领昌黎的第三年,时局兵荒马乱。幼年时,王大中随父母迁居天津生活。
中学时代,王大中就读于著名的南开中学——周恩来的母校。王大中曾深情回忆:“我在南开中学度过了人生最难忘、最珍贵的时光。母校严谨的学风、老师诲人不倦的教导,让我受到严格训练,明确了人生志向,选择了献身祖国科技事业的道路。”1953年,他考入了清华大学机械系。
1955年,清华大学成立了我国第一个为国家培养原子能科学技术人才的核工程系——工程物理系。这年,王大中读完机械系大二课程后,转入了工程物理系的核反应堆专业第一个班。1958年王大中毕业留校,参加了我国第一座2兆瓦屏蔽试验反应堆和原子能科学技术研究。
王大中于1982年获得联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院长、国家863高科技计划能源领域首届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核安全局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1994年1月至2003年4月任清华大学校长。现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名誉主任。
1994年,王大中履新校长,开始了十年的清华大学治校征程。他花了大半年时间调研各院系情况,组团考察国际一流大学的教育模式,明晰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总方向、总部署。他秉持着“发展工科优势,加速理科、人文社会学科和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力争在生命科学和医学方面有所突破”的办学思路,调整了全校的学科结构,重点发展了信息、生命科学、能源等一批新型学科群,为清华铺就了的蒸蒸日上的宽广的道路。 他还邀请了杨振宁等学术大师来到清华任教,开阔了清华的国际化视野,带动了优秀学术的凝聚力。
《跨越世纪清华梦——王大中校长十年启示录》是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校级出版物,2015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展现了王大中主持实施清华大学的改革发展战略,及其为清华大学的快速发展付出的心血和贡献。
王中大主要专业成就:80年代,主持领导建成了世界首座一体化壳式核供热堆-5兆瓦低温核供热堆,开创了我国核能供热的新领域。近20年来,积极倡导并主持领导高温气冷堆的研究与发展,于2000年建成世界首座模块式球床高温气冷堆-10兆瓦高温气冷实验堆。
王大中院士曾获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发明专利;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发明二等奖、国家发明专利金奖、香港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他还荣获了香港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澳门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和法国巴黎中央大学的名誉博士学位。
十年的清华大学校长生涯,使王大中成了一位教育家,著有《王大中教育文集》。他为中国培育了一大批的优秀人才。截至2016年,王大中已经培养超过15名博士、11名硕士。可以说,他的一辈子为中国教育和核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王中大还热心科普教育,做客“学术人生”讲坛;关心青少年科学教育,曾为九江一中题词。
清华新闻网评价王大中:在工作局面看似忙乱的时候,他以清醒的思路和有序的安排把握住前进的方向。和他在一起,清华人强烈地感到:作为一校之长,他在前面拉自己,在后面推自己,他鼓励大家跳跃、奔跑,去摘取更诱人的果实。
中国科学院院士邱勇评价他:王大中校长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倾心、全心育人的教育情怀,丰富的教育思想,勇于开拓创新的改革精神,同时更是一位平易近人、具有学者气质人格魅力的领导者。
虽然王大中先生在昌黎的生活很短暂,但昌黎这块充满灵性的大地生养了他。他将是昌黎人永远的骄傲和楷模!
说明:
1、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