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室里的故事|抑郁背后的母爱情结

从开始的泪流满面,头发蓬乱,衣着随便,到后来的有说有笑,梳理打扮,衣着整齐。唐沁的情绪状态明显改善,丈夫反应她好像变了一个人,而女儿也在妈妈正向情绪的感染下也得到了正向的支持。

咨询室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华康博爱“咨询室里的故事”系列栏目

带你一探究竟

这是华康博爱公众号的第一个案例故事,故事中的人物皆采用化名。

唐沁是华康博爱2010年的一位来访者。她是一位照顾患有“躁狂症”精神病的女儿数十年的母亲。因时常被身后女儿无人照顾而流浪街头的恐怖画面所笼罩,最终心力交瘁,无力继续人生之路而抱着最后一线希望走进了华康博爱的心理咨询室。

01

主诉概述

唐沁的女儿小雨14岁,在校初中一年级学生,人长得清秀俊俏,聪慧好学,是班级的三好学生,全家人对小小年纪的她寄托了的美好期望,盼望着她早日登上清华北大高等学府的门槛。谁知,一次乘坐公共汽车所发生的意外事故无情的击碎了她所有的美梦......

小雨在那次事故中精神受到严重创伤,被深圳康宁医院诊断为“躁狂症”。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住院治疗后,因经济困难后选择出院服药康复。在那段时间里,小雨的病情很难控制,时常发作,唐沁不得不辞去心爱的工作,全职看护女儿。

开始的看护工作虽然很累人,唐沁总是尽心尽职,从早到晚不知疲倦地围着女儿转。那时的她心中有一个信念:只要让女儿好好吃药,配合医生积极治疗,看好女儿不要出事,总有一天女儿会好起来的。

虽说这个愿望太理想化,但对不了解精神病理学的母亲来说确实给她的生活带来了一段稳定期。

但可想而知的是,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疗效的反反复复以及女儿一年又一年的向成年人过度,加之自己对精神病知识的逐渐了解......这一切的一切,都使得唐沁所背负的压力同自己的岁数一样只增不减,越来越大。

唐沁越来越焦虑:女儿都21岁了,药也吃了几箩筐,病还是那个样,只能控制不能治愈,看来治好的希望太渺茫了。

面对女儿一不能工作,二不能嫁人,三需要人看护这个现实,唐沁时常在想:自己活着的时候还能照顾她,如果自己有一天去了女儿该怎么办?每每想到这些,唐沁满脑子就会不断地浮现一幕幕恐怖画面:女儿像流落街头的精神病人一样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夜宿桥底,最终悲惨死去。

这些恐惧画面时时刻刻地笼罩着她,每每想到便泪流满面,痛苦万分。内心的悔恨、内疚、谴责的声音一遍遍的逼问着她,将来怎么能够忍心撒手人寰,离女儿而去。

这些画面刺激着她的情感,刺痛着她的心脏。一阵阵如潮水般涌来的无能感、无望感时常折磨着她,丈夫看在眼里痛在心上,曾多次开导让她想开点,但都无济于事。长此以往,唐沁走向了抑郁之路......

02

咨询历程

一个周二的下午,唐沁在咨询助理的指引下推开了华康博爱咨询室的门。

站在我面前的是一个瘦弱而苍老的妇女,显然比资料上的年龄大了许多,尤其是她那张呆滞的脸庞像是因没了神经而失去了弹性,没神的眼睛里飘忽着零散的目光。当我和她四目相对时,她好似见了救命恩人一样,眼泪的堤坝溃不成型,顿时瀑满了她那本来就不大的脸颊。她抱着我的右手用乞求的目光看着我,仿佛在传达着这样一个信号:“老师救救我”!我不敢看她的眼睛,它让我喘不过气来。那一刻,我感到了“心理咨询师”的分量和责任,我的心灵一下子卷入了唐沁的心灵,眼睛瞬间湿润了。

接下来唐沁开始诉说着她心里积压了10年的苦难。语声、抽泣声混杂在一起很难让你分清楚她话语中的逗号和句号。我几乎做着同一个动作:身体前倾,不时的和她眼神交流,不停地递着纸巾。

一个小时在悲伤中度过了,其中我只能重复着一句话,“您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任何人都无法理解您的感受,您太不容易了,可是您还是挺过来了,您很坚强,您是一个伟大的母亲!”

唐沁听闻我的话后,可能感觉到了我的那份同理心和对她的价值的肯定,慢慢停止了流泪,将信任的目光投向了我,表示了对下次咨询的期待,第一次咨询结束。

第二次咨询依然是在一个周二的下午,唐沁和丈夫来到了咨询室。这是我的安排,因为在上次咨询时,唐沁的倾诉中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在照顾女儿的过程中没有得到丈夫的支持。通过唐沁传递给我的信息,我感觉这个丈夫好像不顾家,所以让丈夫来参与咨询,目的是通过“EFT”情绪释放治疗技术呈现唐沁未满足的依附需求。

唐沁夫妻双双落座后,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否定了我之前的假设,当然,这也让咨询少走了一段弯路。

当我将一杯水递给唐沁时,她接着放到了丈夫的跟前,丈夫随手又推到了妻子面前:“你先来”,这时我已将第二杯水递到了丈夫手上。

唐沁的丈夫是个四川人,当过工程兵,是深圳开荒牛中的一员。他看上去很善良,干练精明,加上我对他一举一动的观察,怎么也与那个不顾家的丈夫挂不上钩。

基于以上这些信息,应该是唐沁的抑郁情绪所产生的对象反应导致了以上的误会。

我随机应变,在接下来的咨询中运用情绪释放的治疗技术将丈夫的情绪和妻子的情绪相互反应,呈现出深层的、相互未知的、又是双方需要的、未被满足的依附需求,以此来增强夫妻之间的情感连结,进而让妻子感到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丈夫是她坚实的靠山,这个家是他们永久的安全基地。

03

爱与恨的冲突

两次咨询后,我反复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情结导致唐沁对女儿的未来产生如此强度的焦虑呢?按照目前深圳市政府对残疾人的待遇及遍布全市的“残疾人职康中心”的网络来看,让残疾人流落街头的概率极小,何况几十年后随着社会的进步残疾人所享受的待遇自然会更好,那么,为什么本不应该焦虑的事情她却为此焦虑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展开了后面的三次咨询。

在接下来的咨询过程中我运用“释梦”技术和“自由联想”技术搜集了相关资料,揭示了焦点冲突,挖掘了潜意识内的冲突材料,揭开了问题背后的“情结”。

1、缺失的母爱

唐沁出生仅两个月,母亲便因病而撒手人寰,离她而去,连一张照片都没有留下。这对一个还没有进入“分裂”过程的婴儿来说,永远烙下了“我的那一部分去哪儿了?”的疑问。而这个疑问随着唐沁的一天天长大,逐渐发展成“我妈妈长什么样儿?”,“妈妈亲我的感觉会怎样?”,“妈妈对我笑的样子是怎样的?”,“我犯错了妈妈会怎么对我?”,“妈妈会送我上学吗?”,“妈妈会给我做新衣服吗?”…

这一系列的问号背后,我看到了一个没有母爱体验的情结。

2、受虐的愤恨

在唐沁出生后第三个腊月的某一天,家中突然热闹了起来。村上的男男女女来了一大帮,父亲牵着唐沁的小手来到一位村妇面前让她喊妈妈。唐沁顿了顿,犹豫半天后,诺诺的喊了声“妈妈?”。

接下来的日子对唐沁来说简直就是一部辛酸史。

他怎么也不能忘记继母对他的惩罚方式——隔三差五的不给饭吃、打猪草任务没完成不给学上、犯了错误被拧大腿......从那天之后的每一天,唐沁无时无刻都要准备着被继母带来的哥哥姐姐们的欺负。

最让她深感创伤的事件是她遭受继母两天没给饭吃的虐待后,昏死在回家的路上,幸亏大伯碰见才避免了一场悲剧的发生。

3、无能的母爱

唐沁没有得到母爱,她从未体验到母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感受,她只知道“妈妈”带给她的痛苦。所以她下定决心等自己成为母亲的时候一定好好对待孩子,给孩子足够的爱,将自己缺失的母爱让孩子加倍补回来。

带着这种愿望,唐沁把爱全神贯注到了女儿身上,但也是这份爱,让唐沁背上了过重的包袱......当她面对患有精神病的女儿无计可施时,便立即感觉到了自己的爱无能,这份压抑的情感投射到女儿身上后,唐沁仿佛在女儿身上看到了童年的自己,于是便更加不能接受,而这份不能接受的情感最终转化为极度的焦虑情绪。

04

治疗过程

针对唐沁呈现出来的原始材料,下面的三次治疗展开了潜意识进入意识的历程。

1、调动愤怒情绪驱赶抑郁

抑郁症患者由于压抑而自我攻击,一旦转换对外攻击就会走出抑郁。

唐沁最恨的人是她的继母,但是时间太久且又压抑的太深的缘故,她在叙述受虐故事的时候像是在讲别人的故事,情绪平静,表情木讷,很难激发出她的愤怒。

于是我只好借用“空椅子”技术来达到目的。终于,愤怒的唐沁面部出现了红晕,眼睛放出了光芒,待她平复下来后,整个人的状态有了明显的改善。

2、进入潜意识领域完成与意识的连接

接下来的两次咨询是我最怕做而又必须做的事情——催眠。为了达到催眠治疗的效果,我反复回顾和复习唐沁的成长过程和经历,设置了数套催眠时的情节结构。

为了让唐沁感受到真实的妈妈,我对唐沁妈妈的影音相貌多次进行了反复推敲,并对暗示语的设计尽力做到合情合理,使得替代程序能够无缝连接、自然流畅。

最终,随着催眠的唤醒,一个崭新的唐沁走出了咨询室,走向了新生活。

在整个咨询过程中,唐沁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从开始的泪流满面,头发蓬乱,衣着随便,到后来的有说有笑,梳理打扮,衣着整齐。在近两次随访中都感觉到了唐沁的情绪状态还在改善之中,丈夫反应她好像变了一个人,而女儿也在妈妈正向情绪的感染下也得到了正向的支持。

1

END

1

标签: 唐沁 华康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