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学识越高,见识也就越广博。教育,是消除愚昧的有力武器。在强国路上,教育强国一直是个讨论不尽的话题。
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深受一国经济发展和政治局势的影响,因此,不同的国家有其独特的教育模式。那既然各国的教育模式不同,就必然有人拿之比较。
中国的教育偏传统,有些本本主义的色彩;西方教育重思想,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思维。不同教育模式下,孩子的成长和未来自然是千差万别的。
如今,中国的教育模式逐渐产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北大的教授一针见血指出:教育上的“双轨制”,让家庭的教育投入成了无底洞。
上课学习,下课上辅导班
如今的教育环境,与前些年相比有着非常明显的变化。除了学校之外,越来越多的辅导机构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起来。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了辅导班、兴趣班,忙碌的几乎丧失了过去纯真的童年生活。
如今时代变迁,教育应该得到重视。可让孩子上课学、下课上辅导班,这好像有点过犹不及的意味了。当然了,出现这种情况也不单纯是家长的问题,老师们纷纷开设辅导班赚外快,是促生这种情况的根源。
中国有句老话: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句话在父母心中根深蒂固,大家都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正所谓“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这种“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需求,滋生了各种各样的社会供给,比如胎教班、早教班、语数英辅导班、五花八门的兴趣爱好班等等。上不完的辅导班,选不完的兴趣班,让家长们纷纷囊中羞涩,纷纷哀嚎教育难、教育贵。
是啊,在这种你争我赶的环境下,哪一家的教育不贵呢?
更可怕的是,父母为孩子安排好得满满当当的人生,会逐渐抹去孩子们独立自主的能力。这对于以后他们的成长成才是非常不利的。
教育双轨制,父母有苦难言
如今的教育行业异象频出,远远脱离了教育本身的意义。各位父母都在为孩子的辅导班买单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快忘了教育本身的意义?教育本该是纯粹的,老师本该是受人尊敬,可如今,为何都成了赚钱的工具?
北大教授渠敬东在一场演讲中犀利地指出了当前教育的问题,他呼吁:只有教育真正回归它的根本目的,社会才能培育出真正的人才。他还一针见血地指出:教育上的“双轨制”,让家庭教育投入成了无底洞。
在辅导机构争先宣传的同时,家长们为孩子付出的教育支出也没有了尽头。学前教育、小升初、初升高、高中升大学,这其中的每一步,都有辅导机构在呼唤着家长。
北大教授指出:教育,并不仅仅是课本知识的获取,更是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一个有着高学历的人,并不一定是一个价值观健全健康的人;一个学识水平一般的人,也并不见得就是对社会没用的人。
渠敬东认为,搞好教育的第一个出发点就是搞好孩子的身体健康。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如果身体都搞不好,学习效率自然也是无稽之谈。
渠敬东教授不认可那种为了学习而伤害学生身体的行为。他觉得,学习强度可以适量,但如果给孩子的压力太大,导致其失去了本该有的休闲娱乐时光,就有点得不偿失的意味了。
此外,渠敬东教授还指出了教育行业逐渐忽视的另一个关键点:孩子的心理健康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如今,少年儿童因为学业上的挫折,或者遭受了师长的批评而抑郁自杀的消息,频频出现在大众眼前。这难道不该为各位家长敲醒一个警钟吗?一味追求学业成功的路上,家长和老师似乎忘记了教导他们如何坦然接受失败。
搞好素质教育,才能培育英才
如今,生活节奏很快,生活压力很大。很多父母为了赚钱养家,早上很早就出门上班,晚上又很晚才下班回家。他们忙于工作的节奏,渐渐忽略了孩子的成长,缺席了孩子的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自己没有时间辅导孩子,又不想让孩子落后于其他人,忙碌的父母便把孩子交给了辅导机构。讽刺的是,对于现在的孩子而言,辅导班的老师竟然是陪伴他们最多的人。
教育行业的乱象丛生,天价收费也渐渐成了家长们普遍认可的事实。虽然教育局三令五申要给学生减负降压,但是家长们还是疯狂地为孩子报班。在大家纷纷为教育机构买单的时候,为何不冷静下来想想:什么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分数是检验一个孩子某一阶段学习成果的标准,但是它不该成为衡量孩子人生的标尺。除了学习课本知识以外,孩子的心理健康、身体健康、性格发展都是影响孩子一生发展的重要条件。
真正的素质教育,并不一定教育出来成绩最好的孩子,但一定能教育出来独立自主、身体康健、面对挫折毫不气馁且越挫越勇的孩子。
逐渐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一步步走进素质教育的领地,这个社会才会培育出越来越多的英才。未来教育模式的优化,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打破双轨制,让教育回归本真依旧任重道远。
小结:
“分分分,学生的根;考考考,老师的宝。”这句诙谐幽默的俚语,让人感觉又好笑又无奈。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和专长,如果家长们一味按照别人家的方式来教育孩子,那可能会渐渐抹杀掉孩子的天赋和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