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深圳当中学老师的名校毕业生过得怎么样?

本文原发自澎湃新闻·湃客频道,经“湃客工坊”(ID: thesparker)授权转载。

作者 /叶也琦(华东师范大学)

编辑 /刘成硕

前言:前往深圳应聘教师成为越来越多名校毕业生的选择。前不久,深圳中学公布的豪华教师招聘名单就再次引起了广泛讨论。从2017年开始,深圳部分学校教师岗位在应届生招聘上对985等优秀院校的学生放宽了政策,由此打开了招收非师范生的局面,优秀非师范生的应聘比例逐年上升。体面的薪资待遇,完备的福利保障吸引了大批名校毕业生前往深圳应聘。

以下是几个就职于深圳中小学校的北大学子的口述。

没有跳脱出父母的阶层,

父亲不太满意

讲述人:小西

北京大学力学专业硕士

深圳某公立初中物理老师 工作一年

我是理工科毕业生,如果不走科研的道路,可以说几乎没有什么选择。幸运的是,我们可以借名校的牌子去尝试别的事情。名校的身份像是一张门票,至少可以让你进竞技场。秋招的时候,我尝试去投了一些互联网,从网测,群面,单面,跟HR聊offer,有三家都走到了最后,但最终没有给我offer。

根据以往的经验,春招还会有很多机会,但遇上了疫情,我在家待了半年,没有机会去参加宣讲会,网上宣讲会也没那么多信息,丢掉了很多机会。

一开始并没有决定要来深圳。但深圳教师招聘宣讲会上宣传得很好,它是一份稳定的工作,薪水听上去还不错,新教师在试用期就有20万。机缘巧合,很多情况凑在一起,我没有别的选择。

我父母特别反对我去深圳当老师。第一,深圳离我的家乡山西很远,我没有在这个地方生活学习过,没有亲人朋友,孤身一个人去一个陌生的城市,能不能在这个城市扎根生活下去是未知数。

第二,用现在的话来说,我是典型的小镇做题家。我父母都是老师,圈子很小,老师们之间习惯攀比子女。我父母那一代好多人可能在事业上没有那么多成就,更多把希望放在孩子身上。我父亲对我有很大的期待,我感觉他把我当作一个可以炫耀的对象。我爸觉得我寒窗苦读了那么多年,去了名校,最后只当一个中学老师,还是没有跳脱出父母的阶层,还是子承父业,所以他不太满意。他觉得我应该去闯一闯。

但我母亲对我的要求不一样。我跟我母亲的关系像朋友,她知道我在求学路上看起来很顺畅,实际未必一帆风顺,所以她觉得如果能找一个稳定的工作,平平淡淡也挺好。我母亲很传统,觉得女孩子去当一个老师稳定,以后可以照顾家庭。

有一个同学跟我说,北大教会她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学会放弃。我们很喜欢北大中文男足的那句话:“北大将永远伟大,而我却依旧平凡。”我进了北大之后,整个人就被磨平了。我以前是一个很有冲劲的人,高考没有发挥好,去了中国农业大学,后来保研到了北大。我去了北大之后,才意识到有些事情不是自己努力就能改变的。见过很多大神,越发觉得自己可能一文不值。

经过一个挣扎和痛苦的时期,慢慢地跟自己和解。我其实不喜欢别人说,你是北大人你就应该怎么样,这是对有名校人的一种误解。我有一个在英国帝国理工的朋友,我觉得他的工作不错,但他还是觉得自己在给母校丢脸,所以他不愿意跟别人提起他是帝国理工毕业的。我始终认为在一个环境里,突出的就是那一小撮人,也可能因为我本科不是北大的,我没有北大人的那种傲气。

因为父母职业的关系,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没什么想象,也没什么紧张。焦虑是从当班主任不顺开始的。我以前只在教育机构实习代课,喜欢给学生讲题的感觉,那时在教育机构不需要管学生,所以开始带班的时候我是懵的。

深圳某中学课堂(图源:视觉中国)

刚开始不是特别懂教学套路,加上学生父母很多不是知识分子,是城市的外来人口,他们都很忙,没时间管孩子。所以学生的习惯不是很好,每天惹事。而我不是特别有气场的人,没能镇住他们。导火索是去年班上有一个同学和别人可能思维上不太一样,班上的孩子老是去逗他,他的家长认为这是一种校园欺凌。后来我了解到其实是这个孩子在同学那得不到关注,所以孩子想吸引老师和家长的关注,把一些小事情说得很大,每天不止一两次地来告状,说一些鸡毛蒜皮的事,让老师和家长花费很多精力来处理这些事。

他父母把这种压力转移到老师身上,因为我是个新老师,他们在不断试探我的态度,后来开始威胁:要是你不帮我们处理,我就去投诉去告你。这给了我很大的压力,我后来去找学生,却没有处理好这件事,导致我和学生的关系崩溃了。

我到现在也没有想清楚原因,可能是学生觉得我在针对他,也可能是我和学生没有共同语言。我丧失掉了在学生当中的威信,之后我跟班上的一些学生关系特别不好,他们就喜欢跟我对着干,折腾出好多让人想象不到的事情来,比如高空抛物、涂鸦、打架、吸烟、网上威胁同学……初二学生能干出来的事情都干,我每周都要处理一件大事。因为我们班上的事情太多了,领导也天天找我谈话,最后把我换掉了,我试着反抗了一下,但是没有成功。

我对于老师这份职业没有什么不满,确实是我自己也有一些问题。现在的迷茫感在于不确定深圳这个城市能不能接纳我,能不能在这个城市扎根下来,以及值得吗?我和一些前辈沟通过,他们觉得,单身的时候,深圳是一个适合生活的城市,但要在这里安家,没什么性价比,房价太高了,又没有北京和上海的优势。我是独生女,父母都是工薪阶层。如果买房,父母会给一些支持,也是杯水车薪。

我考虑过换到别的城市,但觉得专业已经丢了,我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而且在编教师要离职很难,似乎也没有理由出去,有一种上不去下不来的感觉。我父母现在对我没有什么要求了,工作定下来了,我母亲现在的重点催我找对象。

如果没有能力,

根本降不住学生

讲述人:李欣

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

深圳某公立高中语文老师 工作一年

深圳老师的待遇比较好,年薪接近30万,以后小孩上学也很方便,而且这个职业有寒暑假,所以我没太多想就来了。我们学校在校区里特意给老师留了宿舍,一人一个单间,还给老师们提供公租房,离学校很近,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压力。和我同批来的有好多人,北大的、清华的、海外名校毕业的,很快就融入在一起了,有种住大学宿舍的感觉,没有太多参加工作的实感,像一帮大学生过来支教。

我们学校给予老师的自由度也很大。入职的时候学校给我们安排了一对一的帮助,一个老教师带一个新老师。老教师会给我们提供很多个人经验,包括我们平时随时请教哪位老师,老师都很愿意解答。每个学期开学前的科组会讨论也会很充分,把该安排的都安排。

学校的组织建构、管理层面设计得都还不错。通过一些方式,学校能比较自然精准地知道每位老师最近大体的情况,不会非得设计很多比赛,或者一些形式上的东西去考核我们,最主要的还是对我们的一些过程性评价。比如有的新老师他遇到班级情况没那么好处理,他也尽全力了,但还是有一些困境,领导们都比较理解,他们会找新老师谈话,了解情况以后发现问题在客观因素上,就会给予帮助,不会有太多的苛责。我觉得学校解决问题的基本态度是比较务实舒服的。

在教学上,我们这批年轻老师和老教师不一样。我们都会习惯性地把大学所学的一些东西调整难度,深入浅出地讲给学生。比如最近要讲话剧《茶馆》,有常规的课堂讲法,也有中学常见的课堂实践的讲法,让学生演,也有大学文学史的讲法,怎么能把这些讲法揉在一起?我觉得这是我们这一批人才会思考的。点点滴滴,想法慢慢渗透下去,就有新的改变。另外,因为和学生年龄差距没有那么大,大概九、十岁,学生也会新鲜一点。但是新鲜度或者对名校的崇拜都是有一定保质期的,很快会消失。所以越往后,完全就靠自己怎么教了。

我们学校的学生能力比较强,想法也活跃。加上现在互联网的发达,学生在很多领域比我都灵活很多,他们的信息来源特别广阔。你跟他聊知识点,他会发散到很远的地方。如果没有一定的储备和能力,应付不来。

我来之前也在想,博士硕士来教高中生是不是有点大材小用了。理科还正常,因为我们学校竞赛很强,如果不是博士或者博士后的理科老师,根本降不住他们。文科的我一直想是不是多余。来了以后发现确实还是有意义的。有些高一学生的思考力超过了我当年大一的程度,对某些社会现象、文学理解的分析,虽不是很全面,但在某一点上很深刻,带给我很大的震撼。

虽然学生们有能力有个性,但他们在人情世故方面远远不如我们当年。我个人觉得是因为智能手机把每个人隔开了。他们的情商或者人情方面的思考力没有那么好。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多考虑,要转换姿态去和他们对话,让他们觉得在同一层面上,这样学生就会服气了,处理具体的问题也会变得简单。

当老师半年后,我更有劲了,工作强度基本不大,大强度都是自己加的,我们这一批所有人都是越教责任感越强。比如我刚才说学生很强很聪明,但他不能代表所有学生,也不能代表学生的所有方面。他们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得花大力气去抓。就像是我们学生时代那种优秀学生的惯性,明明所有人都投入一样的时间了,明明我讲得很清楚,为什么大家就掌握不了?我们老师后面都有点钻牛角尖的感觉,在学校加班的时间越来越长,互相都劝说,赶紧回家吧,别太累太苦了。这可能是新老师都会面临的一个过程吧。

现在我们大多数人对这份工作都还挺满意挺庆幸的。现在整个社会,就业方面卷得越来越厉害,形势越来越严峻,要求也越来越高。找到这样一份工作还挺好。之前也总在想,来教中学生稍微有点不甘心吧,说曾经有怎么样的理想,要做什么工作。做着做着发现学生在我们的影响下确实有变化,比如他们对事情的理解力、学习能力有很明显的变化,这一点还是挺有成就感的。

深圳某中学课间(图源:视觉中国)

没有想象得好,

我教的学科不被人重视

讲述人:任彦初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硕士

深圳某公立中学信息技术老师 工作两年

我对于这个职业没有特别高的预期,我的预期就是薪资,还不错,跟宣传的差不太多,税后大概20多万。

我学的是教育技术。当年填志愿是想选一个跟计算机相关的专业,又觉得纯编程比较痛苦,看到这个专业,似乎很有意思,就选择了它。保研时,我想以后要么去当老师,要么就去IT大厂。但这种想法在找工作面试了几个IT公司之后就彻底没有了,因为我的专业背景确实不如IT专业对口,所有相关的实践经验都是教学教育,基本把路走窄了。

来了深圳,我们的待遇和其他科目基本没什么差别,差别在于我们这种非考试科目,比如信息、美术、音乐、心理健康等等,任课老师一般情况下不会让当班主任,职称上也没有加分。我们只能靠比赛,但比赛的奖项也有限制。最后就是实际上在加分的过程中,我们比考试科目的老师会相对弱势一些。

教书后在心态上没太大的变化,只是觉得没有想象得好,我教的学科不被人重视,学生来上课基本上都想玩电脑,他们对这个学科没有打从心底重视过,所以我在日常的常规训练方面,比其他的非考试科目老师更严格一点。

我当年读书的时候,老师讲他的,同学们们在下面搞自己的事,好像也没有人在意。现在我的课上,我不允许学生随随便便在下面搞小动作。如果别的老师想要占课,如果不是特别的情况下占课考试我是允许。但比如刚开学,或者要期末考试,我一般不允许谁来占我的课。副科也没有什么KPI,领导和老师都不重视,基本要求我们上完课就行了,然后对于一些教学比赛,我们组里没有什么老教师,都是自己在摸索该怎么去上这个课。我现在带学生参加竞赛,也是没有什么过来人提供经验,靠自己的摸索,也靠学生本身的钻研精神,也能在市里和区里的比赛获得不低的名次。

除了教书,我还要干一些杂事,比如系统管理啊,信息化的工程建设等等。比较难的点在沟通上,因为学校现在开发了新的系统,有时候下发的通知,有一些同事不了解,甚至解释了也不听,沟通很无效,这种时候会让人很火大。

我目前安于现状,至于后面怎么发展,也没有太认真地去思考。经过这一两年的心态的调整,现在有点像退休教师的那种心态,觉得有的事情该争取的,比如说奖项或者优秀称号,我会努力争取。关于未来的发展怎么样,我看得比较淡,走到哪一步算哪一步。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