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推出“践行新发展理念,成都学前教育向优质普惠进击”专栏报道。聚焦成都学前教育、介绍了“破题”学前教育的成都做法。
报道中讲了身边的哪些故事?
“有学上”到“上好学”,成都如何做的?
来跟着成教君一起看下去
文章开始之前
这两个小故事
也许你能在他们的家庭故事中
看到自己的影子
2018年,刘芯艺和丈夫刘宇通过人才引进政策,落户四川天府新区。
已经有两个孩子的他们,最关注的就是孩子的上学问题。详细地了解与沟通后,夫妻俩悬着的心落了地。通过提交人才引进相关材料,两个孩子顺利获得了摇号资格,后续入园过程“一路畅通”。
“幼儿园离家很近,站在窗边就能看到。”刘芯艺说,良好的教育服务,让他们这样拖家带口的“宝爸宝妈”感觉“很踏实,很安心”。
如今,像刘芯艺一样的“蓉漂”故事
每天都在上演
伴随着国家中心城市的加快建设
成都近年来连续出台“人才新政”
尊重人才的氛围空前浓厚
城市人口也以每年50万的速度剧增
庞大的体量、多样的生态
给教育现代化治理带来接踵而至的挑战
当城市发展进入“2.0时代”
成都瞄准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
坚守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底色”
朝着“优质普惠”不断发力
“学有优教,幼有善育”的蓝图正徐徐展开
“还没有生孩子,就开始关注上幼儿园的问题!”回忆起多年前孩子上幼儿园的经历,家住天府新区华阳街道的成都市民尹燕打趣地说,“为了上幼儿园,我们把心都操碎了哦。”
去年,尹燕家的二孩也到了入园的年龄,“过去‘一号难求’,孩子如果摇到号,家长得放鞭炮、请客吃饭。而现在,下楼就可以入园,费用少质量还高。”
从“一号难求”到轻松入园,是成都学前教育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生动写照。
在成都教育近年来的发展历程中
有一个细节值得一提
2020年8月31日,天府新区27所新开办学校(幼儿园)举办了一场集中开校典礼,活动中公布,27所学校(幼儿园)将一次性提供学位27120个。
一个区域一次性拿出如此大数量的学位供给,在四川省内尚属首次,天府新区市民为之欢欣鼓舞。
天府新区亟待回答的时代命题
2014年10月,位于成都南郊的天府新区批复设立,成为第11个国家级新区。城市化加快推进,人口快速聚集,给区域内的教育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
据了解,2020年天府新区常住人口已从成立之初的48.99万达到近75万,而成立之初区域内的普惠性幼儿园仅有31所,普惠学位缺口较大。
如何围绕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大格局,不断提升学前教育服务效能,让更多孩子能享受家门口的优质教育,是天府新区亟待回答的时代命题。
“破题”的关键
“破题”的关键,在于突破城市新区发展迅速和学前资源短缺、人口增长和普惠性学位供给不相匹配等多重瓶颈。
近年来天府新区学前教育经费总投入由6896.96万元增至29135.17万元,已建成投用幼儿园35所,提供学位13710个。
“钱”从哪里来?
对于一个新建的国家级新区,面对快速增长的教育公共服务需求,单靠政府投入远远不能满足。
“办园主体多样化”
天府新区在探索中,把目光投向“办园主体多样化”。搭建国有企业教育投融资平台,由国有企业参与办学,同时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办园,提供普惠性学前教育。
八种办园模式
按照“多元合作、分类办学”的思路,天府新区初步形成了公办园、国企举办普惠性幼儿园、街道举办社区园、民办园等八种办园模式。
优秀教师引进“秒落户”
幼儿园建设突飞猛进,保教质量能否保障、公益普惠能否落实,又成为群众关切的问题。
抓方向,保质量
元音幼儿园教师邬小霞的入职故事,是天府新区学前教育“抓方向,保质量”的一个生动案例。邬小霞是一名外地优秀幼儿教师,她从获取招聘信息、确认招聘条件、乘坐动车来成都,到参与招聘考试、办理录取和落户手续……整个环节仅用不到48个小时。
既“快”且“稳”
优秀教师引进“秒落户”,得益于天府新区“党建引领、政府主导”的发展机制。党建引领全局工作、务实高效的管理机制,让天府新区学前教育发展既“快”且“稳”,新区提出的“保底线、强基础、优普惠、促多元”学前教育分类保障体系得到了充分落实。
新区建设
近年来,新区建设在成都是一个“高频热词”。
2020年1月3日,中央召开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擘画了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宏伟蓝图。
5月6日,成都东部新区宣告成立,未来,这里作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平台”,将承担多项重要任务,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新“引擎”。
共同打造“优教成都”
教育作为与千家万户密切相关的一项公共服务,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作用,为了支撑城市发展,成都率先科学调整学校(幼儿园)布局规划,以适应城市空间布局调整。
2017年以来,成都市教育局会同市规划局启动了教育设施专项规划修编工作,基于新的出生人口变化趋势对学前教育设施进行测算,修订编制了《成都市幼儿园专项规划(2017—2035年)》,同时,会同市住建局编制了《成都市幼儿园建设技术导则》,涵盖全市23个区(市)县,统一了建设要求和技术标准,真正做到“全市一盘棋、全域一张图”,共同打造“优教成都”。
把更多资金投向学前教育
为保障规划落实,成都市要求新建幼儿园必须严格落实“优先规划、优先建设、优先交付使用”的要求,实行教育用地联审联批制度。
规划先行,科学布局,成都市按照经济规律开展布局和建设,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把更多资金投向学前教育。
2019—2020年,全市实施公办园学位提升工程,新增公办学位8.55万个。到2020年底,全市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超过50%。
盘活普惠学前教育资源存量
在不断提升增量的同时,成都市还通过推进城镇小区配套园治理、鼓励民办园提供普惠性学位、支持民办园健康发展等措施盘活普惠学前教育资源存量。
除了处处“有学上”,更要处处“上好学”。目前,成都在国家、省、市已有标准基础上,坚持“互相衔接、互为补充”的原则,按照“全域成都”理念,构建起五大类24项教育行业地方标准,成为城乡学校规划和建设的参照系。
成都市蒲江县北街幼儿园
新学期到了,成都市蒲江县北街幼儿园的小朋友周子鹏迫不及待地来到幼儿园。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过家家”,是他最喜欢的活动。
在北街幼儿园,每一间活动室都有一个“自理小厨房”。“自理小厨房活动是幼儿园生活教育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孩子们每周都有一天下午可以制作自己喜欢的美食。”园长王红宇说。
成都的地域空间格局,由“中心城区+郊区新城”构成,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明显,教育发展程度也不尽相同。蒲江县属于郊区新城,也是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可就是这样一个郊区新城,每年前来学习“取经”的城市幼儿园络绎不绝。农村学前教育为何能得到认可?蒲江县北街幼儿园的大厅里“生活教育,幸福童年”的标语也许能说明问题。
与成都中心城区相比,蒲江县学前教育发展从内外环境到资源条件都有较大差距。王红宇说:“教育最终指向的是儿童的发展,只要是能支持儿童发展的教育,就是适合的教育。”
在这样的理念下
近20年来蒲江县以位于
县城的北街和南街两所幼儿园为基地
探索出适合本地的、源自儿童的
“自然·生活”教育
把农村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
把孩子们的日常生活,都生成了课程
成都市蒲江县南街幼儿园
南街幼儿园教师曹捷举例说,面对空空的饲养区,孩子们产生了“想养点儿什么”的念头,教师敏锐捕捉到他们的兴趣点,顺势和孩子们就“养什么”进行讨论。
利用乡村的丰富资源生成课程活动,这样的“操作”看似简单,但如何站在儿童视角科学地创设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并将其指向幼儿的成长和发展,需要有力的专业引领和支撑。
“不追风、不盲从、沉下来、慢下来”是南街幼儿园教育集团园长许芊芊对“蒲江经验”的总结。她说,20多年来,蒲江的学前教育扎根农村深厚的土壤,在课程建设上“深耕细作”,走出了一条科研导航、教科研相长,提升教师、培育幼儿、成长园所的有效路径。
蒲江县西来镇幼儿园
蒲江县西来镇幼儿园创建于1991年,前身是镇中心校附属幼儿园,发展较为滞后。2011年,蒲江县采用“城镇园+农村园”模式,由省级示范园蒲江县北街幼儿园领办,2017年附属园从中心校剥离,成为独立公办园。
在领办的过程中,西来镇幼儿园并非将课程照搬过去,而是根据幼儿园的实际和本土文化确定办园理念,开发实施课程。如今,这所农村幼儿园的角色游戏“酒大碗”、建构游戏“小青瓦房”,已经远近闻名。
“西来镇幼儿园能有如今的发展,得益于集团联盟发展机制。”说起蒲江县西来镇幼儿园的发展史,园长杨樊不禁感慨。
集团联盟发展
杨樊所说的联盟发展机制,是成都推进科学保教理念在城乡幼儿园落地生根、提升幼儿园课程开发能力的一大举措。
按照“名园+新园”“高校+幼教”“引进+新建”方式,成都组建了30个以名校为龙头园的市级学前教育集团,充分发挥优质园示范引领作用,探索实施乡镇中心园统筹调配区域内公办幼儿园人、财、物资源,实现公民办一体化管理。
优质课程成为城乡幼儿园的共同追求
课程开发的灵魂是教师,教师的能力决定课程的水平。成都从市级层面到区县层面,都有以教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学前教育联盟。通过一次次的研讨培训,各级各类幼儿园紧紧联系在一起,幼儿教师有了广阔的学习和发展空间。
为了支持和帮助更多幼儿园开发优质课程,从2013年开始,成都市每年都组织开展市一级园园本课程方案评审工作,并举行全市幼儿园课程建设现场研讨会,以推动整体建设。
2020年,成都市出台《幼儿园课程建设与管理指导意见》,引导全市幼儿园内涵发展,推进课程园本化建设。如今,构建和创设优质课程已经成为城乡幼儿园的共同追求。
好不好,让指标评价来‘说话’
2020年12月,位于中心城区的成都市第十六幼儿园举行了一次意义非凡的游戏评赛,通过自评、互评、集中评等环节,平时“默默无闻”的大(3)班竟然“一鸣惊人”,获得冠军。
这样出人意料的结果,全园教师却心服口服。原来,这次评赛采用了由“区域游戏质量管理研究”课题组研制的“金牛区幼儿园游戏质量评价要点”作为评价工具。
围绕条件质量、过程质量、结果质量3个方面,评审者对游戏中的材料与空间、时间与机会、游戏性体验、关键经验获得、建构作品水平进行打分。教师们按照这些要素作出分值判断,结果一目了然。
“班上孩子的建构游戏水平不错,但我就是说不出具体好在什么地方。”经历了评赛的大(3)班教师刘雯感慨颇深,“现在,游戏质量好不好、水平怎么样,让指标评价来‘说话’。”
“游戏之于幼儿是玩耍,之于教师是教育,之于教育是发展。”成都市十六幼园长余琳说,游戏质量如何评判、游戏如何走向高水平、有质量,成为制约学前教育发展的难题。
认识到游戏对幼儿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
近年来,成都市各级各类幼儿园都认识到了游戏对幼儿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由金牛区机关三幼、成都市十六幼等名园牵头,全市对当前学前教育领域核心课题——如何科学地支持幼儿游戏,发起了“攻关”,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重视教学科研,以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开展课题研究是金牛区的传统。2019年初,由金牛区教育局牵头的“区域幼儿园游戏质量的管理研究”课题开题,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探索,课题组对幼儿游戏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有了更加清晰、深入的认识,形成了丰富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原创课程样本,“向游戏要质量”成为全区幼儿园的共识。
形成学习和研究共同体
为进一步发挥教学科研的引领作用,不断提高全市学前教育教研工作质量,从2014年9月起,成都市用6年时间建立健全学前教育教研联组工作机制,形成学习和研究共同体。
教研联组承担全市学前教育教研重大工作任务,参与全市幼儿园课程建设工作,参与指导幼儿园业务工作,开展学前教育实践研究活动,为区(市)县培养了大批优秀教研骨干。
今年年初,成都市提出了
将在“十四五”期间聚焦10个领域
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
学前教育作为
“高品质公共服务倍增工程”之一
将与快速发展的城市一同成长
到2025年实现高品质幼儿园数量
在2020年基础上翻番
从“能入园”到“入好园”
学前教育将成为成都市民
幸福美好生活的最好注脚
来源:中国教育报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