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任十年,坚持不扩招、不圈地,被称“最牛大学校长”

一所大学的成长,离不开优秀的校长。遇到一位好校长,学校就会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尤其是一些重点大学的校长,其履职经历,就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缩影。近段时间,我在介绍一些国内著名的大学校长,让大家通过不一样的视角,了解高校和高教。

今天要和大家聊的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前校长朱清时。1994年,他回到母校中科大任教,四年里,仕途一路通畅,在1998年6月出任中科大校长。

在主政中科大十年时间里,他坚持中科大走“精英化道路”,不追随潮流搞扩招、搞圈地,力推“去行政化”和“教授治校”。在外界看来,他是教育界的良心,公开举起教育改革的大旗,被公众给予厚望,但中科大校内对他的争议,持续至今,有人称他是“称职的学者、不称职的校长”。

四年不到的时间,从老师晋升为一校之长

1968年,朱清时从中科大近代物理系毕业,之后一直在青海工作。1984年,调往大连工作。1991年,时年45岁的朱清时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成为当时新中国培养的最年轻的学部委员。

1994年,受中科大时任化学物理系主任俞书勤的邀请,回到母校中科大化学系任教。1996年上半年,中科大化学系升格为化学与材料学院,朱清时出任院长,几个月后,他在职务上更进一步,出任中科大副校长。

1998年6月,在担任副校长两年不到后,朱清时由副转正,出任中科大校长。就这样,在四年不到的时间里,朱清时就从一名老师,迅速转变为一校之长。

逆社会大潮,不扩招、不圈地

按照朱清时领导制定的建设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规划,到2018年中科大建校六十周年前后,学校要建设成为规模适度、质量优异、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2000年3月召开的中科大第三次发展工作会议,再次定下中科大发展的调子,保持“规模适度”。

2001年中科大本科招生1860人,相比90年代初的每年约900人,已经有了明显增加。但相较于国内其他高校的扩招大潮,简直不值一提。

朱清时认为,无节制的扩招,必然会带来教学质量的下降,加上学生宿舍、教室、实验室、师资等多方面的紧缺,在2001年之后的五年时间里,中科大逆高等教育界的扩招大潮而行,坚持每年只招收1860人,不再扩招。

不但拒绝招生扩招,朱清时在资源、学科建设等方面,也是推行“收缩战略”。比如安徽给中科大预留土地,并答应给予其贷款,被拒绝。

比如集中资源发展理科,弱势工科建设。对此,有人戏称,收缩工科后的中科大应该去掉技术两字,改叫“中国科学大学”。

在他第二个任期内,不少的重点高校都在搞兼并,搞扩张,兴办学院,大兴土木,而中科大并没什么大动作,甚至连老校区都没怎么拆建。而这些,遭到不少人的质疑和反对。

一边被质疑,一边被盛赞

一篇题为《朱清时校长的战略错误》曾引起热议,文中称,朱清时是犯下“战略错误”的。比如在全国高校一片扩张浪潮的背景下,选择了战略收缩,未能在校舍、教学设施上扩张,使扩招后的中科大压力重重。

还有,学科布局上光重视理化,使得中科大和其他重点大学的差距越拉越大。确实,在他任内,清华、北大、上海交大、复旦等都是在走全面扩张的路线,强化了自己的弱势学科。

但在公众层面,朱清时却被称为“教育界的良心”。他会公开批评学术造假风气,会公开反对大学无限制扩招,甚至公开批评教育部领导的教学评估。

在整个大环境如此的情况下,他能够站出来勇敢发声,自然能够赢得喝彩。但也有人提出,他说的这些,哪个校长不知道,可是他过过嘴瘾有什么用?得罪了教育部,不是更难做吗?

事实上,他在中科大任上推行的去行政化和教授治校,即使到后来他又担任南方科大校长后,这场改革基本还是以失败而告终,“铁板还是没被撼动”。

人无完人,或许不少外界人士对他的这个评价,是贴切的,“是个成功的学者,但不是一个成功的校长”。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