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安潇(ID/ sukiandsula),作者AnnXiao
我小时候在北京长大。那时我妈妈是建筑师,我爸爸是武器工程师。
我上小学时,他们工作特别忙,经常要晚上七点多才能回家。为了给我找事情做,我妈妈让我去参加运动队和民乐团。
我当时纳闷地问我妈:“妈妈,这些课外班我都没那么喜欢。我最喜欢画画,你怎么不给我报班呢?”
“画画还要报班吗?”我妈不以为然地反问我,“创造类的活动只需要一直创造就好。”
不仅当时我搞不懂她的意思,这句话我一直琢磨到今天。
正如她所言,创造类的活动,我妈从没教过我,但也从来没有停止过鼓励我。
小学二年级,妈妈好友所在的印刷工厂给了她两大卷纸,她兴冲冲地拿回家送给我:“你看,铺开了有十米长!这下你能画个痛快了。”
我当时可激动了,心想,画满十米的话,会破吉尼斯纪录吧?于是我把最要好的同学拉上,也送了她一卷,我俩一起破世界纪录。
那个暑假,我们就整天趴在地上画各种角色和场景,画了好多小故事,纸卷空白的一侧越来越小,画有图案的一侧越卷越大,我心里充满期待。
没过多久,我真的把这十米的纸卷画完了!我妈赞不绝口,只要家里来客人,就骄傲地把“吉尼斯记录”展给客人看。我胸口升起了满满的成就感,觉得自己完成了一件了不起的事。
那几年,如果放学后没有课外班,我就自己走路到我妈的建筑设计院去打发时间。
在设计院里度过的那些下午,是我小时候最快乐的记忆之一。建筑师们都对我特别热情。
我很喜欢看办公室里那些整齐的设计桌和巨大的画板,十几位建筑师们弯腰挥舞着胳膊、推动着各种形状的尺子,在纸面上画着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
我经常就在画板下面躲猫猫,大人们也不介意。我还喜欢跟着他们去车间,看那些巨大的蓝图是怎么晒出来的。
有一天我发现了一个最棒的房间,就是模型室!建筑师们用木材、泡沫塑料、纸板制作的建筑模型太神奇了,一个个迷你的园林建筑房屋惟妙惟肖地展现在眼前。
妈妈和同事们都非常忙,但他们允许我自己在模型室逗留,玩那些“边角料”。
那时我就发现,边角料是天底下最好玩的玩具!
废弃的泡沫塑料可以随意切割和组合成房屋、碎木块可以当作家具、染了色的海绵就是树木、纸板可以变成园林……无数个下午我就自己在模型室,用废弃材料摆弄着自己的幻想世界。
我家住的楼房很小,只有两间卧室,没有客厅。妈妈想要个小空间“搞创作”,就把阳台变成了“工作间”。
她在阳台上做着非常有趣的事情,我总是赖在那里不走。
她用水粉画建筑透视图,我就凑热闹,拿她用剩下的颜料,趴在地上涂抹我自己的水粉画。
她还买了一个缝纫机放在阳台上,给我做了很多裙子和衣服。比如这件裙子就是妈妈给我做的。
我当时也没有什么玩具,仅有一个娃娃。于是妈妈给我做衣服的时候,我就用碎布头、扣子、丝带,也给我自己的娃娃裹一裹、系一系地做服装设计。
小学高年级时,我迷上了漫画。很多同学的爸妈都坚决不让孩子看,怕影响学习成绩。我妈说:“我相信你能管好自己的学习。”
那时,邻居女孩有本从欧美带回来的卡通书,我超级想要,但不敢和爸妈说。妈妈看出了我的心思,她亲自去向邻居借来原版书,爸爸拿去单位复印了一套送给我。那天我太意外、太开心了,那套书开启了我的漫画之路,从那时开始,我一刻不停地画起漫画来。
而我也没有辜负爸妈的信任,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连续保送。
中学时,我除了爱画画,还喜欢写作。我妈也没有多说什么,就是不断送给我漂亮的日记本。我从初一开始,一直写日记到今天。光是中学时期的日记本就有一箱。
后来,我也许可以厚着脸皮说,我长成了一个挺有创造力的成人。我成了漫画作者、动画导演、摄影记者、写作者,我好像有生之年的每一天都在创作。
在俩孩子出生后、最忙碌带娃的那几年,我也从来没闲着,做布艺、做戏服、玩亲子摄影、设计各种游戏、制作早教教具、开启公号,还因此出了一本早教游戏书。
当我也成了妈妈,我开始回顾,我的创造力是哪里来的呢?是妈妈培养的吗?
回顾小时候的那些情景,妈妈对我的引导似乎毫不刻意、也毫不费力。她没教过我什么、没带我上过什么课、没给我买过什么昂贵教具。即没花钱,也没花时间。
而在今日,我们新一代父母都在讨论着创造力的重要。(我在周二的这篇文章里也提到了未来的人才最需要的两种能力,创造力和合作力:我乘上了新晋世界首富的股票电梯,最大的启示却是育儿)
整个社会都在说要开发孩子的创造力,但是要怎么开发呢?创造力要怎么去教?
我妈说的那句话,我到了现在才有了醍醐灌顶的感觉:“创造类的活动只需要一直创造就好。”
那时的她,可能也没有什么“开发孩子创造力”的意识,但她就是朴实地感知到:创造本身就是快乐源泉,唯一的学习过程就是不停止地去创造,并从中探索和体验快乐。
创造力培养,没法写成条条框框的教学课本,因为创造力本身,就是要打破规则。创造力的培养,无非就是让孩子热爱去探索、去寻找,习惯不断去从无到有地塑造,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到自己的激情和思考。
当年,我妈虽然没有过度用力,但是她一直在做这三件事:
1. 不断地提供创造活动的材料与环境:
她虽然没有花很多时间,但是她总把我放置在有材料可以操作的环境中。小时候的那些废弃物、边角料、颜料、碎布、日记本,就是最有开放性的创作材料。
当我大了一些,有了更具体的写作和画漫画的创作欲望时,她做的事情仍旧是提供材料,她从不干涉我具体去做什么、该怎么做,也没有刻意指导。
我有了自己的孩子以后,也不知不觉地重复着妈妈的方式。
Suki很像我,她从三岁开始就整天想要做东西。她经常凌晨6点把我推醒,站在床边问我:“妈妈,剪刀在哪里?彩纸在哪里?胶条在哪里?”
于是从那时起,我开始有意识地在环境里准备好丰富的材料,并教给她如何找到自己所需。(我在这篇文章里还写过游戏室的收纳:想当安心偷懒的妈妈,先设计好游戏室的收纳)
这些年,Suki总是在桌前做个不停,有时需要我帮忙,但更多时候不需要大人参与,她沉浸于创作自己脑海中奇奇怪怪的东西。Suki也像我一样,喜欢写故事和画漫画,这里是她五岁时自制的十本漫画。
后来,妹妹Sula也加入了她,也同样喜欢从无到有塑造事物的过程。
我难忘小时候妈妈送给我的那些日记本。于是我也送给孩子们日记本。
她俩记录什么我都不干涉,在写写画画中得到快乐最重要。她们从三岁记录到今天,每人都已经完成了一大摞日记。她们经常互相读着,为曾经好玩的傻事而大笑。这篇文,是她们写日记的故事。
2. 给孩子留白的时间:
我们这一代父母,是有史以来最认真的父母。但“留白”这一点,却远远没有自己的爸妈做得好。时间对今天的孩子来说太奢侈了。
我小的时候,爸妈工作忙没时间管我,兴趣班之后就是自由。留白时间里做点啥?看到周围有材料,我就开始“搞创作”。
创造力一定是在这种不加限制的自由时间里发展起来的。因为“创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试错、探索自己想要的方式,并在其中点燃自己的热情。
孩子这种探索和试错的过程,也许表面看起来毫无成果,但大脑却在积极地思索和感受,那正是创造力在萌芽。
现在Suki和Sula都上学了,每天非常忙,放学后有作业还要练琴。但我深知留白的重要,每天都必定给她们自由的时间。
我妈曾经给过我大量的黄金留白时间,我也不能太亏待了我的孩子啊。
3. 永远鼓励孩子去创造:
我妈虽然没有刻意教过我什么,但是她的鼓励比什么都重要。
是她看到我的十米画作,给予了“世界纪录”的惊叹,从而在我胸口种下了创造者的满足感和骄傲。
她从来没有把我的创作当作无聊小事,总是认真对待我的作品。正是这种正面感受,让我不断想要去创造更多,它似乎成了一种感知自己存在的方式。
如今,当我的孩子们捧着莫名其妙的创作,骄傲地宣布“完成作品”时,我也会告诉自己,不敷衍、不忽视,听听孩子的想法,观察作品的细节,对有想象力的部分给予鼓励,并和孩子一起感受创造的愉悦。
“被看见”,是每个孩子内心最深的需要。
你可能会说,这些创作听起来都像是艺术创作。但其实不是这样,艺术、文学、工程、科学,边界越来越模糊,而创造的过程却都是相通的。
一个从小到大不断创作的孩子,会形成一种思维:永远想要跳出框框去发现有趣的事情、渴望寻找与众不同的解决答案、最兴奋的状态便是从无到有地去塑造。有了这个思维习惯,孩子在各个领域都会显示出创造力。
鼓励我把创造变成了生活本身,这就是我妈妈带给我的最好的礼物。
在那个年代,她用朴实的引导,四两拨千斤地点燃了我的创造火花。而这种不焦虑、不强硬、不越界的方式,真的值得我们今天的父母去仔细回味。
而我亲爱的妈妈,现在在做什么呢?她退休了以后,旅行之余,开始自学油画。去年疫情以来,她就安心在家,每周都有新作出炉。
人可以老,创造力不老。不断创作的老年,则是拥有快乐之泉的老年。
我用妈妈的画作来结尾吧。就像妈妈当年鼓励我一样,我也想告诉她说:“你就是我心中的吉尼斯!”
我妈临摹的莫奈:
我妈妈近期的创作:
安潇 2021年1月
【安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