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生太多影响国家发展?专家:教育质量和就业确实不如理工科

正观记者 张香梅 实习生 杨洁

近日,央行官方微信发布了一篇名为《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的工作论文。文章提到,要认识到教育和科技进步难以弥补人口的下降,应全面放开和鼓励生育。同时论文中还提出,要重视理工科教育,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

上述工作论文一经发出即引发热议,文章有关“文科生太多”的观点引发舆论关注。有网友认为,文章涉嫌对文科生的歧视,文中传达出“文科生太多影响国家发展”的看法。有文科生“现身说法”称自己收入并不低,“不背这口锅”。另有网友表示,论文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文科生之困”这一问题,引人深思。

论文作者均为经济学博士 “歧视说”不攻自破

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吗?4月20日,正观新闻记者联系到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对于网友质疑文章观点涉嫌对文科生的歧视,熊丙奇表示:“四名论文作者均为经济学博士,经济学也属于“文科范畴”,“歧视说”不攻自破。”

他认为,“文科生太多”和具体到每个文科生,是完全不同的。从高等教育的结构看,理工科、人文社会学科的人才培养规模,确实需要保持合理的比例。如果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脱节,就会导致就业难。

熊丙奇表示,需要进一步分析的就是,我国文科专业毕业生,是不是就业更难?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是不是文科生太多?从就业现实看,相对而言,我国高校的文科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更为严峻。麦可思《2019年就业蓝皮书》列出的就业率高、薪资好的“绿牌专业”,包括信息安全、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等,这些均为理工科专业;而就业率较低、收入和就业满意度不高的“红牌专业”,包括绘画、历史学、应用心理学、音乐表演等,则属于文科专业。

广东省《2018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也显示,在12个学科门类中,就业与专业相关度最低的四个学科,分别是哲学类、历史学类、农学类和文学类。文史哲三类学科毕业研究生的平均月薪也都未达到毕业研究生的平均水平。

快速扩招使得人才质量缺乏保障

文科专业为何就业更难?熊丙奇认为,这一问题主要有两方面因素。一是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在过去20年中快速扩大。在高等教育规模扩大过程中,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扩招远远超过理工科专业,一种解释是,人文社会科学专业扩招更容易,不需要专任师资和专业实验室。这确实带来文科生多的现实问题。

二是快速扩招带来的人才质量质量缺乏保障的问题,我国理工科教育也存在质量保障问题。理工科学生的大学课程难度更大,要求也更高,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学生,则反映学习更为轻松,这也是一些高中毕业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更愿意选择文科专业的原因,近年来的高考志愿填报中,存在“逃离理工科”的现象。

早在十年前,“逃离理工科”就引起我国社会舆论关注。中国1998年工学招生占本科总招生数的比例为41%,2010年下降至33%,其中与制造业相关的工科类专业招生数只占全国总招生数的20%。

但是,由于“逃离理工科”是一个涉及到大学扩大招生规模、增设新专业、学生选择专业等诸多因素的复杂问题,有人认为这不是一个问题,也有人认为这是对文科的陈见,并没有引起深入思考。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质量要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熊丙奇提出,我国高等教育中,理工科究竟应该占怎样的比例才合适,当前的文科专业及招生、培养规模是否过大,这是需要严肃对待的。这并不涉及学科歧视,而是关系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质量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问题,需要有对这一问题的深入分析,而不是停留在打口水仗上。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央行工作论文中提出的“文科生太多”的观点之所以引发热议,就恰恰说明了它是存在争议的,“我个人是不认同的”,我国应该重视的是文科生的质量而非数量。当下确实存在文科生教育质量不及理工科教育质量的问题,文科生也面临着就业难的现实问题,但这不应该片面地理解为是“文科生太多”的问题。

储朝晖表示,在招生方面,文理科的比例应该如何分配,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怎样才能与社会发展不脱节,实现良性促进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多方面、全方位地研究。

编辑:黄志航

统筹:石闯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