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知局等四部门发布推动科研组织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
为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贯彻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知识产权强国战略,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支撑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更好地服务科技工作者,充分发挥知识产权激励科技创新、保障成果权益、支撑治理体系的制度性作用,推动科研组织高质量发展,国知局等四部门发布推动科研组织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意见要求在科研组织创新体系建设工作推进和实践探索中,要把握好以下重要原则:一是聚焦保护创新,坚持“四个面向”,围绕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积极部署和统筹谋划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支撑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二是深化改革发展,加快科研组织体制机制改革,根据科研组织不同类型精准施策,进一步扩大科研组织和科研人员自主权,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权益分配激励机制,强化知识产权制度运用和权利经营,促进创新要素自主有序流动、高效配置。三是优化战略布局,牢牢把握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坚持布局优先、质量取胜,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培育高价值专利组合,形成与科研组织创新能力、技术市场前景相匹配的知识产权战略布局。四是强化高效运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搭建科研组织知识产权运营体系,加强科研组织与各类创新主体和市场主体的深度合作,打造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新模式新机制,实现知识产权运用效益最大化。(摘编自国家知识产权局)
2
2021年强基计划正式启动。
近期,国内高校陆续出台2021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这也标志着2021年强基计划招生录取工作正式启动。而相比2020年,今年大多数高校在入围比例方面有所扩大,且增加了出分前考试确认环节。3月30日,北京理工大学在国内率先公布了《2021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由此也正式拉开了今年强基计划招生的序幕。3月31日,西安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重庆大学等高校紧随其后,也相继发布了招生简章。综合上述高校目前所发布的招生简章,今年强基计划政策整体与往年相差不大,其报名时间多集中在4月8日~30日,招生科目也大多聚焦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除此之外,今年武汉大学首次将基础医学专业纳入强基计划。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作为强基计划的实施“元年”,却出现了大量高分考生入围后弃考、低分考生又不能入围的现象,最终导致很多高校强基计划招生不满。为了避免上述情况再次发生,今年多所高校在招生政策上进行了针对性的调整。比如在强基计划的入围比例上,2020年各校所规定的入围比例多为3:1或4:1,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所规定的入围比例最高,为5:1。而今年,重庆大学、兰州大学规定入围比例均达到了6:1。事实上,相比2020年,大多数高校所规定的入围比例均有所扩大。此外,今年各高校在强基计划的招生简章中均新增了出分前考生确认环节。该环节规定,在高考分数公布后,报名强基计划的考生需进入系统完成考生确认环节,并签订承诺书。(摘编自《中国科学报》)
3
《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发布。
经国家语委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审定委员会审定,《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GF0025-2021)近日由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作为国家语委语言文字规范自2021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标准》由教育部中外语言合作交流中心组织研制,借鉴参考了10余种较有影响的国际语言标准,并对国内外大中小学及其他各类教育机构开展国际中文教育教学实际情况进行了广泛调研,充分征求国内外专家等各有关方面的意见建议,经反复论证、多次修改后完成。《标准》将学习者中文水平分为“三等九级”,并以音节、汉字、词汇、语法四种语言基本要素构成“四维基准”,以言语交际能力、话题任务内容和语言量化指标形成三个评价维度,以中文听、说、读、写、译作为五项语言技能,从而准确标定学习者的中文水平。《标准》适用于国际中文教育的学习、教学、测试与评估,为开展国际中文教育的各类学校、机构和企事业单位提供规范性参考。《标准》的发布,将成为国际中文相关标准化、规范化语言考试的命题依据以及各种中文教学与学习创新型评价的基础性依据,也将为世界各地国际中文教育的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课程测试提供参考,还将为“互联网+”时代国际中文教育的各种新模式、新平台的构建提供重要依据。(摘编自教育部网站)
4
教育部:高校需配备一名就业信息员。
4月7日记者从教育部获悉,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信息报送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信息报送工作,对于及时研判就业形势、掌握就业创业工作进展、科学制定政策措施具有重要意义。通知指出,建立就业信息员队伍。各地各高校要高度重视就业创业信息报送工作,指定1名工作人员作为就业信息员,具体负责本单位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信息的汇集和报送工作。通知要求,报送就业创业信息主要包括:领导重视方面,各省级党委、政府负责同志和教育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关心、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狠抓落实情况;工作进展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展情况、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建议;工作举措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拓展、指导服务、困难帮扶、投入保障等方面重大政策措施及成效,具有推广价值的典型经验;应急处置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突发事件及重大紧急情况,对媒体等反映就业问题的核查处理情况。(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5
教育部副部长钟登华出席九个人口大国(E9)教育部长在线磋商会。
4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孟加拉国联合在线举行九个人口大国教育部长在线磋商会。教育部副部长钟登华出席会议并发言。钟登华指出,中国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支撑和引领,一直在持续推进。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部署,发布一系列文件,深入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二是加快普及网络教学环境,全国学校互联网接入率已达100%,95.2%的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室。三是建立多方参与的投入机制,基本建成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让偏远地区的孩子、残疾儿童通过互联网也能获得公平优质的教育。四是推动教育创新,注重信息素养培育,构建平等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钟登华强调,新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教育重任在肩,自身也必将发生革命性变革。中国愿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与各国加强政策对话,推动互学互鉴,共同促进落实教育信息化《青岛宣言》、人工智能与教育《北京共识》、慕课发展《北京宣言》,共享技术、教学资源,打造数字教育共同体,推进落实2030年教育议程,携手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摘编自教育部网站)
6
2021年义务教育阶段中央“特岗计划”招聘工作启动。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2021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师厅〔2021〕1号),全国计划招聘特岗教师84330名。《通知》明确,2021年,中央“特岗计划”仍面向中西部省份实施,重点向“三区三州”、原脱贫攻坚挂牌督战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等地区倾斜;重点为乡村学校补充特岗教师,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体音美、外语、信息技术等紧缺薄弱学科教师的补充。《通知》要求,各地要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招聘工作,及时广泛发布招聘信息,尽早开展2021年特岗教师公开招聘工作,一次性招考未完成计划的省份,可以按规定依次递补录用或者调剂计划组织二次招考。边远艰苦贫困地区和急需紧缺专业的特岗教师招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适当降低开考比例、或不设开考比例,采取面试、直接考察的方式公开招聘,划定成绩合格线。对于特别边远艰苦、教师流失较严重的地区可向本地生源倾斜。要切实做好特岗教师待遇保障,确保特岗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保证三年服务期满、考核合格且愿意留任的特岗教师及时入编并落实工作岗位。(摘编自教育部网站)
7
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教育战线做好疫苗接种工作。
近日,记者从教育部获悉,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积极主动配合当地做好疫苗接种工作。通知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在当地党委和政府领导下,将疫苗接种工作纳入属地管理,切实履行责任,按照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总体方案》要求,结合本地本校实际,配合当地卫生健康部门,合理规划接种节奏和接种进度,分批次稳妥有序组织、指导、协调推进本地本校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加强工作部署,强化责任担当,层层压实责任。通知要求做好服务保障。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加强疫苗接种服务保障工作,积极发挥组织优势,做到对本地本校疫苗接种工作“底数清、情况明、信息通”,主动配合做好师生疫苗接种预约。按照临时接种点设置要求,提供学校医务室、体育场馆等固定房屋设置或搭建临时帐篷等设置为临时接种点,为接种单位或医疗机构派出接种人员提供必要的便利。(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8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调研广西、安徽教育工作。
近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先后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安徽省调研教育综合改革、教育系统党史学习教育情况。陈宝生强调,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做好今年教育工作意义重大。一要抓好高等教育结构优化。要围绕国家战略,更好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二要抓好职业教育提质赋能。以就业和能力为导向,培养建设技能型社会的主力军。三要抓好基础教育优质均衡。推进教育优质资源均衡配置,由县域均衡向市域均衡发展,用公平支撑质量,用质量牵引公平。四要做好教育信息化建设。既做好硬件建设,也做好软件支撑,提升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五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其作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落实在细节上、课程中、教材里。六要建立良好教育生态。树立问题导向,切实抓好手机、作业、睡眠、读物、体质管理等“五项管理”改革,为教育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生态环境。七要抓好师资队伍师德、师风、师能“三师”建设。严格落实教师职业行为“十不准”,加强教师专业化训练,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摘编自教育部网站)
9
习近平致信祝贺厦门大学建校100周年。
国家主席习近平4月6日致信祝贺厦门大学建校100周年,向全体师生员工和海内外校友致以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习近平在贺信中指出,厦门大学是一所具有光荣传统的大学。100年来,学校秉持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的立校志向,形成了“爱国、革命、自强、科学”的优良校风,打造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作出了积极贡献。习近平强调,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希望厦门大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与时俱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全面提升服务区域发展和国家战略能力,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摘编自教育部网站)
10
天津:让大学科技园成为高校成果转化“首站”。
日前,天津加快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指导意见出台。天津将发挥高校和所在区“双主体”作用,提升大学科技园成果转化、创业孵化、集聚资源、培育人才和协同创新等核心功能,使其成为高校成果转化“首站”、区域创新创业“核心孵化园”和新兴产业“策源地”。按照国家级、市级和培育级三个梯次,天津将依托高校学科优势,结合所在区发展定位和产业布局,以“一校一园”“一校多园”“多校一园”等模式建设大学科技园。在高校资源密集的区建设有区域特色的大学科技园;鼓励有条件的科研院所自建或参建大学科技园;支持京冀高校在天津建设大学科技园分园。实行“一园一策”,成熟一个认定一个。推动“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城市社区”三区联动,促进高校创新资源与社会资源汇聚融合,实现大学和区域协同融合发展。鼓励集约用地、复合用地,盘活周边空置楼宇、老旧厂房等存量资源,为创新创业和产业转型发展提供空间。围绕大学科技园推进高品质、低成本社区建设,在居住、交通、教育、医疗等方面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创业便捷、生活便利的配套服务,形成宜创、宜业、宜居的创新创业环境。(摘编自中国教育新闻网)
11
国家知识产权局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签约共建知识产权研究院。
3月30日,国家知识产权局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作共建知识产权研究院框架协议在京签署。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指出,此次合作共建是双方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国和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举措,希望双方在共建工作中共同落实好中央的新部署,贡献知识产权新理论,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努力打造知识产权研究领域的新标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包信和表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长期以来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此次合作共建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知识产权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创新之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将发挥自身优势,在知识产权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上发力,为知识产权事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摘编自国家知识产权局)
12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邱水平率团赴上海、浙江、湖南、江西 推进北大与地方合作。
3月29日-4月2日,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邱水平率团访问上海市、浙江省、湖南省、江西省,拜会主要领导、推进校地合作项目、考察地方研究院建设,并出席选调生座谈会。3月29日,北京大学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就“北京大学上海临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项目进行合作签约。3月31日上午,浙江省政府与北京大学续签《浙江省人民政府北京大学战略合作协议》。4月1日,邱水平一行拜会湖南省委书记许达哲和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吴桂英。邱水平表示,北京大学将与长沙携手服务国家战略实施,深化市校合作,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形成稳定长期的全面战略合作关系、结出更加丰硕的合作成果,形成高校服务地方发展、地方助推高校创新的良好格局。4月2日,邱水平一行赴南昌出席北京大学南昌创新研究院揭牌仪式。北京大学南昌创新研究院作为江西省、南昌市与北京大学合作实施载体,定位为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摘编自北京大学新闻网)
13
浙江大学党委书记任少波赴义乌调研 签署市校合作补充协议。
4月2日,浙江大学党委书记任少波赴义乌调研,围绕市校合作开展座谈交流,进一步推动浙大四院、“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和国际健康医学研究院“三院一体”建设,推动双方合作迈向新征程。根据协议,双方将各自就政策、人才、学科、财政等方面全力支持浙大四院实现跨越式发展。任少波表示,未来浙大医学布局要拔高站位,打造区域医学健康新高地,不断推进医疗服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三驾马车”齐头并进,实现良性循环;要提质增效,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强化人才引育能力,培育引领性创新成果;要改革创新,建设市校合作新样板,加强三院之间的一体化发展,完善与义乌市的常态化沟通机制。学校将全力推进“三院一体”建设,为浙江“重要窗口”“共同富裕示范区”和现代化先行省建设作出积极贡献。(摘编自浙江大学新闻网)
14
复旦大学中国金融法治研究院成立。
3月30日,复旦大学中国金融法治研究院成立。作为研究院的承建单位,复旦大学将在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上海金融法院的支持下,高起点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亚洲领先的金融法治研究机构。早在2017年,复旦大学就有建设金融法治研究高端平台的初步构想,并与上海高院等机构沟通。2020年夏,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上海高院和上海金融法院共同发起,希望可以联合高校共同研究金融改革的热点痛点问题。2020年9月,选定复旦为研究院承建单位。此次,复旦大学得到了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和上海金融法院的大力支持,得以成立中国金融法治研究院,是学校服务中国金融法治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一大契机。希望在各个合作机构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校内外精诚合作,产生优秀成果,培养创新人才,为促进我国金融法治建设、为在新发展阶段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为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做出复旦应有的贡献。(摘编自复旦大学新闻网)
15
浙江大学成立数字法治研究院。
3月27日,浙江大学数字法治研究院成立仪式举行,各方携手探寻法治研究的新方向、新形态、新合作。浙江大学数字法治研究院由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浙江省人民检察院、浙江大学合作共建,是全国一家专门以数字法治为研究对象的智库机构。研究院将汇聚各方优势,开展数字法治领域的合作研究,夯实数字法学的理论基础,推进数字法院、数字检察的迭代升级,积极助力信息时代的中国司法体制改革,打造数字法治示范区,为全球的数字法治建设提供“中国方案”。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期待研究院主动服务法治中国建设,加快构建研究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力量;主动引领创新范式转型,加快探求传统法学研究迭代的跃迁路径;主动把握数字法治规律,加快打造我国法学创新发展的前沿高地,以务实研究不断拓展法治新视野、提出研究新命题、形成战略新成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更多原创贡献。(摘编自浙江大学新闻网)
16
北师大与天津师大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
4月1日,北京师范大学与天津师范大学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北师大举行。此次两校战略合作将加强双方在教育学、心理学、世界史、地理学等学科建设上的合作,共同探讨学部制改革发展机制、制定相关学科发展规划,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共建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师范大学脑成像中心和北京师范大学全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2011协同创新中心天津分中心,协同申报和承担相关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共同承接面向天津市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两中心均设置在天津师范大学校内;互聘优秀学科带头人,互派学术骨干和挂职管理干部;联合开展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建设和研究项目的深度合作,共同承办世界汉语教学学会高端学术活动和“国际中文教育专栏”;建立本、硕、博联合培养机制,支持各自教育集团探讨开展广泛合作。(摘编自天津师范大学新闻网)
17
清华与港中大合办经济学本科双学位课程 今年起招生。
近日,清华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CUHK)将合办经济学双学位本科(四年制)课程,2021年起正式招生、授课。被录取的学生在完成联合培训课程并达到两所大学各自学位要求后,可分别获得清华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颁发的学士学位证书。该双学位课程将采用全英语教学,入读学生将在清华和港中大各接受两年教育。负责该课程项目的大多数教职人员都有海外著名大学博士学位背景。该课程项目中,港中大所授课程涵盖国际经济的重要议题,清华所授课程则涉及高级经济学。该课程项目计划每年录取24名本科生,任教的教职员达30人。该课程项目计划招收来自中国大陆和港澳台的学生,以及国际学生。港中大还表示,通过大学联招或非香港本地收生计划录取的每位一年级生都有资格申请入学奖学金。此外,港中大和清华共同成立了一个管理委员会,力求促进新生更快适应课程和两地校园生活。(摘编自清华大学新闻网)
18
绍兴文理学院: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模式——芯片业界精英站上大学讲台。
绍兴文理学院的“业界精英进课堂”活动,起初源于学校部分二级学院专业教师的“自由发挥”,邀请众多业界大咖走上本科生课堂讲台,深受学生好评。学校总结各学院经验,提供政策、资金保障,使之成为学校特色教学活动的一张“金名片”。据悉,集成电路产业学院开展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以多种形式共同培养具有卓越创新能力的集成电路应用人才。学院聘请专家加入专业建设委员会,为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课程开设与实验室建设身体力行,建言献策。部分专家受聘成为本科生、研究生导师,全面接手学生的科研立项、学科竞赛、创业创新、毕业设计,就业深造等教学环节。此外,学校以现有教学示范中心为基础,联合企业共建生产实训中心,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并多次承担企业员工的培训工作;企业作为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根据岗位用工需求,安排学生实习,并委派技术人员与学校指导教师共同完成指导工作。(摘编自《人民日报》)
19
新加坡持续推进可持续发展绿色教育。
根据新加坡《2030年绿色计划》中的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新加坡教育部将携手学校与教育机构共同推广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增强学生对环境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通过引入生态管理项目(ESP)、选拔可持续性概念实验试点学校、建立面向公众倡导与宣传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科学中心、在已有基础上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高等院校四种方式,为那一抹绿色生态努力。据悉,该项目将建立在所有学校的环境保护工作基础上,在4Cs,即课程(Curriculum)、校园(Campus)、文化(Culture)和社区(Community)方面进行改善与努力。从增加课程中可持续性的理念教育到增强学校基础设施的可持续性功能,从鼓励学生养成日常可持续性的生活习惯,到利用社区伙伴关系增加对环保工作及环保志愿者的认识与参与机会,建立起完善的项目实践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20
美国政府提出2500亿美元科研投资计划。
据美国《科学》杂志网站日前报道,美国总统拜登提议,在未来几年内为美国的科研机构投入2500亿美元,以重建美国基础设施、创造就业机会。其中1800亿美元专门用于资助“面向未来的研发和技术”;另外700亿美元用于与研究相关的领域——从防治流行病到支持农村地区创新等。具体而言,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将获得500亿美元。上周美国众议院科学委员会提出了一项立法,计划未来5年为NSF拨付720亿美元,其中130亿美元拨付给名为“科学与工程解决方案”的新理事会。大约400亿美元将用于升级国家研究设施,包括联邦实验室和全国大学的实验室。其中一半捐给少数民族服务机构,包括100多所历史悠久的黑人学院和大学(HBCUs)。拜登还呼吁成立一个新的隶属于HBCU的国家气候研究实验室。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目前每年的预算为10亿美元,未来一段时间将获得140亿美元,以推进其使命。该计划要求美国商务部将这笔资金用于“将产业界、学术界和政府机构聚集在一起,推进对未来竞争力至关重要的技术和能力”。拜登还将把目前投资额为1.5亿美元的“制造业扩展伙伴关系”的规模扩大4倍,资助生产高科技产品的中小企业。(摘编自《科技日报》)
编者 | 姜洁,同济大学发展规划研究中心政策研究专员
播音 | 宁兴
编辑 | Alice
来源 | 里瑟琦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