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中南大学一名研二学生坠亡了。
这事一出来立即引发了热议。
不少人吐糟,这年头读个研究生真不容易,不仅课题压力大,精神压力也不小。
据说,这位同学是因为论文的事,引发了过度的焦虑,一时想不开,而最终选择了轻生。
事情起因源于其所写的论文。
这位同学写的课题论文被某期刊收录了,之后,他发现论文中存在严重的错误,于是想撤稿,可没撤成功,于是他求助于导师,导师让他通过实验去验证,可他实验的过程并不顺利,屡屡失败,于是,该同学心理上产生了巨大的落差。
本来论文被选中,是件开心的事,但他害怕自己的论文存在过失,怕被他人举报戳脊梁骨,心理上背负了沉重的包袱,表面上看起来没事,但内心早已崩溃。
这位同学很优秀,在学校还拿过奖学金,可还没等正式走入社会,就这样草草结束了生命,不得不说是个悲哀。
说白了,其实是压力在作怪。
说到这压力,每个人都会有,可有压力,就要学会自己去面对和解决,而不是压在心底。
人生漫长,每个时期都有每个时期的困难,而这,不过是漫漫人生路中的一个小插曲,挺过去就行了,干嘛要如此草率?
死很容易,但是这死能解决问题吗?
有句话说得好,生命诚可贵,你解脱了,但是父母和家人怎么办?
他们都是与你最亲近的人,都希望你能顺利完成学业,能学有所成,试问你这样做,对得起他们吗?
我不想评判这位同学的过激行为,但凡读过研的同学,都体验过读研的“心酸”。
有个朋友说,当年他考上研究生那一刻,特别开心,特别兴奋,感觉自己捡了金子;可读了后,再也没有开心过。
他说,很多事都是自己摸索,最折磨人的,便是那隐隐的孤独感,没有人帮你,特别是写论文,提起笔,不知道该怎么开头,即便问了导师,自己依然很茫然,看着别人忙得不可开交,自己啥也没做,心里那种无形的焦虑开始出现,总觉得有什么东西堵在心头,不知道该如何表达。
于是乎,各种逃避、拖延出现,他越来越茫然,不知如何是好。
其实,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如何处理,完全在于你自己。
不管你是开心还是不开心,事情还得做,生活还得继续,为何不乐观点?
所有的愉快和烦恼,开心与不开心都是并存的,关键取决于你对待压力的态度。
关于压力这事,只要你在这个社会上生存就会有。
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人生来就有需求,除了生活需求外,其他的譬如社会需求是肯定存在的,而在这种社会需求中,涉及不少同学与同学之间、同学与老师之间或自己与学校之间的各种冲突;同时在特定的环境下,大多数人也会有压力。
上面提到的是社会压力和环境压力,最可怕的,便是来自精神方面的压力了,这种压力能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的精神需求,如果不及时排解,后果不堪设想。
有些事情,只要不是刻意为之,何必紧张?
上面这位同学,过度焦虑,而且刻意把此焦虑放大,结果把自己逼入思维的死胡同,从而引发悲剧。
面对压力、恐惧,甚至是绝望,难道就只有选择结束自我这条路吗?
德国骨科医生沃尔夫曾提出一个著名的“沃尔夫定律”。
这个定律说的是人的骨骼成长的定律,是指如果骨骼长时间接收外部压力,就会增大骨密度和坚硬程度。
意思是说,这人哪,得有一定反脆弱的能力,这就如同肌肉一样,你给它一点压力,它便会借着这个压力,慢慢变得越来越强壮。
犯错不可怕,你可以通过改正,吸取经验和教训,最终换取你人生宝贵的财富,这本身就是一个反脆弱的过程。
记得《精要主义》这本书中有这样一句话:
“你的人生掌握在自己手里,别人不会关心,只有自己才知道,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
你我都是普通人,生活在这个社会,要学会大度,学会对自己的生命和人生负责,认真过好每一天,唯有善待自己,才会关爱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