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记者 何丽娜 通讯员 吴泽宇 杨蕾
皮肤白净,身材高挑,一头乌黑亮丽的披肩长发,即使穿着校服也难掩她青春靓丽的气质。17岁高二女生小熙(化名),不仅颜值在线,而且弹琴、主持等才艺俱佳。先天的优势再加上后天的培养,她走艺考这条路应该是妥妥的。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然而,小小的指甲却让一家人在这件事上一筹莫展。在小熙纤细的十指指尖,每一个指甲都坑坑洼洼,好几个泛着灰褐色,还有的局部增厚,简直不忍直视。
“皮肤科医生说是灰指甲,用了很多药,外涂的,内服的,可怎么也好不了,因为她老是去咬。”在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联合门诊方妍彤医生的诊室里,小熙妈妈满面愁容,却还有些不好意思将女儿的事说出口。
花季少女为何会染上爱咬指甲的“恶习”?母女俩在诊室里的一番“争吵”,将问题暴露无遗。
“我实在撑不下去了……”
“我真的想不通,她其实从小就很优秀,小学初中都是目光聚焦点,中考时虽只是低分飘过但也被重高录取。我们不要求她成绩多么优秀,就是希望能走艺考这条路。但从目前的情况看,不光文化课有难度,而且专业课的优势也在逐渐消失,手上的灰指甲如果不解决将是‘致命伤’。”小熙妈妈说。
“今年元旦的时候,学校文艺汇演准备让她主持,可老师们一看她的手指甲,便决定让别人来替代。而且皮肤科医生也说了,灰指甲容易反复,如果面试时主考官看到,肯定会大大减分……”
“你以为我不知道吗,你们只是一味的和我说成绩不要紧,努力就好,但你们知不知道,我上课实在听不懂,我受不了每次发试卷的时候我的名字总是在最后几位,我受不了同学背后说我是绣花枕头。”当妈妈在方医生面前喋喋不休时,小熙突然抬起头哭诉道。
“你为什么不和我们说啊,我们可以补课的,花多少钱我们都是乐意的,只要为你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可是我对自己没有信心了。我花了很大的努力但收效甚微,每天晚上睡不好,白天神思恍惚。其实我在小学五六年级时就会咬指甲,甚至在睡觉时会咬脚指甲,只不过那时没现在这么严重。我的才艺一直是你们炫耀的工具,其实我不是特别喜欢文艺,更喜欢插图。中考时按我的水平其实优高更适合,但你们一定要逼着我上重高,说什么机会更多,但我实在撑不下去了……”
第一次听到女儿的心声,小熙妈妈当即愣住了,片刻的安静后显得更加崩溃,她转向方医生问:“怎么会这样啊?医生,她从小就很听我们的话,虽然小时候确实动作比较慢,但她一直很努力,老师也说她很乖,成绩虽然不是特别拔尖,但中上水平是有的……”
咬指甲其实是想缓解内心焦虑
事实上,所有的行为背后都是有原因的,无外乎是想逃避什么或者想得到什么。小熙咬手指甲显然是想缓解内心的焦虑,但她的焦虑又缘自于哪里呢?方医生从几个方面做了分析。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一是学业的压力。小熙从小动作慢,虽然很努力,但成绩并不是很优秀,小学、初中学业难度并不是特别大,靠后天的努力补习能维持在中上水平,而到了高中,尤其进了重高,强手如云,光靠努力不足以维持原来的学业水平,当落差太大时自然而然产生焦虑。
二是家庭的压力。父母总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希望小熙走艺考这条路,却不知道孩子其实并不太喜欢文艺,还有在高中的选择上也是如此。然而,当遇到问题时,却只是一味埋怨和指责,不懂得给予鼓励和关爱,从而使得孩子的焦虑感倍增。
三是个人的因素。小熙内心敏感细腻,看人对事比较极端,缺乏问题解决的能力,凡事都以外界的标准衡量,不够自信。
鉴于以上因素,再综合病史、体格检查、心理测评等,方医生诊断,小熙得的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共患焦虑障碍。
面对这样的结果,小熙倒显得十分坦然,她很认同方医生的分析。妈妈则不淡定了,从指责变成了一个劲自责,觉得是自己的无知和错误害了女儿。
3个月时间女孩判若两人
作为一个刚陪女儿经历过高考的母亲,方医生太能理解小熙妈妈的心情了,除了给予宽慰之外,她很快给出了一套解决方案。
“对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孩子,在不同时期干预的目标是不同的,就小熙的情况,最核心的问题还是学业压力。我们一方面可以通过药物改善注意缺陷,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通过1对1补习查漏补缺。”方医生说。
如果可以的话,她愿意与小熙的老师沟通,给到孩子更多的鼓励。比如,发挥她的长处,给予她有表现的机会,让她觉得自己也能为班级集体带来荣誉。同时,创建和谐的班级氛围,成立学习小组,给予小熙学习上的帮助,或是让一些品学兼优的同学和小熙结对子,让孩子感受到同学的关怀。
方妍彤(左)在做心理咨询
而在此基础上,家长当然也需要做一些改变,和孩子一起做心理咨询,改善亲子关系,尊重孩子,给孩子自由的空间,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如今,距离小熙母女在诊室“争吵”已过去3个月,在家长、老师和同学、医生的共同帮助下,她已判若两人。母女俩不再针尖对麦芒,脸上的愁容变成了笑容,再看小姑娘的双手,灰指甲改善了,新指甲正在慢慢长出来,还有一个好消息就是,她的月考成绩也较前提高了……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这个家庭又重新拥有了幸福和谐。
每每看到这样的场景,方医生和团队的小伙伴们内心的成就感便会油然而生。
医-校-家-社是围绕孩子的一个个“同心圆”
孩子是家庭的核心,多数家庭的日常都围着孩子转,当孩子不幸遭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厌学等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时,全家都会被闹得鸡飞狗跳。而面对这些特殊的孩子,让家庭来独自承受或是把问题全部抛给医院,显然都不是最佳解决方案。
困扰小熙一家多年的问题这下之所以能得到快速解决,得益于“同心圆”计划。这是2019年4月由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联合门诊发起的一项公益活动,倡导建立医-校-家-社联盟,旨在打造亲民、公益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支持体系,促进各界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组织和机构能够各司其职、发挥优势、资源共享、专业交流,为儿童青少年及其家庭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
“如果说一个孩子是一个圆心,那么围绕着他/她转的肯定不止家庭这个圆,医生、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以及生活的社区等,都是围着孩子转的同心圆。其实很多生病的孩子并不知道自己发生了什么事,非常需要有人拉一把,而各个同心圆上的人可以从不同方向为其助力。比如,提高老师对这类似孩子的鉴别能力,可以帮孩子及早发现问题并进行科学干预;提高老师与家长的沟通能力,以一种家长能接受的方式把相关信息传递给对方;合理用好社区的场所,让暂时去不了学校的孩子有个缓冲的地方……”杭师大附院党委书记、心理学博士骆宏信心满满地说,他们会继续努力帮助更多的“小熙”重回健康,也期待更多有爱的人走进“同心圆”。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