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妈说:
今天说点实在的,孩子每天在幼儿园里的8小时,我们虽然不奢望他们过得有多富足,但也一定不希望他们成为老师眼中的“小透明”,毕竟,哪个孩子不是天生就需要获得关注的。可是,班里几十个孩子,老师注意力有限,做不到平均分配,自然就会有取舍,有些关注得多、有些关注得少。如果把老师的关注比作资源,那么老师每天都会面对着一群孩子作选择性的资源分配。老师是怎样选择把关注分配给哪个孩子的?我的答案是:和家长的沟通联结度有极大关系。沟通联结度越紧密,对孩子的关注自然会更多。OK在大班时因为换了班主任,新班主任起初对OK的性格并不了解,所以也没太关注OK(内向的娃确实需要时间被了解),于是一度OK向我表达了在幼儿园的不开心。后来,我找到了问题症结,经过一段时间和新班主任的沟通联结,加速了老师对OK多方面的认识和了解,OK很快又得到了老师的一些关注和支持。
当然,我说的沟通联结并不是时不时地在老师面前刷存在感,总拉着老师盘问自家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顺带再加两句“老师,孩子交给您我放心”、“老师,孩子就拜托您了”......和老师真正的沟通联结其实需要特别踏实和走心的交流。恰巧我的好友sasa最近正在经历这个过程,这几个月她在和老师建立起紧密的联结有着很多的思考,过程中和我聊起时,我也把自己的一些经验分享给她,于是我们一起梳理出了今天这篇,分享给这个阶段的爸妈们。
文:Sasa
01
关系“破冰”,从老师布置的作业入手送女儿进幼儿园的第一天发现班里有30个孩子,两个老师对着一群叽叽喳喳的孩子忙得不可开交,当时我就和队友说,咱也别期待老师对女儿有太多的关注了。第一老师真的太不容易,第二,咱家女儿也不是出挑的娃,表现力不行,甚至有点小内向。基于和老师的相处状态是“有事说事、无事勿扰”的设定,后来看到家长群里一些爸妈会每天cue老师,请老师多多帮忙照料孩子的衣食起居,还会冷不丁地想去diss他们两句,何必这么“占用公共资源”呢。但后来慢慢的,我发现,无论表演的角色安排、值日生的机会分配、甚至是班级合影的站位,班里的确有几个孩子被老师“提点”得更多。对比之下,我女儿在所有的安排中都是个不被看到的存在。于是我开始琢磨要如何让我女儿“被看到”。我发现有几个曝光度很强的孩子,妈妈是家委会成员,经常会帮老师做些班级后勤工作,比如老师教学活动需要什么教具,都会第一时间鼎力支持:准备各种类型的蛋,带小植物小金鱼去给孩子们观察,甚至为了班级小聚会把棉花糖机都搬过去了,给班级提供了这么多帮助,和老师有这么多的“合作机会”,老师自然会把情份加在对孩子的关注上,合情合理。可是这些方式并不适合我,家委大多是工作时间自由或是全职妈妈,而作为职场妈妈的我,经常忙到群里消息都不能第一时间看到,更别说随叫随到地给幼儿园提供服务了。就这么琢磨着,感到有些迷茫和焦虑时,偶尔一个机会让我发现了破冰秘籍。有次老师布置了一个周末作业,要求家长带孩子们出去找找树叶,完成一幅画。女儿很用心地用树叶、树枝、榛果、蜡笔、水笔创作了一幅画,而且还自己编了个很可爱的故事,我随手就拍了很多照片,打算分享到朋友圈,突然间,脑海中冒出一个想法:“干嘛不跟老师分享一下呢?”既然是老师布置的作业,给老师一个真诚的反馈,没有刻意的讨好,只是人和人之间都需要的真诚的联结。于是我想着尝试一下。我把作品拼图和对过程的记录文字通过微信发给了老师,也没说其它的什么,没一会儿,老师就回复了简短的五个字:“真是太棒了!”虽然老师的回复很简短,甚至也可以觉得是敷衍,但我却觉得这种没有压力、不加载过多寄托的沟通,一定是良性沟通的开端。而这其中,我也向老师传达了几个重要信息:1、我们积极认真地对待老师布置的作业,我们的家校配合愿意度很高。2、我家孩子在这方面是有热爱和优点的。
3、我们家庭很注重陪伴,孩子的作业过程都会亲自参与。
02
老师来“告状”,是建立关注的大好机会对老师抛去了橄榄枝,本以为可以进入螺旋上升通道了,结果没想,却等来了老师的一个“告状”。老师发了个长长的消息给我,大意是说我女儿平时跟小朋友互动挺好,但在集体活动中不愿意当众回答问题或者表演,做手工失败了或者被老师说了也容易大哭,尤其需要我们关注的是她总不爱跟老师交流。虽然在看完消息那一刻内心是充满失望的,满篇都是女儿的问题,但转念一想:“咦,若不是老师关注到我女儿,她又怎么会主动和我说这些呢?!”没错~ 老师开始关注到我女儿了。这是一个好的开端,我必须牢牢抓住这个机会,进行一次有效沟通。考虑到老师只有午休时间有空,微信打字来来回回的也很占用老师时间,于是我提议找个合适的时间直接电话沟通,可能只占用老师10分钟时间。老师爽快的答应了。利用通话前的一些时间,我做了准备功课,把孩子的认知程度、性格特点、行为表现之类的梳理了一下,看看哪些是跟老师提出的问题相关联的。到了电话时间,我先认真听老师把所有问题说完,然后我先表示了全部的接受,以及愿意配合,同时也略微地表达了几句我对孩子这些行为的一些解释(解释的目的还在于想和老师分享一下我的思考,看看老师是否认同或者有建议)。其实作为一个和老师还存在距离感的家长,我在开始交流前会有一丢丢的“卑微”心态,但沟通下来却发现,基于事实的沟通家长和老师真的是平等的,因为老师其实也是在寻求家长的协助,她们特别希望爸妈一致配合,一起把孩子管教好。所以我们在交流教育理念后,也“碰撞”出了三个接下来可以在我女儿身上实践的方案。有了这个彼此约定好的实践方案,我就完全不需要动脑筋去想找什么沟通机会了,女儿之后的表现、进步,掌握好互动频次,我大可以礼貌又得体地和老师随时沟通了。
也就不到一个月,女儿开始越来越被老师关注到!
老师告诉我:“小朋友最近越来越开朗了。我们有一个钻爬比赛,前段时间她都不愿意玩,今天鼓励了一下她参与游戏了,发现爬的也挺快的。还有拍球,刚开始不会拍就一直不肯拍,现在多鼓励鼓励也愿意拍了,很有进步!”
当然,我觉得我也是幸运的,刚好碰上了一个愿意在教育方面和家长进行探讨的好老师。换位思考一下,老师面对30个不同的孩子和家庭,各家教育各有不同,她愿意听取我们家庭的教育理念,根据我的想法做出协调,真的特别难能可贵。
03
成为老师的“资源”,不被关注都不行随着和老师的沟通频繁、距离拉近,出于善意而非刻意地,我开始非常自然地想到,那么我可以帮到老师什么?老师需要什么?我发现幼儿园公众号时不时就会发一些老师们的学习、试讲、实践活动,有一回看到一篇文章是一位大班老师邀请家长去担任助教,园长也参与其中。我突然意识到,原来在老师的业绩里,除了带班上课,“家长配合度”也是老师的KPI之一啊!而家长,也是老师手中的一项资源,老师越能调动资源,就代表着工作能力越出色。这又让我想起有个摄影很拿手的朋友经常会去她女儿的幼儿园拍活动照,原来也是去充当“活资源”的。意识到这点,我开始留意机会。有次交作业的时候,我试探性地问老师班里是否有助教活动之类,如果有的话我一定积极参加。果然没过两天老师就主动来找我协商主题和时间,最后决定找一天由我去给小朋友们读绘本。我很认真地做了前期准备,包括提前列了不同风格的绘本和老师一起挑选、策划了几个互动环节征求老师意见,等等。而当我提前一周把这件事告诉女儿时,她特别兴奋,每天晚上都会花半小时跟我一起预演。
助教活动当天的现场氛围特别好,女儿在那一天也收获到了成为“宇宙中心”的感觉。
终于,经常两个多月的努力,我找到了对自己来说最舒适、真诚的和老师沟通的机会,而这些基于教育本身的沟通,也是最直接有效地让女儿得到老师关注的途径。
OK妈妈最后说:
因为Sasa的这个和老师建立沟通的路径,我个人挺认同,所以我也想再总结说一句:跟老师的交流真的不在于频繁不频繁、聊得多不多,而在于态度认真、方法到位、真的切中老师需要家长配合的点。孩子是否得到足够关注也不是不分时机地“求关注”,而是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表现和老师的关注是对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