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一盒饭,换得30年后的一个高级职称,同事:天价盒饭。
和大家讲一个真实的和高级职称有关的故事。故事主人公是我读初中时教地理的张老师。张老师以一盒饭换得了一个中学高级职称的故事,至今仍在学校流传。
01
说张老师是地理老师其实不确切,张老师在当时的乡镇初中学历是最高的,他是正儿八经读了四年本科毕业的,母校是响当当的南京大学。早年一直教高复班语文,后来高复班撤销,就进入初中教语文了。当我读初中时,张老师只是在语文教师紧张时,会教一个班语文,但总是教不了多少天,又转教地理了,当时作为学生的我始终搞不清原因。
待到我进入母校工作那年,学额暴涨,一个年级要达到10个班级,语文老师实在缺,学校又启用了张老师,我有机会和张老师在同一战壕里为语文而战。一学期下来,张老师的教学成绩垫底,而且差距不小,此时我才知道张老师一直被撤换的原因了。同事们经常取笑他,满腹经纶,怎么就教不好学生呢?当时年轻气盛的我自然也很是瞧不起张老师。
02
有一次语文教研活动,张老师开课,语文组老师全员听课。其他老师对张老师很是不以为然,我一开始也以为教学质量很差的老师能上出什么好的语文课?但静下心来一听,深感张老师的教学水平远在我们语文组所有老师之上。
课后向张老师请教,张老师也热情为我解答。我至今记得张老师和我说,语文课岂能简单教课文?语文课重在发展学生思维,语文课旨在解决学生的生活实际问题。听听,这样的言论是多年后新课程改革时才出现的声音,而张老师当时就具备这样的思想意识了。
可惜,张老师超前的意识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益处,只给他带来了许多的烦恼。因为教学质量一直很差劲,作为一位名牌大学毕业的本科生,在职称评审中连最基本的报名资格都没有。眼看没几年就要退休了,和张老师同龄的早已经评上高级教师了,唯有他成了资历最老的一级教师。
03
那一年职称评审,张老师又不在学校高级教师推荐名单中,同事们对此毫不惊讶。但是,这一年张老师大胆找到校长,要求把他的名字加入到推荐名单中。校长说,加入了也没用,你不可能评上的。张老师说,这个你别管,我只要你推荐。
校长和张老师是多年的老同事了,也觉得张老师一直评不上高级教师很可惜,好在当时高级教师评审没有现在这样严格,推不推荐都是学校说了算,能不能评上是县教育局说了算。校长也乐得做个好人,反正评不上也怪不到他头上。于是张老师也就推荐到了县教育局。
谁料,职称结果公布,张老师赫然中了!同事们深感奇怪,问张老师是怎么一回事,张老师呵呵两声不作答。大家都是疑窦丛生,但也无法打听到内情。高级评上的第三年,张老师也就退休了。
04
随着张老师退休,校长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揭秘了张老师评上高级教师的内幕。原来假如按照条件,张老师估计是没戏的。但当时的县教育局一把手局长和张老师曾经有过一段渊源。
张老师大学毕业后曾经分配在一所极其偏僻的乡镇初中教书,一到晚上整个学校就他一人。中午在学校食堂吃饭,同时多打一点饭菜作为晚餐,生活很是单调艰苦。工作的第二年来了一位新教师,当时的领导和张老师说,小张,今天有一位新教师要来报到,不知什么时候到,到时你接待安顿一下哦。
张老师自然是记住了领导的嘱咐,但是等到放学新教师也没到。一直到了上灯时分,才有一位瘦瘦高高的小伙子来到了张老师的宿舍,自我介绍是新来的李老师。原来这个乡镇实在太偏僻,一天只有一班公交车,小李老师错过了公交车,就一路步行走来了。
看着疲惫不堪的小李老师,张老师不假思索把中午打好的一盒饭给了小李老师吃。小李老师显然很饿了,拿起来就一阵风卷残云,只吃到打饱嗝。张老师和小李老师同事了一年,后来都调走了;在交通信息不通畅的当年,两人没有了任何联系。
05
对张老师来说,只是换个学校工作而已,工作性质没变;但对小李老师而言完全不一样了,后来小李老师成了李局长,县教育局一把手。一个偶然的机会,也许是上天眷顾张老师,李局长到学校来视察,偶然发现一个熟悉的身影,仔细辨认才发现就是当年的张老师。
两人相见,一阵唏嘘,李局长很是念旧,依然记得张老师的一盒饭,依然很歉疚地说,当年吃掉了你的一盒饭,让你饿了一晚上。两人自然谈了一些工作近况,比如职称之类的事,张老师对职称早已经漠然了,面对当年的小李老师现在实权在握的教育局李局长,张老师根本没有任何想法。
李局长却不这么想,临走时反复关照张老师明年一定要主动申报高级职称。如此,才有了张老师主动找校长的事。后来事情如何发展,根本用不着费心思了。张老师平平常常教了一辈子书,最终以高级教师身份退休也算功德圆满了。
不过,30年前一盒饭换得30年后一个高级职称的故事也就在学校流传开了。同事们说:这真是一盒天价盒饭哦。
如今张老师退休已多年,年事已高,但身体还算硬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