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二胎之后,我可一点都不“偏心”!但为什么大宝和我关系还是闹僵了?

在知乎上,有一个热门问题:我和我大女儿因为小儿子闹的有点僵,这是谁的问题?

引起了上万人的关注和近千万的浏览量,而事情的起因仅仅只是“二胎之间的矛盾”,那么简单吗?

据文中的母亲的描述:

弟弟会去打扰姐姐,随意翻动姐姐的东西,有次还将手机里收藏音乐和其他东西删除;

姐姐嫌弃弟弟的行为,所以总是抱怨、唠叨,甚至还发脾气,觉得妈妈偏心弟弟,有重男轻女的思想。

那么,一起来看看这位家长到底做错了什么引起了那么多的讨论:

始终站在儿子的位置上思考,未曾考虑到女儿的感受;

诉述时,用“不小心”描述儿子的行为,女儿则是“唠叨、抱怨”;

即便是儿子做错事在先也没有进行教育,反倒女儿不再忍受发脾气却因此打了她几下;

而且用姐姐的年龄和学历来教导女儿要谦让弟弟,却不曾想过要教导儿子不要随意翻动他人的东西等等;

不得不说,每一个高赞回答都和女儿眼中的妈妈是一个偏袒弟弟,有着重男轻女思想观念一致。

大女儿作为一个高中生,正是要面临高考的重要转折点,不想被弟弟打扰、乱动东西是一件很正常的行为。

小儿子作为一个小班,天性就是会对新鲜事物存在好奇心理,难免会从心理、行为层面上控制不住自己。

但作为一个妈妈,连俗话说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都忘却了,那恐怕不单单只是没做好家庭教育,那么简单。

心理学专家武志红,曾说过:“每个孩子的功能不同,决定父母对待方式不同,导致的结果也不同,也就是父母偏心的最本质的根源。”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那么换位思考下,当大女儿在小儿子的小班年纪时,跑进你的房间里,“不小心”把你一箱“杂物”倒出来,你会不会生气?

倘若你不会生气,那你会不会想要通过事件教导她?

例如:

这种行为,可能存在一定危险性(一箱杂物内不知是否有锋利的物品,不知重量的大小,会不会造成受伤等等因素)。

这种行为是不礼貌的行为,倘若换成别的小朋友翻动你的东西会不会感动生气呢?

如果是,那就说明你没有做好教导儿子懂得礼貌、尊重别人,甚至没教导他基本的道理: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翻动!

再说从小就养成随意翻动别人东西的习惯,等年龄稍微大一点还不知道这种行为是错误的,那么往严重点说可能会变成偷窃行为。

诸多回答中都有讲到重男轻女的思想,父母的偏心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之前也有专门写过两篇文章进行分享,这里就不一一进行阐述观点。

而,这件事情还有结束,题主的女儿因为这件事情又和妈妈发生了矛盾,即便妈妈看了那么多的回答,始终觉得她做得没有错。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妈妈觉得是因为她站在她角度来描述,很多答主才会有这样的答案。

于是,她们又吵了起来。

而,这次的问题是从大女儿角度出发:我和我妈妈的矛盾,这是谁的问题?

姑姑送了玩具给弟弟,姐姐觉得这玩具挺新鲜的,也想玩一下;

看到弟弟旁边有一堆放着没玩就拿了几个过来,弟弟因此而发脾气;

姐姐没有理弟弟,只顾着拍坏的玩具,重新拼接,于是弟弟就动手扇了姐姐一巴掌,导致眼镜变形,姐姐脑子一热,反手一巴掌给了弟弟,导致弟弟磕到了沙发,又和妈妈吵架了;

姐姐出门维修眼镜,回到家里后一开门,妈妈就开始骂一些难听的话,说到高中生欺负小孩子,姑姑送的礼物是给弟弟的,她不能玩;

然而,去年姑姑送的娃娃还在弟弟那,哪怕是今年姑姑送姐姐的生日布偶,由于弟弟喜欢,姐姐说只能借给他玩,不能给他;

于是,妈妈就抱怨起了姑姑说姐姐都那么大还送什么生日礼物....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即便,上个问题有着近1万1的回答也依旧没有转变妈妈的想法,可想而知妈妈的偏心是不可能会有丝毫地转变的可能性。

但是呢,作为姐姐明知弟弟早已有“翻动”、“打扰”等行为,那么为何不尝试和弟弟沟通,询问他能否借用玩具来玩一下呢?

毕竟,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他们逐渐开始意识到物权意识。

所谓物权意识,就是在他意识里这个物品归属有“你我之别”,我的东西就只有我能够支配。

因此,姐姐在弟弟不知情的情况下,而动了弟弟的玩具。

所以,弟弟就会产生负面情绪或是出现“抢”玩具的行为。

但是,弟弟“用力扇了一巴掌”,极有可能是从你妈妈身上学来的。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和他的助手多萝西娅·罗斯以及希拉·罗斯,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叫做“波比娃娃实验”

研究者将72名孩子平均分成3组,每组都有12名男孩和12名女孩,他们的年龄分别在3岁~6岁。

他们会被分别带进三个不同的房间,每个房间内会有一个 1.5 米高的充气"波比娃娃"。

其中,24名孩子需要独自面对一个波比娃娃,简称“控制组”。

其余两组都是有研究者的陪同,不同的是其中一组,研究者会对波比娃娃施加暴力行为。

比如:用木槌打娃娃的头和身体、用脚踢娃娃、中间伴随攻击性的语言等等一些暴力的行为,简称“接触攻击榜样组”。

另一组也有研究院的陪伴,但只是平静对待波比娃娃并且全程没有对波比娃娃施加任何的暴力,简称“非攻击榜样组”。

随后,研究者把所有孩子带到了一个活动室里面放置相同的"波比娃娃"。

实验结果表明:

“接触攻击榜样组”的孩子目睹研究者攻击"波比娃娃",他们展现出了更强的攻击性,甚至和研究者一样攻击“波比娃娃”。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控制组”和“非攻击榜样组”的孩子没有目睹过暴力行为,一般不会对"波比娃娃"进行攻击。

班杜拉由此认为:当研究者在孩子面前施暴的时候,会让孩子误认为,暴力行为是被允许的,孩子会模仿大人的行为,认同暴力的合理性。

这也意味着,幼儿期的孩子会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学习,并通过观察对方影响他们自身的行为。

即使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一旦惯用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那么孩子很可能在人际交往中模仿父母的暴力行为,展现出较强的攻击性和暴力倾向。

回归正题,妈妈种种不公平的迹象已经对你产生了情绪上的问题。

那么,请你好好把情绪收拾一下,认真对待可能马上要到来高考。

考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好好爱自己一回!

别让偏心变成一把隐形的刀锋,一次次划向内心深处。

不论是哪个孩子,他们都是值得被爱,被关心!

本期话题:二胎家庭,“一碗水真的那么难端平”吗?

参考资料来源:知乎、波比娃娃实验。

标签: 大宝 二胎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