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2018年12月,我国有两个人“登顶”《自然》本年度影响世界的十大科学人物,其中一位是深受科学界谴责的世界首例基因编辑婴儿的贺建奎,而另一位则是年仅22岁的“天才少年”曹原——同时他也出现在该榜单的第一位。
那年的春天,二十出头的曹原,以魔角(约1.1°)双层石墨烯的研究成果在世界顶尖学术期刊Nature上,背靠背发表了两篇都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
消息一出,这一研究成果轰动了整个国际学界,因为他解决了困扰物理学家一百年之久的难题。时隔两年,在被坏消息和疫情充斥的今年,曹原以再次连发两篇魔角石墨烯的《自然》论文的卓越成就登顶各大国内媒体界面。
一时间,“天才少年”,“神童”等等词汇被媒体和民众“戴到”了曹原的头上,而此时被推上“风口浪尖”的他的何去何从却成为了民众讨论的热点。
当时,面对美国企业的高薪聘请,美国大学的优渥条件等美国对于人才的“围追堵截”的措施,曹原毅然决然地学满归国了,并加入了华为50人天才团队。
抛去其他因素,站在曹原的角度理性思考,归国是否是曹原最好的选择呢?其实不然,就连他本科时的指导老师曾长淦就表示“他的名字在国内凝聚态物理学界无人不晓”,同时认为曹原这时应该继续待在美国深入研究。
然而曹原面对全世界的盛情邀请,却只说了简单的一句话:“我是一个中国人,我学成以后要回到中国的。”
少年的“开挂人生”
24岁的我们在做什么?在迷茫还是在奔波,在学习还是已经走上工作岗位。而24岁的曹原却已完成了很多人究极一生也无法比拟的高度——发表了四篇《自然》论文,步履不停的他,正迈向下一个人生成功的里程碑。
了解过曹原的成长经历后,会觉得“别人家的孩子”在他面前都愧不敢当,毫不夸张得讲,只能用“开挂”的形容他才恰当。
1996年,曹原出生在了天府之国成都。从小天资聪颖的他就掩盖不住光芒,11岁开始,在深圳耀华实验小学超常班,花费了不到三年的时光便掌握了,从小学六年级到高中毕业的所有课程。超乎寻常的学习能力让不少他身边的人都瞠目结舌,也许“神童”的称号从那时便戴在他头上了。
也许按照现在诸多案例,“神童”只是昙花一现,很快便会湮于众人。可是曹原他从来不在乎那些名号,本来天赋异禀的他还要比寻常人都努力。
14岁便参加了高考,以669的高分录取到了中科大少年班的严济慈物理英才班。在强手如云的世界里,他依旧是那个佼佼者,仅仅花费一个寒假的时间便完成了别人一整年的科研项目。向来苛刻,不赞扬学生的丁泽军教授只对曹原赞不绝口。
曹原稳扎稳打地度过了四年本科时光,并换来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生最高荣誉——郭沫若奖学金。依稀记得,18岁的我们刚刚过完成人礼,还在一心扑在备战高考的学习上。曹原已经漂洋过海,在麻省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起初MIT的大家还不认可这个来自中国的年轻的小伙子,很快,曹原的才华赢得了无数人的赏识。2014年,他加入了导师的科研团队,而他的导师后来获得了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的沃尔夫物理学奖。
聪慧,努力,平台,名师都是他到达人生第一个巅峰的不可或缺的因素。这短短人生二十多年的开端,却已经可以用传奇来形容。
如今发表了四篇论文过后的他,很多人评价曹原离诺贝尔奖只隔着一个可以望到的彼岸。时间从未停止脚步,而曹原却会继续努力,在世界物理的舞台上继续大放异彩。
“我学成以后要回到中国的”
很久以来,留学生在我们心中留下了刻板的印象——“给他人做嫁衣”。学的好的被国外留了下来,学的不好只是“出门镀金”讨个学历才会回国。可是曹原为什么选择回国了呢?
美国政府当然不会放弃这样一位潜力无限的青年志士,卓越的成就更是让美国提出了任何人都无法拒绝的优渥条件,并且承诺给予他美国的绿卡。
可是美国的一切手段在曹原身上都失去了魔力,内心驱使曹原回国的当然不是社会舆论还是国内开出了更好的条件,而是一片赤诚的爱国之心。
近年来,中国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在诸多领域慢慢赶上了世界技术列车的脚步。而如果想要走进这趟列车的头等舱,除了国家的努力,同时最不可或缺也最缺的就是——人才。
除了国内的这片广袤天地的莘莘学子,不少人才也来自学成归国的留学生。国家鼓励学生出国留学,但也不得不考虑人才流失的问题。
纵观全球,理性看待,很多发达国家的学术氛围,师资力量,平台资源都是国内无法比拟的。所以,人才流失终究无法避免,不少中国出国留学的高端人才更改国籍的新闻频频爆出,让人不忍叹惋。
近代以来,最著名的学成归国的例子便是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的钱学森先生。
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力威望远远不及美国,在那样的重重阻隔之下,即使遍体鳞伤的钱学森也要回归祖国的怀抱,后人听来无不为之动容。
如今中国早已不可同日而语,留学生的去与留完全取决于自己。曹原的归国必定会为中国的石墨烯超导领域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推动中国的国际学术地位。对于不同留学生的“去与留”,我们无权评论和指责,但对于无数像曹原这样放弃美国提供的优越条件的人才,我们应当给予鼓励与敬佩。
其实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近年来各类出国留学人员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的占总留学人数的84%,越来越多的人出国求学,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学成归国,我们坚信祖国的发展也会越来越好。
我们离天才少年有多远
当我们翻阅曹原二十多年来一个个人生经历,仿佛对于我们普通人都是不可逾越的高峰;当我们去接触曹原的划时代意义的论文,却可能起初连国际权威期刊《自然》都未曾听说过。
青年人想把这位天才少年当作他们的榜样,可是了解到曹原解决了让107年来无数科学家前仆后继的石墨烯难题时,我们又觉得他“遥不可及”。
那么曹原离我们有多远呢?有趣的是,不少网友也在著名的网络平台上发现了曹原本人的账号,低调的他只有一篇短短的回答,围观的兴趣话题也和我们无数青年人一样,生动有趣且真实平常。如此看来,他离我们并不遥远,他就像无数网友一样,即使“远在天边”,却又可以让我们“站在身边”去了解他。
他只是比我们更优秀,也比我们更努力,很多人知道这两项积极的特点集于一个人身上,是有怎样的“化学反应”,只是很多人连简单的一点都无法做到罢了。
曹原虽然已经站在很多人够不到的地方,但是他还年轻,还需要成长空间和更多的发展空间。
某些媒体应当保持其职业的专业性,不要只想着炒作热点,“天才少年”帽子不要强行加到曹原的头上,也不要将他的形象刻画成我们读文章的人“远不可及”的样子。这样纷扰的信息除了赚取眼球,根本没有传播科学和宣传榜样的作用。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要做到:对科学的宣传要高调,对个人的宣传要低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