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为何遭有良知的老师怒怂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是教育家陈鹤琴说的一句话。而现在这句话就像一个紧箍咒,紧紧地扣在了那老师们的头上。作为一名工作25年的中年教师,我认为这句话既正确但又不完全正确。为什么这样说呢?陈鹤琴先生说这句话,是希望更多的老师认真投入教育事业当中,是希望学生在老师的因材施教下都能够取得一定进步。从这个层面上来说,陈鹤琴先生这句话是完全正确的。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曾经遇到两个弱智儿童。他们每天上课都在教室里游荡,老师们每天都到处去找孩子。后来我接手班级,首先就耐心细致的告诉孩子打了上课铃后一定要按时进教室,经过老师们的共同努力,这两个孩子终于知道进教室了,上课时还坐得端端正正,还有模有样。这算不算教好了呢?在老师们的教育下,孩子有了规则意识,这对孩子来说是一大进步,至少他们的安全有了保障,当然是向好的方向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教好了学生。但是这句话却让很多一线老师深恶痛绝。因为很多领导大会小会都用这句话给老师施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学生考不好,就是老师的责任。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一方面要求给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应试教育依然占着最重要的地位。学生们要经历各种各样的检测:课堂检测,单元检测、月考、联考、期中考、期末考、中考、高考……老师和学校要经历各种各样的排名:月考片区的排名,期末考试片区的排名,小学毕业考试全县排名,中考高考就更不用说了……如果让那些智障儿童去进行考试,经历各种各样的排名,无疑是成绩很差的孩子。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老师当然就没有教好了。作为老师,有几个人是不想把学生教好的呢?但是学生好是指的哪些方面仅仅限于学习成绩吗?是不是考试考好了的都是好学生,考试考差了的都是坏学生?都是因为老师没有尽到责任呢?如果这样理解,那老师就真的是太痛苦了。孩子的学习不仅仅在于老师,我们都知道教育是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孩子共同努力的。这四方面的力量缺一不可。

1.孩子自身的智力和学习态度影响着成绩好坏。

每一个班都有优生,也有差生,这是为什么呢?大家都坐在同一间教室里,上着相同老师的相同课程,但是有的孩子掌握得好,有的孩子却不能对老师的讲解消化和吸收。其实就是孩子智力和学习态度的问题了。

对老师的讲解,消化和吸收的就快的孩子,他们的智力比较好,比较容易成为优生。有一部分对老师的讲解消化和吸收得比较慢的孩子,只要他们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同样也能成为优生。但是有部分孩子,无论老师怎样讲解,无论他自己怎样努力,都很难成为优生,他们的智力可能就相对要查差一些。

而当前影响孩子们学习成绩的,更多的是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问题。据了解,绝大部分人智力都差不多。但是有部分孩子,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孩子,他们晚睡时偷偷玩手机、抽烟、打牌……上课时就打瞌睡,像这样的孩子,老师能做些什么呢?老师不能打,不能骂,只能耐心细致地做工作,但是耐心细致的教育真的会对所有孩子起作用吗?

2.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冲击十分大。

一个真正支持学校教育的家庭,他们会理解和支持老师的所有教育方式,即使是打骂。在他们眼里,只要没有把孩子打伤打残,老师怎么教育都是可以的。对于这样的家庭的学生,老师能够花更多的心思与更多的耐心对他们进行教育。

但是有部分家长对孩子太过溺爱,当孩子犯了错,老师只能情感教育,说服教育,即使情感教育和说服教育不起作用,老师依然不能批评孩子,打骂孩子。对这样的孩子,老师在教育的时候畏手畏脚,稍不注意还会遭到家长的质疑,甚至遭到家长的投诉,老师为了自保最后只能选择放弃。这部分孩子不管是从学习态度还是学习成绩上都是有问题的,当然算不了好学生。

3.纷繁复杂的社会也时时刻刻在影响着孩子。

现在是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给社会发展带来了有利的一面,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有太多的负面新闻进入孩子们的事业,他们动不动就跳楼跳河,离家出走。还有许多孩子泡网吧打游戏。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要搞好教育,无疑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单靠老师一个人的力量是永远不可能的。

对于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的这句话,我们要辩证看待。重新认识好的标准是什么。在不增加学生和老师负担的前提下,我们必须改变评价机制,不要把对学生和老师的评价仅仅限于考试成绩。不能一方面要求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又高举着应试教育的旗帜。否则老师和学生都会觉得每天为了分数奔忙,学生厌学,老师厌教。这不是教育追求的最佳境界。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应当成为鞭策老师努力工作的至理名言,而不是捆绑老师手脚的枷锁。老师们应该针对不同的孩子,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不放弃每一个孩子。

同时我们也应该改变评价机制,只要孩子,每天能够进步一点点,能够成就最好的自己,这就算教好了学生。

所以我认为这句话有一定的正确性,但是也不全对,你们怎么看待陈鹤琴先生的这句教育名言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