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双全的辛弃疾,为何最后愤恨而终?
寄语:辛弃疾被世人称为“词侠”,他一改宋词往日婉转昳丽的格调,开辟出大气豪放的词风。他之所以能写下那些“侠气凛然”的字句,皆因为他不止一次地亲临战场,于血河棹歌,在沙海逐浪,带一身热血与衷肠。“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横刀捉叛将”。《燃烧的少年》里有一句话:“少年说,如果有一天,我变成了油腻大叔,我就杀死我自己。可当他真成了油腻大叔时,当初的少年早已经死了。”“杀贼!杀贼!”据说这是辛弃疾临终时大呼的一句话。这是我听过的最有“侠气”的故事,当敌人死去后,握刀的少年却还在燃烧。文武双全的辛弃疾为何含恨而终?辛弃疾相关资讯,欢迎阅读!
中华文化悠悠传扬数千年,文明硕果累累。甲骨文、青铜器、书法文化等比比皆是,文明载体何其之多,例如大秦帝国的兵马俑、盛唐的诗歌、宋代的词曲。
说到唐诗宋词,我们不禁想起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的李白、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等。说到文人墨客,我们能够想起的总是他们的翩翩君子风范,温文尔雅便是他们的代名词。
但有道是:“百无一用是书生”,然而文人真的“百无一用”吗?其实不是,历史上有许多文武双全的人;纵观历史,我们却发现;为啥辛弃疾这么一个文武双全的人愣是给我们留下一个文人墨客的形象呢?
一、宋代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之下,作为武将难以建功立业
(1)受重文抑武国策影响的辛弃疾,手中无精兵强将
宋代,一直以来就是一个崇文抑武的王朝;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最终得以取代后周、登基称帝。但是军人行伍出身的赵匡胤也是深刻认识到了军队的重要性,对于那些手握重兵的将领也是忌惮三分的。
后来通过杯酒释兵权,将兵权收归到了皇帝的手中。并通过强干弱枝的手段,提升文官的地位,进一步削弱了武将的势力。而之后的宋朝皇帝把这一政策发扬光大,使得文官集团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辛弃疾在担任武将、戍守边疆的时候也遇到过的这样的问题。
在宋朝的军事体制之中,作为武将的辛弃疾地位不高。加之辛弃疾手下本来就没有精兵强将,又怎么能够建功立业呢。
(2)辛弃疾不受重视,难以建功立业、施展抱负
辛弃疾不仅是南宋的著名词人,他更是骁勇善战、有勇有谋的将领。辛弃疾出生在早已沦落的北方地区,在祖父的教导下一直以收复山河为己任。辛弃疾是在金国成长的汉人,却时常满怀家国天下。早期辛弃疾常常"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后来辛弃疾率领五十多个手下心腹袭击几万人的敌营,擒拿叛徒张安国。
回到南宋以后,辛弃疾便开始了他人生之中的最开始的武将生涯。他是主战派,力图以收复山河,奈何皇帝毫无接受的意思,对于辛弃疾所上奏的建议书置之不理。虽然宋高宗赵构曾经赞赏辛弃疾的爱国热情,但却并没有实际的任用他。
众所周知,宋高宗是在靖康之变以后登基的,他早已经被金人吓破胆了。野史曾有传言:宋高宗在逃亡途中被金人追杀,意外失去了生育能力。
当然,这也是野史,正史早已无从查证。不过,这是因为这个原因,宋高宗心里一直心存芥蒂,不愿重用武将。其中,更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和地位,一夜之间连下12道金牌,急召岳飞回京。因此,在宋高宗的眼里,北伐收复山河远没有自己的统治重要。
致使的对于辛弃疾那些北伐行动,他只有言语上的激励,并没有实际行动。宋高宗更对辛弃疾出生在北方,在金国长大心怀忌惮。 这使得辛弃疾只能做一些军队的文职工作,而无法真正统兵征战、收复山河。
因此,在宋朝的历史中,辛弃疾作为武将的时候,并没有在历史上留下赫赫的战功。纵使辛弃疾文武双全,但是却不能建功立业,始终壮志未酬。
二、辛弃疾在作词方面,建树颇多,实为一代文豪
(1)不受重用、壮志难酬,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
和陆游一样,辛弃疾一生以洗雪国耻、收复山河作为自己的毕生目标。但一生未受重用,郁郁不得志,使得辛弃疾满腔的爱国热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renwugushi.com]。
朝廷安排他担任一些重要地方的官员整顿治安,这与辛弃疾想征战沙场、建功立业的人生目标毫不相干。现实的残酷,让辛弃疾郁郁痛苦,无奈,只能寄情于此,以舒自己岁月流逝,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国家不幸,诗家幸,这对于南宋这个偏安一隅而又遭受欺凌的朝代来说,便是一个大不幸。但对于创作的文人来说,又何其幸运。辛弃疾便将自己一腔热血寄托在了自己的文学创作之中
(2)作词成果颇多,将豪放的词风发展到了新的阶段
辛弃疾一生壮志未酬,但他却将这种情怀寄托于文学创作之中,表达自己内心激荡多变的情感起伏。在创作的题材之中,辛弃疾的词内容何其之多,题材何其宽泛!
从生活政治哲学到人的情感,能写的东西他都进行了创作,表现出了自己对于人生、对于政治、对于哲学的思考。在他现存的400多首词作之中,我们能感受到他对自己一生的情感寄托、人生变化的感慨。
愤懑时,他吟唱:“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得见农民丰收之时,他嘴里念到:“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想起自己人生不得意之时,不由得一声长啸:“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南共北,正分裂”。哀叹光阴易逝,自己无力回天之时,不由忧叹:“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
这些文学创作,辛弃疾总是以极为制作的感情和崇高的理想表达出自己英雄的豪情与落寞的悲愤。但却透露出旷达豪放的胸襟与不羁的气节。他总是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的情感体验。
因此后人称他为“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亦是南宋豪放派词人之代表、文豪之魁首。后世的人,一想起辛弃疾,大多想起的便是他那豪气干云、雄浑壮阔的词作。很少能了解到他的征战功绩。
三、文化教育的发展之中,大多讲述其文学成就、对于从军之事少有提及
在现如今九年义务教育以及我们高中所接受的教育之中,每每提起中国古代文化史,都以大多以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为线索脉络进行讲解。
而在这一情况下,每当讲到宋词时,大多讲以豪放派,婉约派为主,而提及词人人生经历,并不完全。对于辛弃疾也同样是这样,我们的语文老师总会提他在文学上的建树创作的词作何其之多,多达600多首。
会教我们吟唱辛弃疾的词,是对于辛弃疾人生经历,大多是一笔带过,抑或是少有提及。当然,辛弃疾的军事成绩,自然也不及他在文学上的建树。每当我们提起辛弃疾,大都会想到的都是《菩萨蛮》、《西江月》《江城子》等这些词作。
我们能得以从这些词作中了解到作者情感的变化,人生感慨的迁移。不仅如此,在南宋以文为主的朝代,文人地位相对较高,史书上一个有着更多的记载,因此我们后人往往对于一些武将的生平难以的全知。
不仅如此,辛弃疾在文学史上产生的影响言传到了后世,给予那些爱国词人以极大的精神鼓舞。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辛弃疾作为一个著名的爱国人物,在教育事业上,辛弃疾满腔的爱国热情被后世教师当作典范,教育后世之人。这也正是为什么到了我们现代,每每提起辛弃疾总会想到他满腔的爱国热情和豪放不羁的词风。
正因为如此,辛弃疾作为一个有勇有谋的将领形象,远没有他作为一个豪放词文人的形象出色。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唯有相对优秀的东西得以留存。是同时就给我们留下了这样一个历史的感慨:明明是一个文武双全的辛弃疾,却在历史发展的潮流中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文人墨客的形象。
结语:
宋朝在重文抑武的国策影响下,重用文官集团、文人的地位得以极大的提高,并在史书上占据了显赫的一页。而武将则在此过程中,地位逐渐被降低,以致一些名将一生抱负不得施展,甚至被冤杀。
辛弃疾本身一个文武双全的人,却在这样大环境的影响下,不得不做出一些改变。同时又为自己壮志难酬,不得不转向于文学创作而表达愤懑。但幸运的是,在文学上,他有了极高的成就;在历史的一页中,也占据了较为突出的地位。
但这也使得他这样一个文武双全的人不能全力以赴,一展所长。也正是因为如此,辛弃疾明明是文武双全的一个人,却只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醉里挑灯看剑”的文人形象。假如辛弃疾所处的朝代能有所改变,如今的辛弃疾带给我们的形象,肯定会有着极大的改变,成为我们后世更加追随和崇敬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