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的田园风光词作
寄语:他是词人,也是将领;他文能横槊赋诗,武能上马斩贼;他被称为“词中之龙”,他与苏轼合称“苏辛”,和李清照并称为“济南二安”他致力于收复故土,恢复山河,一生不休,他是辛弃疾。作为豪放派词人的辛弃疾,他的作品豪放如骄龙,满怀壮志,一心为国。豪放之外,亦能婉约,柔肠相思,不输花间派。
提起辛弃疾,大家首先想到的便是南宋豪放派大词人,皆因为他的作品,多为豪迈之作,要么回忆金戈铁马的军旅生活,要么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故让那些不懂辛弃疾的人误以为他只知道打打杀杀,其实,辛弃疾也有清新淡雅的一面,在《稼轩长短句》中,有不少描写田园风光的词作,也是美不胜收的。
《清平乐-村居》便是其一,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画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整首词是怎么写的: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除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二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这首词通俗易懂,把农家生活描写的有声有色,潺潺的溪流哗啦哗啦,老两口坐在溪边侬言侬语,让人忍不住去猜测他们在聊些什么事情,是打算给大儿说一门亲事?还是要给小儿请一位先生?茅檐灰黄灰黄,水草嫩绿嫩绿,银丝雪白雪白,视野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由点及面,先是大环境的趣味点那间茅屋,然后到门前的小溪,河岸的青草,写完环境便开始写人物,整个画面虽然都是平淡无奇的乡土元素,但是被安排得错落有致,画面元素有动有静,动静结合,环境的安静,衬托人物的生动。
对于人物的描写更是活灵活现,首先便是出场次序和视线转移的路线高度吻合,满头白发的老人先声夺人,自然率先出场,然后视线由东往西,东边大儿子正给豆苗除草,中间的二儿子在院子里编织鸡笼,而西边的小儿子正仰躺在木盆里,双手划拉着河水,穿行在荷叶间,去采摘成熟的莲蓬,一个“卧”字,将幼儿的活泼可爱描写的惟妙惟肖。
清平乐整首词以白描的手法,为我们展现了一家五口朴素安宁的生活画面,岁月静好也不过如此吧。
辛弃疾描写田园风光的词词牌多为清平乐和鹧鸪天,也有鹊桥仙和西江月,内容多为具体见闻,朴实无华,净写景,少抒怀,气氛欢快明亮。我的记忆中,上面的《清平乐-村居》有选进初中语文教材里面,和它选在一起的还有一首,也是描写自己田园生活的作品,它便是《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我们先欣赏一下整首词: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头忽见。
我认为,辛弃疾的这首词,是他众多描写田园风光中最好的一首。整首词看来,通篇不加雕饰,给我们呈现出意境清幽的夏夜独行图,所写之景皆是寻常可见之物,和前面提到的《清平乐-村居》一样的通俗易懂,但是细品之下,又见功力。
开篇第一句,看似写动,实则为突出静,明月缓缓升起,越过枝头,把树上的鸦雀给惊飞了,明月和鸦雀都在动,但是明月的动是那么的细微,何故能惊飞鸦雀呢?或是因为整个环境相对的静,这里的静并非安静,而是平静,整个场景就像定格的一幅画,突然鸦雀从画中飞走,把这幅画给激活了,一动皆动,一发不可收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虽说是初夏,但是在南方,到了半夜,仍觉得酷热,还好一阵清风吹来,拂动黑压压的树影,此时金蝉早已破土而出,爬上枝头,此刻正在聒噪,仿佛它们也热得难耐。
道路两旁的农田,水稻已经开花,阵阵稻花香味随风飘来,今年应该是一个丰收之年吧,不信你听,那欢叫喧嚷的青蛙都已经告诉我啦。
上半阙分别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上,让我们感受山村夏夜之美,见词人之所见——明月,枝桠,惊鹊;听词人之所听——蝉鸣,蛙叫;嗅词人之所袖——稻花香,放佛读者也置身其中,可以说是平凡之笔不凡之力,尤其是“稻花香里说丰年”的“说”,我们都知道说的是啥,但是是谁在说,这里便是词人独具匠心之处了,乍看之下像是稻花香味在说,再看之下又像是词人在说,最后词人才告诉我们,原来是“蛙声”,以“蛙声”说“丰年”,实在是让人不得不信服。
而下半阙更是加上触觉,更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天边点缀着稀疏的星光,明月已经不见,怕是躲进乌云里了,果然,阵雨马上就要来了,零星的雨点从山的那边飘洒过来,滴落在脸上,清凉清凉的,甚是舒服,但是也不能驻足感受了,赶紧找个地方躲雨吧,记得这片林子旁边有个卖酒的小店,果然,转了个弯,就在溪头那里看到了。
在下半阙词里,作者将场面拉开,笔墨触及天外,然而只用一个对仗便把视野拉近到山前,再由山前拉回眼前,可谓是放收自如,然而收的是景,放的确是情。在这里作者把对丰收的喜悦和人民的热爱之情尽情的释放开来。上半阙词沉浸在稻花的香味之中,以至于忘了上面的星空和前面的远山,甚至是经常沽酒的社林茅店,一时间都忘了,以至于它就在附近不远都没想起来,所以说“忽”见。
这个“忽”字挺有意思,除了刚说这一点,还突出词人欢快的脚步,是因为害怕被雨淋湿么?我看未必,辛弃疾可是从金兵占领区杀南宋的铁血将军,枪林箭雨都不能让他退步,这小小的阵雨,怎么可能让他掉头而跑呢?我觉得应该是,词人知道今年是个丰年,百姓不至于挨饿,他便放下了心中的担忧,故而脚步变得轻快罢了。
辛弃疾田园风光的词作,像这两首作品一样,皆是以不加雕琢的笔调描写实在的场景,他的每一首田园词都富于生活气息,抒发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对百姓的热爱。或许这才是最真实的辛弃疾,辛弃疾并不是穷兵黩武的人,他金戈铁马马革裹尸的目的不就是为了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然后还百姓一个安稳祥和的生活和人生么。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那便是,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罢了,而辛弃疾,便是那个甘心为百姓为国家负重前行的人,正是如此的大情怀,便是我为什么在前文说,辛弃疾,才是当之无愧的一代“词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