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推云,树摇树……描绘教育的浪漫时,只憾语言不足承载心中所有情感。而追求浪漫背后,则是无数教师穷尽一生探索如何构筑润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一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底色;教育发展到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构建新型学习场域的今天,它如同滚雪球一般,更是成了一门决定学校能否实现深度转型的大学问。
汇集教育研究和教育改革实践的丰硕成果,站在系统、专业的角度深度解析师生关系的关键逻辑,重新审视自身实践,我们更有可能缩短与教育理想之间的距离。
重新想象:
人人渴望的师生关系到底是什么?
作者 | 李斌
有一所学校,生长着这个时代人人渴望的师生关系——
据说,这里不再把知识作为学校的核心,而把关系作为学校的核心;这里的师生关系,不再是“管与被管,教与被教”,而是“共生共学,相互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与互动需求,成为学校存在的根本价值。
据说,这里既不是“教师第一”,也不是“学生第一”。师与生没有传统意义的等级排序,只有面向未来的角色分工;他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
这里的师生从情感上亲密无间,心心相容,互相接纳——学生因为“亲其师”,所以能“问其难,信其道”;老师因为爱与相信,所以能支持、责备和陪伴。
这里的师生从形式上呈现为“学习共同体”的样子,共同的人生目标都指向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性解决问题,并致力于不断自我发展;这里“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这里的师生从角色上互补与支撑,分工上有如“教练和运动员”;而在不同的时候,彼此都可以成为学习行为的“平等首席”:或者教师成为中心——当学习过程需要鼓励、评估、导演、导师、学习行为的设计等角色介入的时候;或者学生成为主角——在知识获取、技能精进、品格生长、自我发现、他人合作、好奇心培养等方面;或者双方互为学习行为的“生态协作者”——围绕同一个目标,实现共同的学习,成为相互支撑的伙伴......
是的,在这个师生关系红灯频闪的季节,每一位教育人都在本能地追问:这个时代我们需要怎样的师生关系?我们到哪里去寻找这样一所美好的学校?
人类的教育史,经历了压抑儿童天性、无视学生人格、“师尊生卑”的师生关系;走过了完全从儿童天赋、兴趣和需要出发,彻底以儿童为中心的师生关系;今天,我们该如何走向真正独立平等、分工有序、共生共学的关系?
读懂学生:
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应有之义
作者 | 田冰冰
读懂学生,成为懂得学生学习需求的人,是教师的核心竞争力。这一方向,值得我们扎扎实实回归“人”的起点,不断创新,务实实践,方能有效服务学生发展。
前置沟通时间,在多方调研中读懂学生
接手新班时的学情调研,学科课堂教学的学情前测,都是研究学情、读懂学生的有效渠道。教师要善于从学情调研中,阅读那些我们熟悉却不易敏锐察觉的细节背后的意义。
学情调研,不能只是泛泛而“谈”,还需要充分研究与转化,才能把现场观察到的信息落脚在对教育教学的转化和指导上。通过“打一个温馨电话、查一次档案记录、来一次老班访谈、做一次调查问卷、约一次深入家访”五种渠道,了解学生基本家庭状态,对话学生发展点和发扬点,在多样化的学情调研中初步接触学生和家庭。综合访谈结果为每位学生建立初始档案,这些都为持续积累信息、深入读懂学生稳稳打下第一步根基。
常态工作日志,在持续观察中读懂学生
每种形式的学情调研,都能帮助教师发现学生不一样的细节。读懂学生,需要教师在常态工作中“闭上嘴、迈开腿、用心看、仔细听、充分想”。
常态值周工作日志,能发挥不一样的“读”懂学生的作用。不同的值周时间段,教师观察学生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早晨进校,观察学生的个人清洁及晨读情况,了解家校练习本的完成情况;上课时间,观察学生的专心程度、发言及提问情况等;下课时间,观察学生的活动内容与学生协作互动情况等;分组活动时间,观察学生是否能与同学和谐相处等……
一个个看似普通的细节,都在无声传递着学生不一样的信息。抓住细节,相互联系,不断观察分析,更容易形成研磨学生、读懂学生的有效桥梁。
课堂教学,在关键环节中读懂学生
读懂学生仅有开学初的学情调研还不够,课堂教学是研磨学情、推动学生持续发展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持续致力于读懂学生、把握学情,才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让教学从“批发式”集体服务走向推动学生个性化成长。我的同事曾编撰了简明的手势语儿歌,作为师生问答的“暗号”,在入学起始年级中加以推广,让教师能“秒懂”不同学生的课堂诉求。
角色互换体验,在换位思考中读懂学生
读懂学生,不仅需要对信息的分析和判断,还需要充分的共情。
在第25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学校曾组织了主题为“今天我做主,老师您休息”的全校师生角色互换活动,意在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教师一天的工作生活,体验“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艰辛,通过观察教师生活、报名分工、集体备课、角色互换、感悟梳理等环节,为师生搭建活动育人的平台,帮助师生在换位思考中促进相互理解。
教师节体验活动让学生感悟到了教师工作的苦与乐,也让首次置身台下当学生的教师感慨颇多。思想能否破冰,直接决定着行动能否突围。换位思考,共情互动。哪里有教师思维方式的转变,哪里就会有让教师惊喜的发现;哪里给出成长的空间,哪里就有学生的茁壮成长。
日常师生沟通,在察言观色中读懂学生
读懂学生,同样也是师生常态沟通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有效地察言观色,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状态,加以合理分析判断,才能有望走进学生的内心。
读懂学生,要去体察学生一言一行间的细微差异,要去体察同一事由之间的个体差异。要善于从一言一行的观察和判断中,发现孩子真实的心理需求。也许一个眼神、一次叹息、一次不经意间的回避目光相遇,都能看得出来学生的内心世界。
成因的破解,往往就意味着差异化教育的真正开始。
保持边界:
塑造师生关系,要注意“前台”“后台”
作者 | 许甜
师生都是学校舞台上的“角色”.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进行着无数的表演,都在不同的舞台穿梭。
教育社会学中有一个基础性的概念——“角色”,它包括了几重意义:角色形象、角色期待、角色功能、角色冲突等等;它们都是社会群体、文化、规范所施加给我们的。
理论家戈夫曼用“舞台表演”的视角来分析我们日常中的交往规则:我们在不同的舞台上扮演特定角色时,会戴上相应的“面具”,它代表着我们已经形成的自我概念、希望自己努力达到的角色。
“表演”是人的无意识行为,不是虚假,是个体在不同社会关系中学习并展现真实自我。在舞台表演体系中,有两个相对应的重要概念,那就是“前台”和“后台”。
在学校里,上课就是老师最典型的“前台表演时刻”,教室环境的布置、对教师职业形象的要求等就是个人门面的突出体现。
而在“后台区”,比如教师办公室、休息室、茶水间等,老师可以进行一定的放松,可以休息、聊天、交流看法等。
教育的前台始终是面向学生的
戈夫曼的戏剧理论可以在非常广泛的意义上透视学校中的很多互动场景。它对学校教育最重要的启示是要认识到:所有人都有前台、后台的需求,包括老师、学生。
首先,学校必须尊重和维护教师的前台形象。社会大众对教师的角色期许比其他职业要高,学校必须协助教师维持好前台形象,在诸如学校开放日、家长会以及课堂等正式的“前台”必须用一举一动彰显教师的专业性。
但这里容易有一个误区,即认为教师的“表演”是一种虚伪,一般情况下,教师在公开课展示等场景下会不自觉地开启“表演模式”,会以自己所揣度的期待形象来进行自我规范,这是无可厚非的;但问题是,有时教师不知不觉就把和学生的相处认为是“后台”,不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这则是不可取的。
老师的前台和后台行为都会影响学生,前台行为属于事先计划的正式课程,而后台行为就是非正式的潜在课程,包括教师的价值观、做事态度、日常言行举止等,都会被学生视为楷模,甚至有时“后台”表现会更深刻地留在学生脑海中。
教师永远应该把自己人格中最闪光的一面、这个职业中最为专业和负责的一面呈现给学生,也就是说,教师一定要意识到:自己真正的表演“前台”一定是面对学生时的举动和行为。
就像开头的例子,在于会祥校长看来,真正的“前台”是面向学生的,是一场干部师生共同策划的“教育表演”。这就是对戏剧表演理论生动鲜活的再诠释。
尊重和维护学生的后台需求
学校和教师一定要尊重和维护学生的前台形象,学生也希望在同伴前塑造完美的前台意象,教师要善于“奖善于前堂、规过于后室”,用自己期待的角色来巩固孩子的身份认同。
另外,尤为重要的一点是,教师一定要包容和接纳学生的“后台”行为,给学生一些“后台”时间或空间。教师在学校中有办公室、休息室等“后台空间”,而学生呢,几乎没有,一些寄宿制的学校对宿舍也实施了非常严格的监管,导致学生在校时紧绷的压力无处释放。
我们从戈夫曼那里能够学到的一点是,后台行为是每个人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非理性放松状态,教师应以平常心待之。此外,教师最好不要出其不意地出现在学生私密空间面前,不要偷听学生讲话,要禁止告密的举止,这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守则。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进行着无数的表演,都在不同的“前台”和“后台”区穿梭。在学校里,我们要把面对学生的每一次场景都作为教育的前台,而不是“作秀”的前台;要充分维护学生、教师的前台形象,更要为他们搭设适度的后台区——老师需要闲暇时光,孩子也需要闲暇时光。
重塑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十种新样态
作者 | 黄春霞
师生关系到底该如何重塑?许多学校和老师并不知道。于是,我们特意梳理了10种新型师生关系,以期找寻出一点规律。
教师角色:支持者
伯明翰 · 科温顿学校独特的蜜蜂课源自于学生的兴趣。整个学校的教学都在推动学生学习受用终身的技能。学生通过小组项目为真实世界中的问题寻求有效、长期的转变,发展研究、读写、协作技能。从建网站到管理真正的蜂箱,学生通过参与一系列的活动成为更加积极、投入的学习者。这里的学生都是积极主动地学习,这里的教师已经不是传统的教导者,他们只是兴趣的支持者。
教师角色:教练、导师
在德国ESBZ,学生们自学并且互相学习;成年人基本上承担导师和教练的角色,只是在必要时担任传统的教师角色。学生自主之余,周五时所有的孩子都会跟自己的导师进行一对一谈话。他们一起讨论本周的进步,遇到的问题和下一周的计划,以及萦绕心间的情感或关系话题。通过这些一对一谈话,老师和学生得以互相深入了解,师生之间的联结比传统学校要深厚得多。
教师角色:评估者、顾问
在可汗实验学校,上课时没有老师讲课,在校时间一半以上都让学生自由安排,各种年龄的孩子“混”在一起完成任务。从来没有任何作业和考试,而是通过诊断、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估、目标跟踪、与教师频繁的一对一的会议以及在线工具的数据审查来获知和评定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了支持学生的发展,学校还设立了目标跟踪的方式。每周,学生都有一对一顾问指导时间。
教师角色:制片人
火药作坊高中注重创造力、研究和开发。打破了年级、班级、学科的限制,这所学校让学生可以在课堂内外随时都共同协作。由社工、课程开发者和个人项目经理组成的团队确保每个个体都能够取得成功。教师的角色就好似电影制片人:为年轻人配置所需要的丰富而严谨的素材,帮助他们实现梦想的计划。
教师角色:学生伙伴
探月学院既没有课程,也没有教室,当然也没有传统的老师。教学场景的设置不再是你教我学,而是设计一个让学生有表达欲、创造欲和学习欲的“道场”。探月学院的教师需要扮演多元化的角色:教学研究、课程设计、课程执行、项目导师、学生伙伴、终身学习者。他们所提倡的教学模式也不再是传统的讲授式,而是学生与导师共同创造。
教师角色:家人
Fitzroy Community School(菲滋洛伊社区学校)是一所社区学校,是一个大家庭式的学校。学校没有雇用厨师,午餐都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准备,还有不少家长志愿者也会来帮忙。再比如,学校每个学期会包一次饺子,老师、学生、家长一起,那种关系,真的就像家人一样,你不会觉得学校高高在上,标榜着权威,师生之间特别亲近,又相互信任。
教师角色:导学者
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里,教师们都主动或受邀加入到学生群体中,与学生“零距离”接触,主动与学生交朋友,建立更为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动态,加以关怀、指导和干预,关注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与提高。
教师角色:共同学习者
星河实验小学从朋辈机制、教室机制、家校机制到空间机制,逐渐构建起校园师生关系的新样态。“学长制”“学长导师”等角色在被推广和使用并介入师生交往、生生交往中,教师角色的担当在不同年段、空间中发生变化。
教师角色:组织者
从2016级新生开始,青岛二中摒弃普通高中传统的按照学习成绩平行分班的做法,取消行政班和班主任,组建六个吸引力团队Magnet Team(简称MT),让学生按照兴趣选班。老师只是提供教育资源、教育平台和教育机会的辅助者和支撑者。
教师角色:工作人员
在瑟谷学校,采用传统的新英格兰全镇大会的模式管理,所有日常事务均交由每周的全校大会来决策。每个孩子和工作人员都有投票权。任何有关行为准则、设施使用、费用开支、人员招聘的事宜都可以拿来辩论,最后由大家投票表决。
素养提升: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必备的5种能力
作者 | 星宝
当下的师生关系正在发生积极的改变。
过去学生对教师绝对尊重,师生关系非常严肃,甚至有一种距离感,相比之下,现代社会的师生关系更平等、更轻松。不过,这种关系更难掌控,理想的状态是既能实现师生平等、轻松相处,又能建立起教师的威信,履行好管理学生、教书育人的职责。把握不好的话,学生就会不听话,教师的尊严就会被冒犯,对教学工作和学生成长产生不利影响。
那未来教师要提升哪些能力来掌控这样的新型师生关系?
理解力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犯错,当错误无可挽回的时候,我们要寻找因错误而可能产生的最有价值的事情。一顿批评和说教也不能产生多大的作用,如何让孩子意识到错误并改正才是最重要的。于是通过给孩子提供一个机会,让犯错的孩子获得锻炼多方面能力的机会,这便是理解。
包容力
师生间的矛盾由各种原因直接或间接地形成,有时一时半会不能消除,那就要想办法将其降低到最小化。冲突发生之后,教师首先要冷静,学会换位思考,并给予需要的学生更多关爱和包容,如果老师没有足够的包容力,当场对学生做出批评,可能后果会更严重。
挖掘力
教育就是要扬长,干嘛非要浪费时间去补短呢。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前提是发现每一个孩子的特点,让每个人都有事干。一个有挖掘力的老师,可以更加完好地保护孩子特有的天性和优势,用一种平等、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他们不一样的闪光点。
感染力
教育既有言传也有身教,身教就是一种感染力,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要做。这种以身作则形成的感染力,对学生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对教师的言行才会更加认可,对老师的尊重也会由内向外的表现出来。
信任力
信任学生,就要对他们怀有更多成功的期许和愿望,要给他们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相信他们的能力,让他们有机会去实践,有机会去创造,有机会去表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要营造鼓励和支持的环境氛围,耐心等待,真心鼓励,帮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成功,赢得自尊和自信。
学校支持:
用教室外的“灰空间”,滋养师生关系
作者 | 宋鹏君
为什么今天学校设计时校长总是想怎样方便管控学生,为什么孩子的总是有做不完的作业,而老师更多时间不是教研或与学生交流,而是批作业?
国家规定公办幼儿园师生比是1:6,就是1个老师对6个学生;公办中学师生比是1:13.5。大家猜一猜,小学的师生比应该是多少?有人猜比较好是1:8,有人猜至少也应该是1:12,答案是公办小学的师生比是1:19。
如果以学段,小学是孩子在学校时间最长的6年,没有哪个时段比这个时间更长,如果小学一、二年级参照幼儿园,那可以是1:6,五六年级孩子大了,参照中学,可以是1:13, 1:19的师生比相当于一个小的摩托车拉了一个大货柜,拉不动。
一个班级45到50人,如果一节课40分钟,请问每一个孩子跟老师进行互动的时间有多久?我算了一下,48秒,48秒什么意思?有孩子和老师对个眼神的机会都没有,所以我们上课的时候,常常像是一种宣讲活动,老师的讲课必须有很强的情绪带入,孩子坐在下面听,与老师的讨论是“聪明孩子的特权”。头脑反应没那么快的孩子,最初只是“愚钝”一点儿,看客和听众当久了,就不再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成了“愚昧”。
学校设计的建筑面积再大,设施环境再好,孩子们都是在像飞机仓一样的教室上课。课堂沉默和压抑,下课疯狂和释放。我曾经和经验丰富的老师一起观察,课间嗷嗷大叫的孩子,让他单独说起话来,表达都显得怯懦而不自信,不善言说,也不爱阅读。想必这些孩子上课没有机会参与讨论、实现自我展现。再看看老师,61%的时间都在办公室。
一位老师每天上三节课,120分钟。大家觉得老师好轻松,老师在改作业呀。以数学和英语老师为例,教三个班,就有150本作业等着批改。一本平均两分钟,就要花5个多小时改作业。老师愿意留这么多作业吗?
不愿意,是因为在课堂上跟孩子没有互动的时间,所以才通过作业这个窗口来和每个孩子对话,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多么可悲的事儿。所以,大家经常要求教师什么少布置作业,少布置作业,又能了解学习情况,其实最好的方式,就是把师生比降下来。
我们研究师生在校的时间和行为,改变空间格局和时间的安排。学校一楼被中文、英文、科学和艺术图书馆铺满,给孩子自由阅读的空间。教学楼二至四楼最核心的三四百平米,设计成师生共享的像玻璃盒子一样的学习枢纽,玻璃门都是可以旋开的,学生可以随时找到老师,老师可以随时看见学生,老师总是被人看着一言一行都是示范。
教育人最基本的学习方式就是大脑的镜像神经元反应,陶行知先生说的大做样小学样。孩子随时看到老师,与老师建立情感联结,模仿老师的一言一行。
学校最美的是孩子与老师柔和的目光,温暖的笑脸,良好的行为。最好的学习空间就是师生能在一起,有更多的自主学习、自由学习、自由对话的机会,这空间是温暖的,是互相支持的,是有归属感的。
精彩实例:
如何用好校园灰空间,营造更好的师生互动?
作者 | 秦双林
对于学校来讲,灰空间是无处不在的学习机会,是赏心悦目的休闲场地,是自由自在的交流平台……这一空间不是相对开敞的,也不是相对封闭的。它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抹去了内与外的界线,为人们提供了一种随意的、丰富多变的空间形式,也为教育打开了任意门。
原北京四中房山校区的黄春校长,就将自己的校长办公室从屋子里搬到了楼道。他在一处两个楼道交叉所围合起来的类似港湾的地方,凭借三面大书架和一张大桌子,建起了一个开放的校长办公室。通过灰空间为师生提供人与人亲密接触、交往的空间是十分有必要的。校园灰空间的设计,也常常引发更多关于教育的思考,有着丰富的想象余地。
门厅——建构人与人之间新的关系
教学楼门厅是师生间在校园中除了教室等教学场所,相遇最多的地方。现在很多师生间仅仅是问声好,就各自离开,有想交流的,也只能站着说几句。但是处理好了门厅这个过渡空间,就能有效拉近师生间和学生间的关系,给予更多的停留空间。这种空间也是刚性空间向柔性空间的一种过渡,将其有效的与教学空间相结合即可创造自由开放的教与学氛围。
一体化廊道——集约式功能与管理
学校中的交通空间(走廊、楼梯间等)是师生必须经过的空间,尤其在中小学校中,使用频率很高,这里把走廊、楼梯间以及周边的空间当做一个整体看待,统称一体化廊道。如果只是保留最原始的交通功能,这样的空间形态空旷而不具美感,没有为个体或群体活动提供适宜的活动环境,会导致大家不愿意长时间停留在这个缺少设计的空间中,从而缺少相互经验的交流、讨论或者休闲的氛围。
架空层——无边界学习空间
校园中大的活动空间往往是广场和操场这样的场所,距离教学楼相对较远,而且完全属于室外,加之小学生好玩爱动,这些空间都不利于学生短时间的活动。在教学楼中合理布置活动平台,满足学生不用离开教学楼也可适当活动的场所。在这种空间的安排上,需要合理布置环境,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有利身心健康的活动。
其他灰空间
学校中的灰空间还有很多,如教室的阳台、中庭、内院等等。有些学校的阳台是师生直接沟通外界的重要场所,良好的阳台布置可以使得学生更加贴近自然,心情舒畅。中庭和内院是建筑内部的空间,也是沟通内外的过渡区域,利用布置小花园,丰富的植被等等处理手法,都可以改善校园环境。
责编|沧月
•教育教学中的N个不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